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 潔(暨南大學 廣州 510632)
由于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國內市場統一,近期未有關于區域經濟開放的研究。我國大部分學者未區分國家經濟開放與區域經濟開放,在測量國家經濟開放度的指標中選取部分適合區域經濟開放的指標來衡量區域經濟開放,其中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是兩個最常被采用的指標。
最早研究區域經濟開放特定內涵的是趙偉,他在梳理工業化進程中的區域開放機理后,首次提出了區域二重開放理論,即區域經濟開放可分為區際開放和國際開放兩個層次。近年來,該理論已被大多學者采納(程健等,2014)。趙偉和徐朝輝(2006)借鑒趙偉(2001)的區域二重開放理論,分別從貿易、資金、技術、觀念等方面構建區際開放和國際開放指標,其后,程健等(2014)、周琳(2014)等總體上也從國際開放與區際開放兩個角度構建指標體系,以評價甘肅省、重慶市和浙江省的經濟開放水平。
綜合以上分析,已有文獻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指標體系構建缺乏理論基礎。學者們構建的指標體系各不相同,指標選取的隨意性較強,指標層次的邏輯性較弱。第二,目前還未有文獻從動態的角度構建經濟開放指標體系。第三,已有文獻僅關注如何構建區域經濟開放指標體系,但構建的指標體系是否合理,測度結果是否有效等問題都未回答。
結合已有文獻,本文認為區域經濟開放指某區域經濟打破封閉,將其商品與生產要素與其他區域進行分配、交換,互相參與區域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及程度。經濟開放具有豐富的內涵。
首先,區域經濟開放的主體范圍包括區域的全部經濟活動。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經濟活動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早期以貿易開放度衡量經濟開放,更多地是側重于消費環節。但隨著國際分工的逐步深化,以跨國公司為核心構建的全球生產網絡將以生產為起點的經濟活動在各區域進行優化配置,區域經濟開放從以消費為主的開放演進為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融為一體、相互交織的全方位開放。
其次,區域經濟開放的內容范圍不僅包括用于消費的商品,還包括用于生產的要素。西方經濟學基本原理表明,商品分為有形商品和無形商品即服務,生產要素包括技術、資本和勞動等。
再次,區域經濟開放從地理范圍劃分,可分為國際開放和區際開放。區際開放指度量某區域對國內所有其他區域的開放;國際開放為某區域對其他國家的開放。由于我國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區域開放主要體現為國際開放,并未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各區域間的市場開放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研究區際開放是研究我國區域經濟開放必不可少的部分。
最后,區域經濟開放是動態的,不僅指經濟活動結果的開放,還包括經濟活動過程的開放,后者影響著前者的現在及未來。經濟活動結果的開放指某區域經濟開放的確切結果,經濟活動過程的開放指對經濟開放過程的干預與限制。楊少文、熊啟權(2014)測算中國經濟開放度時提出了類似內涵—事前經濟開放(即過程開放)和事后經濟開放(結果經濟開放),并指出未來研究方向是將兩者結合。區域經濟開放如同國家開放,經濟過程開放是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開放過程的干預主要來自于政府,與我國區域政府的基本經濟職能相對應,政府干預體現為宏觀調控中利用投資支撐經濟增長,提供公共品和服務中分配資源,市場監管缺位或過度(李春佳,2011)。同時,政府干預也是制度的具體體現,即通過經濟控制維持基本的經濟制度。另外,基礎設施影響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是限制經濟開放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基礎設施可以提高生產效率、調整分配結構、加快交換速度并提升消費水平(李平等,2011)。根據World Bank(1994)分類,通信、交通和能源基礎設施作為物質資本直接參與經濟活動,新經濟增長理論等表明人力資本是經濟活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能源、交通、通信和人力資本是廣義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表1 區域經濟開放評價指標體系

