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海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繼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以后,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為中國文化的未來規劃藍圖。十八大報告從宏觀理念到具體領域,對文化強國建設做出了深化和部署。
在數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全人類跨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數字化信息時代。數字化作為一種前所未有的科技進步,給社會帶來了巨大影響,與現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有機結合是公共文化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二十一世紀中國最有前途最大亮點的文化藝術之一是群眾文化。群眾文化的建設必不可少,并將引領著社會發展思潮。因而,文化館始終能夠在社會文化領域發揮主導作用,并將文化館的特征、性質和任務與時代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在我國,文化館是通過政府機關設置的一種社會公益性的文化傳播機構,主要是服務于大眾,以提高國民思想覺悟與精神質量為其目標和發展依據。調查顯示,在以往的各個歷史時期,文化館都能充分揮其作用,將中國社會公共文化及意識形態在公眾中傳播開來。所以,文化館不僅在過去、現在、將來都是群眾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開展數字文化館工作,提高全民公共文化素質,是推動群眾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環節
近幾年來,隨著數字化信息發展、文化科技的逐步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廣大群眾的精神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和明顯增強。新時期文化館如何“借信息數字化”之力,不斷創新文化館的服務模式,提高文化館的服務水平,滿足廣大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將是一種新型的服務方式,是一個應當被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的課題。
在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傳統文化館的服務形式因其單一性、滯后性和封閉性,已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新型的數字文化館以其不可比擬的多元性、高效性和開放性,為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創造了一個重要的突破。數字文化館將綜合移動互聯網技術、智能顯示技術以及智能家居技術打造一個整合計算機、移動終端、戶外交互式電子屏以及智能電視網絡的立體數字文化服務平臺。
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應該從多方面考慮,需要以服務群眾、方便群眾、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為宗旨,具體來說應該實現以下幾方面的服務功能:
1、文化傳播
數字文化館作為傳播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承擔著向大眾宣傳文化知識、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任。通過建設文化館網站、館內數字化服務室或電子閱覽室等作為主要載體,整合豐富的數字化文化資源,構建數字文化館的基本框架。數字文化館首先應當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包括數字化期刊、報紙、雜志、電子書、文化動漫產品、音樂作品、影視作品等。同時,為防止千篇一律、資源重復,各地的數字文化館在收錄信息資源時也應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吸收當地優秀的民間文化成果、體現當地民俗風情的民間藝術形式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例如,同安在數字文化館建設中可以將蓮花褒歌、農民畫、宋江陣、車鼓弄等閩南傳統民間藝術打造成文化品牌,突出精品,體現特色,通過在線視頻、在線展覽等多種手段展現優秀文化資源,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數字文化館建成之后,人們可以通過各種網絡渠道,在電腦、手機、戶外電子屏或智能電視等新媒體終端享受高效的文化信息服務,同時還能共享多地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成果,這將極大地提高文化資源的傳播效率及利用率,提升大眾的文化素養。
2、文化生活
互聯網以其無所不包的特性以及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傳遞方式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數字文化館也可打破傳統文化館服務內容的局限性,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資源建設,提供形式多樣的數字化文化生活服務。例如,加入“電子地圖”版塊,標注當地文化館、文化站、文化廣場等文體設施的路線圖;加入“生活資訊”版塊,匯聚優質的生活信息及熱點資訊,提供養生健身、旅游飲食等本地生活導航;加入“心理關懷”版塊,針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外來務工人員等提供心理輔導,關愛弱勢群體。通過數字文化館,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享受便捷的現代化數字文化生活。
3、社交娛樂
數字文化館所提供的服務產品的實用性與娛樂性,直接影響受眾體對產品的選擇,因此其欄目內容要根據廣大群眾的需要來設置,除了精彩之外還要讓他們樂于接受、便于選擇,具備一定的社交娛樂功能。通過提供視頻點播、網絡游戲、在線聊天室等功能方式,充分激發用戶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滿足人們放松身心、休閑娛樂、互動交流的需求,倡導文明健康、低碳環保的數字文化休閑娛樂方式,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4、教育培訓
在資源建設、技術平臺建設等方面,數字文化館要加強與教育、科研等系統及數字圖書館建設項目的合作共建、互聯互通,創建完善公共數字文化設施網絡,利用先進的數據庫“云服務”技術,共享多個數字文化館、數字圖書館的海量資源庫,實現互利共贏。結合多種先進的網絡與智能化技術打造數字化、多功能的數字文化館,依托海量的信息資源庫,提供在線講座、遠程教育、數字教育資源,搭建文化館免費培訓、講座的數字化平臺,使文化教育服務惠及更廣泛的人民群眾。
5、互動橋梁
數字文化館為人民群眾與傳統文化館之間搭起了一座互動溝通的信息橋梁。傳統文化館通過公告欄通知的信息發布方式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和局限性,而數字文化館正可以彌補這一不足。通過互聯網平臺,文化館可以及時快捷地向群眾進行文化政策宣傳,發布文化資訊、免費培訓、免費講座的信息,從而更好地組織群眾文化活動。同時,群眾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在線查詢最新的文化信息,及時了解政策動向,在線報名、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文化活動。
三、文化館在數字文化館的立體服務中如何正能量發揮作用
數字文化館通過有效的覆蓋,提供廣泛的基本性文化服務,從而促使文化館陣地服務創新為體驗式及地域特色的個性文化服務,以人為本,切實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構建起一個科學、立體化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在數字文化館的立體服務中,文化館應當充分發揮正能量的作用,針對組織管理、資源整合、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實踐。
1、加強組織領導和管理
文化館要高度重視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作,將其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新時期文化館建設的重要工作來抓,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做好統籌規劃。借助多方面的力量,依托社區文化中心、文化站、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注重與教育、科研等系統的合作共建,形成合力,共同促進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做好推廣普及工作,讓群眾充分了解、充分享受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使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成果切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
2、加強數字文化資源建設,實現共建共享
資源建設工作是數字文化館建設的核心內容。一方面,文化館要充分調動工作的積極性,全方位、多渠道地征集優秀的數字文化資源內容,提高公共數字文化資源供給能力,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同時突出地方特色,吸收當地優秀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成果,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館要建立群眾對數字文化服務需求的反饋機制,通過問卷調查、意見表、座談會等方式廣泛征集群眾意見,突出精品,適應群眾的文化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資源建設。另外,通過加強與掌握先進技術和豐富內容資源的數字傳媒業的合作共建,依托其提供的數字出版物、垂直門戶服務、信息數據庫等多種公共文化產品,提升數字文化資源的時效性與全面性。
3、加強專門性人才隊伍建設
注重專門性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為數字文化館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一要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式,加強數字化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思想水平和業務素質,培養一支既具備較高技術素質和專業知識,又具備實際技能的人才隊伍;二要不斷完善開放型人才體系,堅持培養和引進并重的方針,堅持開放式的人才觀,構建和完善多層次、多形式的專門人才培養、引進體系,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三要拓寬視野,把社會工作者、文化協管員、文化志愿者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切實做好人才配置工作,以適應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作的需要。
(作者單位:廈門市同安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