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措吉
唐卡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凝結了無數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少數民族的智慧和心血,是當之無愧的藝術瑰寶。由于歷史久遠,唐卡的確切起源無法考證。傳說“法王”松贊干布一次獲得神示,利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第一幅唐卡——白拉姆畫像,后來果竹西活佛將這幅唐卡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內。這幅唐卡是否存世我們不得而知,傳說也不能作為科學依據,有證可查的是在卡諾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藏族的繪畫藝術,這種藝術形式在吐蕃王朝時期日臻完善。隨著佛教在我國藏族聚集區的受眾越來越多,這種外來宗教文化也不斷地融合當地藝術以便更好地傳播,在這個過程中利用了藏族傳統的繪畫來塑造佛的形象,并且在原有的異域文化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創新繪畫題材、色調風格、工藝技法等方面使其具有更鮮明的藏族特點、更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更濃郁的宗教色彩。鮮艷明亮的唐卡用色彩描繪出佛的神圣世界,傳統顏料中混合了珍貴的礦物寶石比如:金、銀、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珍珠、瑪瑙等,以及自然植物如:藏紅花、大黃、藍靛等。這些天然的顏料不僅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動植物形象生動飽滿、色澤明艷,也使這些珍貴的唐卡即使經歷幾百年歲月的沖蝕,仍能保持色澤明亮。唐卡的內容反映了藏族的創世故事、民族的起源、藏醫藥學、天文歷法、文學戲劇、量理學和民間故事,而被稱為藏族的”百科全書”。
唐卡在羅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間手工藝人個人將零散的作品作為功德供奉給寺廟,從五世達賴起,成立了相當于畫院的機構,唐卡創作進入了專門化創作時期。后七世達賴格桑嘉措時,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質的畫院。這一舉措大大推動了唐卡藝術向前發展。唐卡繪制也隨著技法的不同而逐漸出現許多流派,經過無數代藝人的不懈努力,最終發展成為技法精湛、用色考究、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的藝術樣式,起初熱貢唐卡是這些流派中并不顯眼的一支地方性流派。
十五世紀初,熱貢藝術發祥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的隆務河畔,藏語中“熱貢”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它被稱為是藏民族文化的原生地。現在熱貢是一個多民族小聚集、大散居的區域,各民族之間文化、藝術交流的空間十分廣闊。據歷史文獻記載,公元七世紀時,就有吐蕃軍隊在隆務河畔戍邊駐守。公元十世紀后,藏傳佛教后弘期,路弘法的主要發祥地就在熱貢地區,所以藏傳佛教中各教派在熱貢地區留下了許多的寺院和廟宇。公元十四世紀后,熱貢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隆務寺建成,后來以隆務寺為中心,隆務河流域形成了一系列子寺,熱貢地區也出現了“頭人一廟堂、一家一佛殿”的盛況。在這種時代的藝術背景下,熱貢唐卡藝術也隨之興盛起來,熱貢地區培養出在藏區具有很強的影響力的佛像繪塑藝術傳承隊伍,他們不僅總結和改進青海本地的民間藝術,而且這支隊伍四處作畫,同時學習、借鑒、吸收敦煌壁畫、西藏繪畫藝術和國外的類似作品中的藝術養料,因而藝人繪畫技藝日臻嫻熟,熱貢唐卡的影響日益廣泛。他們的足跡遍及甘肅、西藏、四川、內蒙古甚至國外的泰國、蒙古、印度等國,給這些地方留下了恒河沙數的精美藝術品,贏得了很高的贊譽。這群來自神秘熱貢地區的藝人被當地人稱為“熱貢拉索”。到了80年代,熱貢地區形成了以四寨子為中心,“家家從藝、人人作畫”的隆務河流域新格局。近幾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民間藝術家積極努力之下,從事熱貢藝術的隊伍不斷壯大、藝術佳作不斷涌現。出現了中國一級工藝美術大師夏吾才讓,以及之后技藝精湛的斗尕、啟加、西合道、更登達吉、宗者拉杰等工藝美術大師。國內外博物館、藝術院校及收藏家們爭相收藏這些大師的作品。熱貢唐卡所蘊涵的宗教、民族民俗、藝術審美等價值引起了國內外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批準了76個新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熱貢唐卡在內的“熱貢藝術”就名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如下:
蓮花生,梵語音譯為巴特瑪薩木巴瓦,印度僧人,建立藏傳佛教前弘期傳承的重要人物,西藏密宗紅教開山祖師,常被尊稱為大師、大士、咕嚕仁波切(意即上師仁波切)等。八世紀后半期因藏王赤松德贊邀請,前往西藏弘法,他一路降妖伏魔,今西藏眾多鬼怪皈依密教。蓮花生的形象常見的是雙腿結跏趺坐,頭戴紅色帶邊沿的帽子。左手拿骷髏碗,置于雙膝上,右手持金剛杵置胸前,左手腕還夾有一根人骷髏杖。畫作將他的神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嘴角有兩綹上翹的胡須,表情威嚴沉靜,有印度人的特征。全身衣著幾乎都是紅色。另外,他還有忿怒、雙身等八九種形象。
白度母,藏名音譯卓瑪嘎爾姆,“長壽三尊之一”。因佛母面、手、腳共有七目,所以又稱七眼佛母。相傳額上一目觀十方無量佛土,其余六目觀六道眾生。裝扮基本與綠度母一致。只是姿勢略有不同,她雙腿盤起,左手置于胸前,右手結施與印,手中又各持一朵烏巴拉花,花朵開在兩肩上。白度母不僅慈悲貌美,著裝華麗,身姿優雅,最為動人之處是佛母脂玉般肌膚所襯托的那張圓融面相,黛眉垂目、潤口朱唇間透出一種脈脈含情的笑意,靜穆中帶著一絲柔媚。這種帶有世俗情感寄托的尊像,拉近了人與神的距離,讓信徒們對于這位身有七眼的佛母能帶給眾生安樂吉祥更是深信不疑。白度母又稱多羅觀世音, 為藏密二十一度母之一,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的。白度母身色潔白,坦胸露腹,頭戴花蔓冠,右手膝前結施愿印,左手當胸以三寶印捻烏巴拉花,雙足金剛跏趺坐于蓮花月輪上。畫作金色作底,光彩奪目,使得整幅畫面富麗堂皇,達到了很強的裝飾效果。