表2 面板單位根檢驗結果
本文的目的在于構建一套可操作的并且在時間和空間上可比的指標體系。基于區域經濟開放的概念內涵,本文從區際開放、國際開放、政府干預、基礎設施限制四個維度共選取了22個指標構建區域經濟開放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
本文實證檢驗的研究對象選取中部六省即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樣本期為1997-2014年,數據主要來源于各省1998-2014 年《統計年鑒》,部分來源于相應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等。同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各指標數據賦權。
參考徐滌龍、薛美榮(2014),指標體系合理性評價標準主要包括指標體系的獨立性、冗余性和普適性。獨立性指標之間相互獨立,但經濟系統內部影響錯綜復雜,很難做到指標完全獨立。冗余性指標體系內不存在冗余的指標即高度相關的指標。普適性指標體系針對不同研究對象具有普遍適用性。
1.冗余度檢驗。指標體系冗余度(RD)常被用于衡量指標體系的獨立性和冗余性。本文用平均相關系數測算指標體系的冗余性,具體計算公式為:

表3 面板協整檢驗結果

表4 式(5)估計結果

由于│rii│≤1,所以0≤RD≤1。而且指標間相關系數之和越小,RD 的值越小,表示指標體系的冗余信息越少。一般情況,指標體系冗余性能否接受是以RD=0.5為界,當RD<0.5時可以接受,否則不可以接受。用SPSS檢驗表1中各指標的相關系數,可得:

由式(2)可知,樣本冗余度小于臨界值0.5。因此,本文構建的經濟開放評價指標體系是弱相關的,其冗余性可以接受。
2.靈敏度檢驗。指標體系靈敏度常被用于檢查指標體系的普適性。靈敏度取值較小,說明評價結果對誤差不敏感,指標體系較好。評價結果對指標Xi的靈敏度為:

評價結果對指標體系的靈敏度(SD)為各指標靈敏度的算術平均值,即:

與冗余度類似,指標體系中任何指標的微小變化都會使得評價結果發生改變,靈敏度不可能為0。一般認為,SD ≤5 是可以接受的,表明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普適性。根據(3)和(4)可得,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的SD=1.58,小于臨界值5,表明其普適性較強。綜上,表1中的區域經濟開放評價指標體系結構合理。
楊丹萍和張冀(2011)等眾多文獻表明經濟開放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所以本文采用面板單位根及協整檢驗研究經濟開放指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驗證本文指標體系測度結果的有效性。
為得到更加可靠的結果,本文同時使用了LLC、IPS、ADF 和PP 檢驗變量是否存在單位根,結果見表2。在所有的檢驗中均加入了截距項,并根據AIC法則確定滯后長度。由表2可知,各變量原值均為非平穩的,但其一階差分值均平穩。
接下來進行協整檢驗以確定區域經濟開放指數和經濟增長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顯示區域經濟開放指數與經濟增長之間確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為更準確地估計區域經濟開放指數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建立如下回歸方程:

其中αi、βi、εit分別表示固定效應、回歸系數和隨機誤差項。
分別采用OLS、FMOLS和DOLS法對式(5)進行估計,估計結果見表4。
根據Kao &Chiang(2000)的研究結論,小樣本情況下,DOLS 的估計結果優于OLS 和FMOLS,因此,應該依據DOLS 的估計結果分析。由表4 可知,DOLS估計結果中,不僅回歸系數在10%的水平下顯著為正,而且回歸方程的R2達到0.737,說明區域經濟開放指數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符合已有文獻的研究結果。
所以,本文表1 中構建的指標體系測度結果有效。
第一,區域經濟開放是動態的,既包括結果開放,也包括過程開放。經濟活動結果的開放指某區域經濟開放的確切結果,經濟過程的開放指某區域在其經濟開放過程中受到的干預與限制。同時,結果開放可分為國際開放和區際開放,過程開放主要指政府干預和基礎設施限制。
第二,構建的區域經濟開放評價指標體系結構合理。指標體系的冗余度和靈敏度分別為0.28 和1.58,均小于其臨界值,表明指標體系冗余度較低,普適性較強,體系結構合理。
第三,構建的區域經濟開放評價指標體系測度結果有效性較好。面板協整檢驗結果顯示,區域經濟開放促進了經濟增長,與已有文獻結論一致。
1.程健,邢,章彥姍.內陸地區經濟開放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4(15)
2.李平,王春暉,于國才.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的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2011(5)
3.徐滌龍,薛美榮.虛擬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測度效果檢驗[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4(12)
4.楊少文,熊啟泉.1994-2011 年的中國經濟開放度—基于G D P 份額法的測算[J].國際貿易問題,2014(3)
5.趙偉.區域開放:左右未來中國區域經濟差距的主要因素[J].經濟學家,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