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梅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活態文化的精華,是一個民族文化基因的體現。如何運用各種手段和方式,全方位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文化部門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廣大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如何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做到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值得思考。
一、松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情況
松陽縣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風俗文化,特別是擁有豐富、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松陽高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項——松陽高腔、畬族敘事歌、竹溪鑼鼓、道惠夫人會、黃建大院木雕技藝、葉法善傳說、道教音樂月宮調、松陽端午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8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人,省級傳承人17人,市級傳承人32人,縣級傳承人61人。這些民俗文化涉及鄉村文化的各個方面,概括地來說,戲曲曲藝別具一格(松陽高腔、百日戲、木偶戲、松陽鼓詞等),民間音樂曲目繁多(葉法善道教音樂、民間器樂曲、竹溪鑼鼓、板橋十番、畬族敘事歌等),民間舞蹈風韻獨特(山邊馬燈、小吉草獅、橫坑繩抽獅子、畬族祭祖舞、蔡宅采茶燈、程路船燈、文武彩燈、太平龍燈、桂花亭、花鼓燈、鰲魚燈、臺閣等),民間美術多姿多彩(驅邪巫畫、月光佛畫等),傳統手工技藝精湛(黃家大院木雕技藝、松脂采制、佛像泥塑、手工繡花、剪紙、畬族織彩帶、手工布鞋、打鐵、釘稱、胡琴制作、蒙鼓、制陶、麥桿扇編織、彈棉花、松陽家釀酒、松陽曬紅煙、風爐制作、藍布繡花等),民間習俗豐富多樣(竹溪食品祭、道惠夫人會、迎神賽會、三月三歌會、社公信仰、四都祈福、打清蘸、畬族婚俗、上梁儀式、傳統集市、嘗新米等),體育競技妙趣橫生(樟村拳、畬族問凳等)。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是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能有機融入到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不僅有利于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而且還有利于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禮堂“兩堂”“五廊”建設中的相互促進
展示展覽是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展示素材,或者內容單調膚淺,那么文化禮堂建設就會顯得單薄空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則能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提供素材、彰顯特色、增添亮點,從而發揮獨特的吸引、宣傳和教化作用。如浙江麗水松陽縣(以下實例簡稱松陽縣)赤壽鄉梧桐口村則充分整合利用村內保存完好的祠堂、古民居等資源,打造“古村文物館”,對一些破損的墻壁、格扇門窗、牛角、古字畫進行仿古修復,較好保留了歷史建筑原有的風貌。如村史廊建設中則需充分整合民間歷史資源。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宗譜族譜,整合提煉出各個村莊的“傳世之寶”和“存世之事”。如松陽縣吳弄村、蔡宅村深入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典故、人文風俗共20余個在村情村史、歷史文化版塊進行陳設展示,讓古村落不僅僅是古老的房子,還包括房子和村子的內容和故事,讓古村落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內涵。特色廊的建設中,如松陽縣大東壩鎮蔡宅村和二灘壩村對采茶燈、正月龍燈、獅子燈等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以展演、實物展示等形式鞏固傳統歷史文化。在特色展館建設中則需充分整合民間特色資源,挖掘整理古村、民俗、宗教、姓氏文化等八大田園文化脈絡,整合提煉出蔡宅客家文化、吳弄曬紅煙文化等一批鄉土特色文化,推進鄉村博物館建設。這些都是非遺在文化禮堂建設中的具體體現。
(二)內涵與保障的相互促進
農村文化資源比較匱乏,而非遺含有許多精神、禮儀層面的文化內容,如結婚禮儀、學子入學禮儀、年俗禮儀等習俗,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發展,逐步凝結成特色和精華。這些特色和精華能豐富和提升文化禮堂的文化內涵,真正發揮其精神家園的作用。而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的“五廊”建設,能為非遺傳承提供陣地和展示、展覽平臺,增強了非遺工作的實踐性。
(三)活動與載體的相互促進
非遺的特點是活態的流變,如傳統的松陽高腔、道教音樂等,能極大地豐富農村文化禮堂的活動內容。農村文化禮堂是非遺的傳承載體,如果沒有這個載體,非遺就像塵封的寶劍會生銹,又如失去土壤滋潤的樹苗會干枯。
(四)傳承與發展的相互促進
非遺需要加強保護和不斷演練,才能傳承發展,如大東壩山邊馬燈、采茶燈等,文化禮堂需要宣傳培育、潛心研究,才能創新繁榮。所以,農村非遺融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能實現相互依存、共同提升的良好效果,必將極大地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五)建設與教育的相互促進
采取戲劇、戲曲、小品、文藝演出等宣傳教育方式,宣傳、展示農村非遺,非遺開發和研究才會更加深入。
三、影響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作用發揮的因素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也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如何發揮非遺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的相互作用,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外部條件欠缺
