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麗 張阿維 穆王君
(1.西安工程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710048;2.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陜西 西安710072)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化精髓。它不僅蘊含了中華民族幾千來的人文特征及精神內涵,同時也蘊含了各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宗教文化和地域特色。這是一種多元化的美,我們不僅要傳承,更要用這些美去創新去發展。
在當今設計領域中,各種新興元素不斷涌入,這就需要我們將傳統的中國元素和現代化思潮相互結合,讓中國的設計不僅富有民族特色同時要與世界接軌。而“中國風格”的設計不僅只是對傳統圖案表面的套用、移植,更多的創意是讓中國文化元素作為媒介,運用新的設計方法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解讀,從而將其融入到新思潮中,表達出更具中國味的創新設計。[1]
從格式塔心理學觀點來看,心理和物理是同型的,心理中有個力學的“場”,知覺對象到大腦皮層都是能動的力的結構,不管什么事物,只要其力的式樣在結構上與人情感中的力的作用相似,這些事物就能表現出人的情感。當物體的形態在視域中出現時,它在大腦中激起的是一種特定的電化學力的式樣,這種力雖然產生于人腦這種媒介中,但其基本結構卻與物體形態中所含的“力的圖式”基本相同,格式塔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異質同構”。即當外物與藝術形式中體現的力的式樣與某種人類情感生活包含的式樣達到同構對應時,事物與藝術形式就具備了人類情感的性質。如夕陽西下、樹葉飄落都與人在悲傷時大腦力場的力的結構相同,都會給人帶來落寞的感覺,因此我們在藝術創作或文字創作時就可以用這些具象的形來表達人的感覺。阿恩海姆認為,對事物藝術形式的審美知覺,本質上是對其中力的式樣的知覺,一旦某兩個特定事物(或藝術形式)在大腦中激起的力的式樣在結構上相似時,即使這兩個事物(或藝術形式)的外表和種類都不相同,但引起的情感經驗或本身具有的情感表現性也會相同;同樣,如果某種外部事物或藝術形式在大腦中激起力的式樣與某種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力的式樣同形,那么就可以用這種可見的藝術形式或事物去再現或表現內在的和不可見的情感生活,即力的式樣可以使不同事物構成同感、同美。[2]
“異質同構”是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它是用一種元素的形去破壞或者去嫁接另一種元素,使兩者之間產生沖突和連接,從而產生新的視覺形態,弱化形的作用而強調意的存在。異質就是載體“物、我”,同構就是橋梁“合一”。[3]簡單地說是把幾種不同的元素結合在一起,生成一個全新的視覺圖形,在視覺傳達上自然地從一個視覺語義延伸到另一個視覺語義,從而產生新的視覺效果和新的意義。但這些視覺形象之間必須有一定屬性關系的相似性,這種相似可以是心理上的、視覺上的、也可以是知識及經驗上的。所以,要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一體從而形成更具意義的圖形,我們就必須觀察和掌握這些元素之間的同構特點,用廣闊的視角和新的思維去思考、想象它們在不同狀態下的表達效果,巧妙地把同構原理運用于其中。
異質同構這種構形方式早己超越了文化、地域與時空的界限成為一種人類共有的潛在造型意識。翻開記載歷史的圖像中發現,無論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還是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像,都是通過異質同構的方式創造的。研究發現在中國遠古時代人們就用這種方式創造出了奇形異狀的圖案。如陜西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人面魚紋圖騰、人面鳥首圖騰,《山海經》中記載的女媧、盤古都是異質同構手法的運用,這些造型的基本元素取自于宇宙萬物,但經異質同構后的造型又超越萬物,富有神秘的寓意,它們往往隱喻、象征著某種哲理。異質同構在圖形元素設計中不是單一的對視覺元素的裝飾,而是在一定思維意識下對一個或多個元素具有獨特內涵的表達,是美學意義上的升華,給人以富有哲理性的啟示。
