標準化,就是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是實現科學管理和現代化管理的基礎。
《文化部“十二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綱要》明確要求:“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化、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這一任務的提出,為文化館事業的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筆者認為,抓好《剛要》的貫徹落實,進一步推進文化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就是要通過解決文化館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的“是什么”、“干什么”和“怎么干”的問題。換言之,就是文化館作為一個“組織體系”,基于許多方面的制度設計尚未解決的背景下,要實現其“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其“職業形象”的樹立、“職業使命”的明確和“職業規范”的形成等文化館體系的完善,應成為當下文化館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認識“標準化、規范化” 建設的必要性
(一)從“職業形象”看“職業形象”是“職業使命”的外在體現,是一個體系在社會功能上區別于其他所有體系的文化表達。文化館,本來就應成為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和群眾文化活動中心。要真正具備“窗口”和“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認知度,文化館的“形象”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而且這個“形象”是包括了公眾“視覺上看到的文化館”和“認識上理解到的文化館”兩個方面。
從文化館60多年的發展歷程看,盡管文化館常年工作干得比圖書館、博物館還要“風風火火”、取得過“轟動效應”,而且常常是“主動出擊”,然而,到頭來老百姓知道圖書館、博物館的多而知道文化館的少,導致影響不夠和地位顯弱。究其原因,除了文化館的“職業使命”、“職業規范”在公眾中的影響力不夠外,另一方面,應該是文化館一直以來忽略了像圖書館、博物館那樣注重自身“形象”建設所致。因而,近年來國家在文化館評估定級的《評估標準》中一直將“內外部環境氛圍”(十項內容)作為一項指標要求,文財務發【2011】5號文也明確要求做好“免費開放”的公示宣傳,一定程度上對文化館的形象建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推進不力、成效不明顯,作為一種“職業形象”來要求,現狀仍有很大差距,需要引起進一步重視并應加大工作力度,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文化館形象、擴大文化館影響。
(二)從“職業使命”看 “職業使命”,就是要明確作為一個組織體系的文化館主要是“干什么”的問題,是文化館社會功能、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馬克思曾經說過:“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歷史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文化責任”的擔當,是充分彰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職能地位的要求,因為機構職能的地位和社會影響力取決于機構文化責任的擔當程度。長期以來,由于文化館在機構職能定位上一直沒有得到系統規范的確立,換言之就是“職業化的社會功能”和“常態化的運行方式”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以至于在社會上不能形成“不可替代”的主營業務影響,導致文化館常年處于“什么都在干但老百姓卻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狀態,“什么都有的地方”、“娛樂的地方”、“好玩的地方”等等印象,一度成為公眾認識文化館的“標簽”之一,“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公眾形象尚未真正樹立。不僅老百姓不知道文化館的使命,就是政府部門也同樣如此。因此,從社會對文化館認識的變遷看,值得我們應當覺醒文化館的“職業使命”。
(三)從“職業規范”看 學校教育有《教學大綱》,教師完成一堂課的教學有授課教案,圖書館開放的借閱活動有借閱、歸還等流程管理制度等等,就是體現了一個行業的規范水平。相較而言,文化館在這方面就顯得滯后,甚至樂于追求“個性化”反而成了普遍現象,以至于沒有建立起能讓公眾長久熟知的“可重復使用規則”和“基本秩序”,始終處于因館而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現狀,沒有可持續性。這些“短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眾對文化館的認知度,不利于“社會功能”的凸顯,也不利于“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二、“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在重慶的探索實踐
2014年,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印發了《2014年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工作方案》(渝文委發〔2014〕80號),《方案》明確了“探索市群眾藝術館帶區縣(自治縣)文化館、區縣(自治縣)文化館帶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服務模式”的工作任務。