綠度母即觀世音菩薩之化身,為二十一度母之主尊。綠度母身呈綠色,其形象為頭戴花蔓冠,烏法挽髻,雙耳墜著大環。穿麗質天衣,上身袒露,頸部掛珠寶瓔珞。左腳跏趺坐姿,右腳踩在盛開的蓮花上,手持烏巴拉花,花莖曲蔓至耳際。畫作將其胸前描繪得極為精美細膩。
所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地域特征。這些珍貴民族文化精粹需要我們加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主要有三種保護方式,即“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所謂生產性保護就是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部分項目作為產業。目前,熱貢藝術就是以“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為目標努力實現唐卡的可持續性發展。
想要保護熱貢唐卡首先應當加深人們對熱貢唐卡的了解。由當地政府出資興建熱貢藝術館,博物館。并成立青海熱貢藝術協會,在全國各地展出青海地區民間藝人制作的熱貢唐卡藝術佳作。當地及周邊的中小學校開設熱貢藝術相關課程,邀請專家學者編寫熱貢藝術學習的簡易教材。比如:西北民族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等院校都開設有熱貢藝術專業課。
其次是改變唐卡技藝傳承方式。自古以來,熱貢唐卡藝術被圍在寺院廟宇的圍墻內,神秘而遙遠,若要學習唐卡技藝,先要從小進寺院當喇嘛,一邊奉佛一邊學習技藝,熱貢唐卡藝術也僅能為寺院服務。但現如今,掌握在藏傳佛教寺院僧人和少數民間工匠手中的熱貢藝術技術,走進了中小學的學校課堂,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受到熱貢藝術文化的熏陶,也使這門民族藝術瑰寶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老一輩的唐卡藝人,手藝講究“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到黃南地區拜師學藝,漢族的徒弟屢見不鮮,很多人之前有一定的繪畫功底。吾屯的更登已經收了2個女徒弟,他是唐卡藝人中第一個收女徒弟的。據統計,目前青海同仁地區注冊的唐卡畫師已達到2000多人,從同仁地區的情況可以看出,熱貢唐卡藝術的發展已取得了較大成績。
最后是熱貢藝術的產業化發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通過包裝再生產轉化為文化產品,使熱貢唐卡的生產、流通、銷售趨于產業化,讓熱貢唐卡進入大眾的視野,引起人們對熱貢唐卡的關注,進一步加強對它的保護,并能實現傳統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共贏的目的。目前,熱貢唐卡的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經營模式比較單一,主要是“公司+農戶”的模式。最典型的就是青海熱貢畫院,畫院的成立集中了豐富人力資源,能夠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創新的技藝為公司所用,又能通過多樣的營銷策略增加唐卡的藝術競爭優勢,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使得熱貢唐卡能夠遠銷國內外。
但是和其他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熱貢唐卡藝術也面臨著為方便生產而導致的內容簡化、工藝技法趨向速成、創作意識被市場左右等現實問題,同時優秀藝人斷層、藝術精品匱乏、絕活技藝瀕臨失傳、礦物質顏料及其調配技藝僅有幾人掌握甚至已經失傳等問題也局限著熱貢唐卡藝術在新時期的良性傳承和發展。
為了使唐卡藝術得到良好發展,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一、必須加強青海熱貢藝術協會對市場的管理,對粗制濫造的唐卡進行整治,加快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組織專家隊伍定期對民間的畫師進行考評及資格認證,促進唐卡產品質量的提升。二、政府應當設立熱貢藝術專項基金,用于資助熱貢藝術的普查、保護、傳播,扶持瀕危的唐卡藝術流派等。三、發展唐卡的相關創意設計企業和部門,有利于提升唐卡產業的設計能力,提高唐卡作為商品的藝術附加值,延長產業鏈,產生更多的效益。四、注重企業文化營銷,因為在唐卡的消費過程中,不僅僅是商品的買賣,更是藏傳佛教文化的傳播,所以應當樹立明確的品牌形象,將二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總而言之,熱貢的唐卡藝術,在藏族固有的繪畫藝術根基上,通過吸收國內外藝術元素逐漸成長為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它是千百年來獨特厚重的藏文化在歷史中積累出的重要產物,它的興衰與藏傳佛教緊密相連,承載著人們的信仰,對藏族宗教、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有著重大的意義。不僅能弘揚優秀的藏族文化,更能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若想要讓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具有生命力,在新時代中仍然能保持活力,需要社會各界多方努力,才能實現熱貢唐卡這門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忠俊.論唐卡的審美[J].藝術科技,2013年04期.
[2]呂霞.熱貢唐卡及其技藝傳承述略[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 2009年04期.
[3]卡毛措.論市場經濟語境下的熱貢唐卡[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
[4]祁進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可行思路——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熱貢藝術”為個案[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作者單位:青海省馨廬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