為了解釋異質同構,文章引用符號學家艾柯提出的:將符號定義為任何一種東西,它根據既定的社會習慣,可被看作代表其他東西的某種東西——一個記號X代表并不存在的Y。它的存在取決于能指(表達層)和所指(內容層)的結合,其中X可被看作是能指,Y可被看作是所指。一個符號的能指層可以同時表達多個所指意義,而一個所指內容也可以同時由多個能指層來表達。在圖形創意過程中,我們對設計元素的挑選、組合、轉換和再生,實際上就是對符號學的運用。因此我們可以用符號的能指和所指關系來解析異質同構的創作特征。[4]
現代設計大師陳幼堅深愛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但他對中國文化的執著,并沒有使他變成一個固守傳統的“藝術遺老”,而是讓東西方文化在他的設計理念中更為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使它既有中國傳統的神韻又不失現代時尚的優雅。作品“茶語”由于受到中國茶文化影響的審美意識使他將這些傳統文化滲透到設計作品中,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解構將漢字融于茶具中。對中國人而言,形從來就不是真實客觀的存在,而是主觀認識對客事物的表達。顯而易見,此作品的所指層指的是標志的主題意義“茶語”,而用來表達和闡述這一概念的作品本身則是表達層,也就是能指層。符號學理論認為符號的所指系統被切分成若干相關的符號及符號系統,各種編碼的方式、層次不同,得到的符號必然多樣。進一步分析圖形的符號特征,我們可以將所指層切分,以便獲得更小的語言單位,便于分析表達層即能指層的內在結構,一步步的深入選擇圖形、文字等設計元素,從中尋找創意點。在此,“茶語”就可以被分解成“茶”和“語”兩個單元,也可以說是兩個單元符號,每一個單元符號都有各自對應的能指和所指層。‘茶’這一所指可以有漢字、拼音、茶具、茶蒸汽等能指表達;“語”這一所指可以有漢字、拼音、英文、人等能指來表達。也就是說,“茶語”的主題可被轉譯為:漢字、拼音、茶具、人等等。本作品中,作者選用了茶具、漢字、茶蒸汽和拼音四種具像符號。有了這四個符號,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它們之間的交集,即同構。可以發現,作者在四個符號之間十分巧妙地運用了破壞、切割、連接等手法,合理地解決了“形”與“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使之相互和諧和統一,把“漢字”以解構的形式溶于茶具,并且用線條簡單勾出動態的茶蒸汽,將拼音溶于其中構成一個整體和后面的漢字以呼應的方式同構在同一畫面中,來描述這個形象的設計不僅只是靜態的、單一的視覺語言,而是將茶的品味與意境相融合。
秦漢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兩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無論是過去或現在都受到東西方文明人士的崇拜和羨慕。由于地域時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導致了文化的不同,秦漢文化是中國特色的文化,代表了中國人追求目標生活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在設計中應用秦漢文化可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也是區別于外來文化的一種有效的競爭手段。

圖1
本次設計的主題是“秦磚漢瓦”。所謂“秦磚漢瓦”是說明這一時期建筑裝飾的輝煌。用上文的分析方法對“秦磚漢瓦”這一設計主題進行解構,“秦磚漢瓦”可以被分解成“秦磚”和“漢瓦”兩個單元,每一個單元都有各自對應的能指和所指層。“秦磚”這一所指可以有空心磚、圖案磚、線條勾畫磚、長城等能指表達;“漢瓦”這一所指可以有筒瓦、屋檐、神獸瓦等能指來表達。從而“秦磚漢瓦”的主題可被轉譯為:圖案磚、神獸瓦等等。本次設計中選用了線條勾畫磚和神獸瓦作為所指層并運用異質同構論合理的切割、連接使之相互和諧和統一,以紀念品為載體采用鏤空圖案的方式同構在同一畫面中,傳達了設計者對這一主題的理解與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國歷史中占據著重要的角色。隨著傳統元素和新時代新元素相融合的過程,設計具有文化韻味的紀念品,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繼承起到積極的推廣作用,而且還可以促進各地生產工業的發展,進而在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當今世界設計的文化內涵。
[1]張應杭,蔡海榕.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柳沙.設計心理學[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4]張迎春.現代平面設計中傳統圖形元素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