為了認真抓好“市館帶區縣館”公共文化服務試點工作,重慶市群眾藝術館緊緊把握當下文化館事業發展新形勢,緊盯文化館事業發展的前沿,立足解決實際問題,以推進區縣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為載體內容,以充分發揮市館作為中心館在“規劃、組織、指導、協調、服務”五大作用為推動力,由群眾藝術館完成前期《制度設計》,并制定了《“市館帶區縣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先行試點工作方案》。
按照“結合實際、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相對標準”的原則,先試點探索,后完善推廣。前期選擇7個文化館作為試點,通過市館與7個試點館簽訂合作協議書的方式,明確目標任務、工作職責、考核評價,從三個方面的內容建設發揮“市館帶區縣館”的作用。
(一)帶“辦館規范”——“職業形象”樹立 實施時間: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從解決“文化館是干什么的”這一核心問題出發,通過實施“四個三”工程推進“職業形象“建設,即利用三個月的時間推進建設,抓好“三建”工程(建形象、建功能、建制度),實現三個突破(形象建設、功能設置、規范管理),達到“三個更加”(形象更加亮麗、管理更加規范、陣地更加活躍),使區縣文化館在“職業形象”上得到明顯提升。
“三建”內容主要包括:
1、建形象。包括文化館設施外部公眾形象樹立、文化館的社會功能及主營業務宣傳、文化館設施環境氛圍營造和宣傳標識設立、文化館服務內容公示宣傳等內容。在該項建設中尤其強調要充分體現公共文化服務“四性”的原則,不追求“個性化”,反之凸顯“大眾化”。標識文字既要有一定的文化水準又要便于普通大眾識別,字體不宜用繁體、草書字,表述要親民、通俗易懂。如本來就是數字文化館的“書法體驗區”就不要冠以“水墨丹青”之類的“高大上”,“美術攝影部”部本來就是人民大眾早已熟知的地方,就不宜改為諸如“視角藝術”之類的新詞。總之,既要彰顯文化,又要親近百姓。否則,老百姓就會覺得有距離感——“遙不可及”,不利于吸引更多的群眾走進文化設施。
2、建功能。包括內部機構設置、功能空間設置兩個部分。就是文化館基本應有的部室設置和文化館應有的功能用房(管理用房、活動用房、儲藏用房、相關配套等)。主要把如何做到文化館功能區域的合理布局、必備廳室的有序設置、各類功能空間的布局規范等,列為本次”市館帶區縣館”的內容。文化館常規內部機構至少設有辦公室、培訓輔導、創作研究、活動開展等基本部室。功能建設按照《文化館評估定級標準》、文財務發【2011】5號文、渝文廣發【2013】241號文的相關要求,結合本館的具體實際,力求做到“功能完備”、“機構健全”。
3、建制度。按照《文化館評估定級標準》并參照《重慶市群眾藝術館管理制度匯編》,按照“相對標準”的原則,結合本館實際進行制度建設。
對內辦文制度、辦事制度、管人管事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對外設施管理、服務管理、活動管理、免費開放管理等制度。如《文化館崗位設置及職能職責》《文化館接待公眾服務規范》《文化館功能廳室管理制度》《文藝創作、調查研究獎勵制度》等運行管理制度等。通過制度建立,為實現科學管理、規范運行提供保障。
(二)帶“業務標準”——“職業使命”的明確 以解決“文化館能提供什么服務”這一核心問題為出發點,以《第四次文化館評估定級標準》和中辦、國辦《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為政策依據,圍繞開展全民藝術普及,以培訓輔導這一常態業務為切入點,進一步定位明確文化館培訓輔導的“業務標準”,著力促進區縣館主營業務的“職業化”、“個性化”、“常態化”的形成,即文化館“職業使命”的明確。
本次帶的“業務標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明確文化館培訓輔導的服務內容、服務量化;二是明確文化館開展培訓輔導的受眾對象;三是按照相關要求對文化館開展培訓輔導業務進行量化。具體做法:
1、指導試點區縣文化館梳理有別于其他文化機構的常態業務標準(主營業務的內容),并進行量化。如:以“培訓服務”為例,文化館每年應舉辦多少類型、多少班期的培訓班,每年舉辦多少場講座及講座的主要內容等等,都應該明確量化。
2、指導試點區縣文化館圍繞“職業使命”進行主營業務信息發布。一是在本館發布,讓全館上下明確職業的使命和責任的擔當;二是向社會發布,讓公眾認知文化館的社會功能及主營業務,吸引更多群眾走進文化館。
(三)帶“服務規范”——“職業規范”的形成 在明確文化館主營業務“做什么”之后,以解決“怎么做”為突破口,進一步促進文化館常態服務規范的制度建設,形成讓公眾長久熟知的“可重復使用規則”和“基本秩序”,不因館而異、不因人而異、不因時而異。以“職業規范”的文化影響力,有效提升公眾對文化館的認知度,凸顯文化館“社會功能”,提升文化館“核心競爭力”。具體做法:
1、指導試點文化館制定開展文藝培訓、藝術指導、文藝講座、藝術創作、文藝展演和文藝鑒賞的常態業務的《服務規范》,即制定“規定動作”,(例如:舉辦培訓班的“規定動作”,應該包括需求調研、制定計劃、信息發布、招收學員、教學準備、開展培訓、培訓檢驗、綜合評估、檔案建立等基本環節),應使各項服務做到有章可循。
2、指導試點文化館編制《培訓輔導大綱》等開展業務工作的依據。(1)培訓大綱。要制訂詳盡的培訓計劃,主要包括培訓時間、地點、內容、師資,明確學期目標、考核辦法和保障措施,提出具體要求,制定和完善師資管理、學員管理、場地管理等相關制度;(2)培訓內容。以實施“全民藝術普及”為主要任務,以文藝知識普及和文藝技藝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傳承,非遺知識的普及、了解和技藝傳授,以文藝的形式進行黨和國家政策法規的宣講、闡釋等為重點;(3)培訓教案。每項培訓均須制定詳盡的教學計劃,制作培訓方案或課件。
3、指導試點區縣館制定《免費開放接待服務規范》,內容包括前臺咨詢接待、服務政策解讀、信息反饋機制等方面。
綜上所述,以上內容基于本人對文化館“標準化、規范化”學習理解的程度和重慶進行“市館帶區縣館”探索實踐的體會,有些觀點仍有待于進一步探討,望同行及專家給予批評指正。就文化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而言,僅有“職業形象”、“職業使命”和“職業規范”還不夠,現實仍處于初級階段,還需要廣大文化館人聯手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更多內容、更長時間的探索,才能將文化館事業推向科學發展的快車道。
(作者簡介:羅智敏,重慶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