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青 龔平(暨南大學 廣州 510632)
當前,廣東和臺灣都面臨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發展高端研發產業是共同的戰略選擇之一。那么,兩地研發產業發展現狀如何?競爭力熟強熟弱?各自有何優勢和短板?有多大的互補、互動與合作空間?如何推動和深化兩地在此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厘清這些問題,一是旨在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廣東尋找新的著力點,具有實踐意義;二是試圖為深化和平發展形勢下的兩岸關系及粵臺產業合作找到新的切入點,具有雙邊意義;三是嘗試構建新興研發產業競爭力的分析框架和評價體系,具有理論意義。
與傳統產業相比,研發產業無論是發展內涵、發展脈絡還是產出的社會效應,都有其特殊的產業個性。高汝熹(2001)定義研發產業:“是指從事研發活動的企業和組織的集合”。黃魯成(2007)認為研發產業是從事研發活動、提供研發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和機構。當前,對研發產業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研究上,主要是從現狀水平、投入、產出等方面進行分析。也有學者嘗試對研發產業發展進行評價研究,如羅亞非對國內5個地區的研發產業發展從投入、產出、技術轉移3個方面進行評價和比較分析。覃成林(2002)對全國各地區研發產業從投入規模、投入系數、投入結構以及產出量、產出效率5 個方面進行了評價分析。總的來說,這些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
WEF和IMD(2005)創立的科技競爭力評價體系是較早評價科學技術競爭力的指標體系,也是當今最有影響的競爭力評價工具和研究成果。IMD的科技競爭力指標模型包含R&D人力、R&D經費、技術管理狀況、技術環境狀況和知識產權保護狀況5個方面并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各國的科技競爭力得分并進行綜合評價。國內的姜春林和江詩松(201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大陸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科技競爭力進行了比較分析。閆瑩和李祖福采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對山西省的科技發展能力進行分析,明確了R&D經費投入占GDP 的比例和科技人員數兩個最重要的因素。黃魯成和邱芳從內外因素對北京研發產業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得出北京研發產業的綜合得分在全國排第一且分值明顯高于其它省市。任偉宏和黃魯成(2008)也對研發產業評價指標與方法進行過探討。
改革開放以來,陸地面積僅為我國1.85%的廣東,貢獻了近12%的經濟總量,廣東在我國與東南亞的貿易中占有1/3左右的份額,這其中有粵臺產業合作帶來的成就。ECFA簽署后,兩岸交流合作推進到一個制度性合作的全新階段。代明等(2009)通過對粵臺兩地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活動產出能力等的比較分析,指出“創新競合”將成下一輪廣東對臺超越的焦點,同時也是粵臺合作的機遇。邱麗云(2010)對粵臺的新興產業發展進行過比較研究。王磊(2011)在粵臺新興產業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了兩地新興產業合作發展戰略的意義。歐陽聰和伍曉軍(2012)對后ECFA時代粵臺新興產業合作進行系統的分析,指出現在粵臺都進入了加快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深化產業合作是粵臺兩地的共同需要。
綜上,國內關于研發產業及其競爭力評價的研究尚粗淺,而關于粵臺研發產業及其競爭力的評價研究更不足,致使深化和提升粵臺產業合作議題迄今找不到更好的切入點和新突破口。為此,本文擬先從產業投入、產業結構、產業發展環境和產業產出能力四個方面對粵臺研發產業進行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嘗試建立研發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運用加權主成分分析法,重點對粵臺研發產業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明晰兩地研發產業目前的競爭力水平及其在全國的位置,再就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廣東“十二五”規劃與臺灣“黃金十年”藍圖的“交集效應”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圖1 粵臺研發經費投入與來源結構比較