具體表現為四個不夠:一是社會氛圍不夠。在現代化浪潮的強烈沖擊下,不少古村落、民族建筑和文化遺址遭到破壞,公眾對歷史文化的重視和珍惜,對文化建設的認識和參與,以及對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等存在較大差距。二是資金投入不夠,財政預算安排在文化建設和非遺工作上的資金很少。三是人才儲備不夠。基層文化工作者長期缺乏,農村非遺傳承人的年齡逐步增高,待遇問題急需解決,使許多農村非遺技藝失傳,甚至消失,嚴重影響農村非遺的傳承和保護。
(二)內部運行問題
主要有:一是文化禮堂文娛活動形式單一。以前農民文化生活單調,除了在家看看電視,偶爾看幾場演出或電影。文化禮堂建成后活動也不多,只開展跳跳廣場舞、技能培訓、文藝匯演等活動,民俗活動極少開展,節慶文化也比較枯燥,而禮儀文化逐漸淡化或者異化。展示文化素材也不多,孝道文化又不成氣候,勵志文化尚待培育。大部分文化禮堂沒有充分利用這個大平臺,沒有發揮文化禮堂應有的作用。二是非遺項目單薄。農村非遺數量非常有限,缺乏地方特色,底蘊不厚,亮點不夠。三是非遺展示空閑小。農村非遺因為缺乏活動和展示空間,缺少運行機制保障,基本停留在初步整理狀態,還接不上地氣,給人比較空虛的感覺,保護和傳承變得困難重重。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農村文化禮堂展示相互融合的思考
(一)利用平臺,做好展示
充分發揮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的作用,科學利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能夠長期保存的媒介或數字化信息技術,在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農村文化禮堂等平臺對松陽縣內的非遺項目進行全面展示,對其歷史沿革、分布區域、傳承譜系、表現形式、文化內涵等進行介紹,系統、完整、準確地保護各門類非遺項目的思想內容,表現形式。
(二)突出重點,打造精品
一是積極鼓勵傳承人主動地開展傳承活動。除了對省市級傳承人給予一定的考核和獎勵外,還應根據非遺傳承活動臺賬,對會帶徒弟的師傅給予一定的補助,以培養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隊伍當中來,有了更多的優秀人才才能更好地打造非物質文化的精品。二是突出重點打造非遺精品。選出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深度包裝,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非物質文化品牌。如:舉辦以“千年古縣、多彩民俗”等為主題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動,利用文化禮堂這個平臺進行展演,把松陽千年的歷史、古老的非物質文化展示出來,更好地傳承下去。以松陽茶文化為主線,利用松陽茶商大會把各類民俗文化串聯起來,展示采茶燈、月宮調、民間小調、桂花亭(各種花燈)、高腔、畬族祭祖舞……再到現在的獻茶歌、敬茶歌、泡茶歌、販茶歌等等,弘揚松陽民俗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整合資源,開發品牌
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積極吸收業外資金和社會資金創辦非物質文化產業,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價值。非物質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將自然與社會、文化與生活、觀覽與體驗、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田園松陽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彩的生活情趣才能更好地顯示出特殊的魅力。應在精心設計包裝的基礎上,盡快推出相關項目,賦予景區、景點以恰如其分的文化、歷史、民俗內涵,作為鄉村旅游的新亮點。如:可以以“松陽大木山騎行茶園”為試點,整合各方資源,把松陽非物質文化精髓在文化禮堂“五廊”或文化墻上展示。結合卯山文化的特色,在“文化禮堂”演繹月宮調和桂花亭等經典曲目。這樣,去大木山的游客不僅沿途就能了解松陽的民俗文化,還可在騎行之余坐下來欣賞到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四)多管齊下,全面推介
一是整理編印非物質文化叢書,拍攝制作以非物質文化為主題宣傳片、宣傳手冊,系統介紹我縣非物質文化及保護知識。大力宣傳優秀民間藝人的事跡和保護非物質文化的先進典型,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的良好輿論氛圍。在國內外主要媒體網站開辟專欄,大張旗鼓地宣傳松陽非物質文化資源。二是結合現有的各類節慶活動,在活動中宣傳各類非物質文化。如竹溪食品祭活動,在觀賞品嘗竹溪特色食品時,可以把其中蘊含的民間故事進行挖掘、整理、宣傳,賦予特色食品深厚的文化內涵;可以增添像松陽高腔表演、現場模擬采摘松脂過程等多項充滿松陽民俗風情的節目,把這“排祭”儀式做得熱鬧非凡;可以把“排祭”的過程和相關故事、特色食品的介紹、竹源“松香客”的打拼精神放在“竹源峽”乃至田園松陽這一大背景當中拍成影片,在各大媒體和網站上宣傳。三是建立和強化政府與企業聯動的機制,積極參加國內外的演藝活動和旅游交易會,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展現我縣田園松陽的魅力,加快非物質文化走向國內外市場的步伐。四是建議教育部門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和保護知識編成鄉土教材,納入教學計劃,將非物質文化藝術欣賞和技藝訓練引入中小學課堂,讓青少年了解并能傳承我縣的非物質文化。
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浙江省政府十件實事項目之一,是農民的“精神家園”。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一項新鮮事物,需要以更加超前的思維,創新的理念,前瞻的視野,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禮堂的活動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使農村文化禮堂增色添彩,文化禮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展示平臺,共同推進了農村文化繁榮發展。
總之,我們可以從非物質文化提升鄉村魅力為切入點,將小活動做成大事情,將小人物做成大文章,形成可持續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的機制,建立以非物質文化為引領的鄉村經濟發展模式。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望松街道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