圖2 粵臺科技論文和專利數量比較

表1 2012 年粵臺三類研發主體數量比較
研發產業投入包括各類研發主體及其支配和運用的人力、物力等資源。研發主體主要是指所謂的“產學研”或“研發業者”。而常用于計量的研發資源主要是研發人才與研發經費。如表1所示,粵臺兩地都屬研發資源密集度比較高的區域,且廣東在總體數量規模上已逐漸趕超臺灣,但臺灣在“均量”指標和“能量”指標上更占優勢。可見,相比臺灣,廣東研發產業投入仍顯不足。
如圖1 所示,近年來,粵臺都面臨研發經費投入比重失衡,基礎研究費用不足的問題,但廣東情況更嚴重。粵臺兩地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遠低于應用研究和實驗發展的經費,這與粵臺長期重視發展實用科技的政策是分不開的,表明粵臺在重視研發、促進整體研發投入快速增長的同時,帶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急功近利傾向。從功能視角看,這種失衡將導致兩地重大基礎創新的缺乏及創新源泉支持力的不足,嚴重制約整個創新鏈的產出效益。另外,粵臺兩地的經費來源都是以企業為主,顯示了企業在粵臺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由于企業側重試驗發展,進一步加劇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及整個研發結構失衡的問題。
臺灣當局通過財政補貼、金融協助等手段鼓勵研發創新,其創投基金的熱度僅次于美國。廣東近年來也在逐步建立并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通過建立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投向高科技產業。總體上,廣東的研發產業發展環境不如臺灣,主要是廣東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尚不成熟發達,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度相對不足,且其他專門針對研發產業的扶持政策更是亟待研究和制定。
如圖2 所示,廣東在專利總體數量規模上超過臺灣,但按均量計算則與臺灣落差較大;而且廣東發明專利占專利總量比重相對較低,顯示出其創新潛力與臺灣有一定的差距。
總之,兩地研發產業發展的相同之處:一是都得到當局重視及其產業政策支持;二是研發資源都比較豐富,研發投入增長快;三是以企業為主導力量;四是偏重實驗發展,相對忽略基礎研究;五是在某些領域或行業具共同優勢等。兩地研發產業發展的不同之處:一是臺灣在投入強度上超過廣東,廣東在投入增速和規模上已開始超過臺灣,顯示后者尚有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的空間;二是臺灣的行業集中度較高,廣東在行業結構上相對分散,表明后者有條件實行分區差異化布局和提高局域性集中度;三是臺灣在發展質量和水平上超前,廣東在發展規模和速度上占優,表明后者尚待進一步努力將數量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四是臺灣的相關產業政策日趨成熟并逐步由“投入激勵”轉向打造知識產權轉化平臺,廣東尚處在政策醞釀和“投入導向”階段、也需逐步向“產出導向”轉變。
基于以上比較分析,本文從產業投入、產業結構、產業環境和產業產出四個方面擬建研發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并采用絕對值指標與相對值指標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分析。
主成分分析的相關理論基礎。假定評價體系有P維樣本,將n個樣本點的變量記為X1,X2,…,Xp,主成分分析是在信息損失最小的情況下經過線性變換,以幾個主成分因子來取代原來的多維原始變量。例如,設S=(Sij)p×p為樣本方差矩陣,λ1、λ2、…λp為矩陣從小到大排列的特征值,e1、e2、…、ep為對應的正交單位向量,則第i個樣本的主成分可表示為:

di(i=1,2,…)是通過一定渠道得到的評價指標的權重,一般分為主觀賦權和客觀賦權。主成分分析是用于多指標評價的傳統方法,采用的一般是客觀賦權,且都是在指標合成時使用,先以協方差陣的單位化正交特征向量作權,合成主成分,如式(1),再以方差貢獻率為權,對各主成分加權合成最終評價指標y,即:

式(2)是累計方差貢獻率,m的取值與主成分的特征值有關(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個數),一般取的幾個主成分可保留原始數據85%以上的信息。最后,將每個樣本點的歸一化數據分別代入各主成分的表達式中,以方差貢獻率所占比重為權重求和得出綜合得分。
加權的主成分分析模型。主成分分析是根據原始數據所包含的方差大小,來對主成分進行客觀賦權,沒考慮到原始評價指標對評價問題的重要性差異。而像本文的研發產業競爭力評價,就需要對評價指標主觀賦權。綜合衡量上述四種方法后,本文采用如下改進方法,建立系統評價的AHP變量加權主成分分析模型:對評價指標x1,x2,…,xp,根據它們對評價問題的重要性,通過層次分析法給它們依次賦予權數w1,w2,…,wp,且要求作歸一化處理:

假設對原始數據歸一化處理后的數據陣是:X*=(xij)nxp=(x*1,x*2,…,x*p),由它來構造一個新的矩陣:

加權主成分分析法使得在評價系統中更重要的、被賦予更大權數的變量的數據方差相應地被拉長,從而在主成分分析評價中得到更多重視,將主客觀賦權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評價結果更加符合綜合評價問題的目標和實際。
模型分析的具體步驟。利用MATLAB6.0 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利用層次分析法(AHP)求出各指標的權重;對歸一化的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到目標矩陣;利用主成分分析對目標矩陣進行綜合分析。

表2 研發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表3 臺灣與大陸部分省級行政區的研發產業競爭力因子得分排名表
根據檢驗結果,KMO和球形Bartlett檢驗的P 值幾乎為零,說明應用主成分分析是合適的。取特征值大于1 的主成分為最后分析的公因子,6 個主成分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到了91.034%,大于85%,因此,這6個主成分足以解釋以上所有的指標所包含的信息,從而最終用這6 個主成分因子來分析研發產業競爭力是可行的。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和原始變量的歸一化值,計算各因子的得分數。旋轉后因子的得分函數表達式如下,其中wi為主成分在每個指標上的載荷,Xi為評價體系中的指標,本文共設了25個指標,且根據SPSS軟件分析得出主成分因子有6個。則研發產業競爭力總得分由等式(3)得出:
由于研發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設定具有一定主觀性,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且本文的重點是粵臺兩地的比較,故最后只選取前6的省市,重點是了解粵臺的研發產業競爭力在全國所處的位置,結果如表3 所示。
由表2 可知,臺灣、廣東的研發產業競爭力綜合得分分值為正且高于大陸大多數省市,說明兩地的研發產業發展水平高于全國水平;但廣東研發產業競爭力暫時遜于臺灣,而兩地的結構差異、類別差異等顯示兩地在研發產業的優劣勢或長短板上存在很大互補性,合作空間廣闊。鑒于海峽兩岸關系難得的歷史性機遇,粵臺需基于雙贏理念,進一步推動粵臺科技合作,聯袂打造粵臺雙向創新鏈,共同做強做大兩岸研發產業。
研發資源涉及人才、資本、機構、信息、科技成果等。主旨是推動實現這些資源在兩地間的自由流動和共享。
兩地在加強知識產權制度建設與自主知識產權開發生產的同時,也需深化在這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打造這一研發產業主要產出形式的“市場交易”和“價值實現”平臺。
園區是研發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深化兩地的園區合作大有可為,包括繼續學習借鑒臺灣園區尤其是新竹科學園的做法和經驗、探索建立兩地科技園區的對口合作與互動關系、允許臺灣園區開發商在粵承辦或托管科技園區、吸納臺灣研發業者到廣東入園“群聚”發展等。
兩地在基礎研究、實驗發展等研發活動類別結構上既有共性,也各有長短。需要兩地一方面攜手共克短板,另一方面深化研發領域的動態分工協作,通過“錯位發展”和全面協作來減少重復研發,節省研發資源,提高研發績效,共拓海內外市場。
同行之間的交流合作更易取得實效。兩地可在不同層級上展開以研發為內容的交流與合作,包括同類企業、上下游企業、高校、學科、創投業者之間乃至城市、縣鄉鎮之間等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強化兩地研發產業合作的民間性和根植性。
1.高汝熹等.上海R&D 產業發展前景.上海經濟研究,2001(9)
2.黃魯成,李曉英.研發產業的產業關聯與波及特點分析—以上海為例.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1)
3.羅亞非主編.R&D 產業發展的評價指標初探·研發產業初探.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4.覃成林.區域R&D 產業發展差異分析.中國軟科學,2002(7)
5.姜春林,江詩松.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區科技競爭力評價.科技管理研究,2005(3)
6.閆瑩,李祖福.山西省科技發展能力分析.技術經濟,2011(10)
7.黃魯成,邱芳.北京研發產業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4)
8.任偉宏,黃魯成.研發產業評價指標與方法的探討.經濟論壇,2008(6)
9.張明亮.廣東“東盟戰略”及其與新馬的經貿合作.東南亞研究,2009(2)
10.代明,梁意敏,黃莎莎.粵臺創新能力比較.科技管理研究,2009(5)
11.邱麗云.粵臺新興產業發展比較研究.2010 年涉臺研究論文集,2010
12.王磊.粵臺新興產業合作的發展戰略.經濟導刊,2011(3)
13.歐陽聰,伍曉峰.后ECFA 時代粵臺新興產業合作分析.廣東經濟,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