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氧磷酶1 Q192R基因多態性與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的相關性
杜蔚蓮宋莉戴芳朱德星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口腔科,江西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探討江西漢族人群對氧磷酶1(PON1)Q192R基因多態性與2型糖尿病(T2DM)合并牙周病的關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CR)和DNA直接測序技術,檢測64例正常人(N組)、61例單純T2DM(DM組)患者、64例T2DM合并牙周病患者(DM+P組)PON1 Q192R基因型。分析江西地區漢族人群PON1 Q192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特點,以及T2DM和T2DM合并牙周病的危險因素。結果①3組間臨床資料比較:與N組比較,DM、DM+P組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均顯著偏高;DM組的體重指數(BMI)、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收縮壓(SBP)平均水平高于N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平均水平低于N組;DM+P組的TC、TG、FPG、HbA1c、SBP平均水平高于N組,而HDL平均水平低于N組(P<0.05)。與DM組相比,DM+P組平均年齡約高7歲,SBP平均水平和吸煙率均高于DM組(P<0.05)。②3組內不同性別臨床資料比較:N組女性的TG平均水平和吸煙率低于男性(P<0.05);DM組女性的HDL平均水平高于男性,而吸煙率低于男性(P<0.05);DM+P組女性的BMI、HbA1c平均水平均低于男性(P<0.05)。③PON1 Q192R基因多態性TT、CC、TC基因型頻率和T、C等位基因頻率在3組之間兩兩比較,P值均>0.05。④在N組和DM組的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中,年齡、TG、TCH、SBP的OR值均>1,為發生DM的獨立危險因素;在DM組和DM+P組的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中,年齡、SBP和BMI的OR值均>1,而BMI的OR值<1,提示年齡和SBP是發生T2DM合并牙周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BMI則有保護作用(以α=0.05為納入標準,以α=0.1為剔除標準)。結論①在其他因素存在的情況下,PON1 Q192R基因多態性不能作為T2DM合并牙周病的獨立危險因素。②高年齡、高TG、高TC、高SBP是T2DM的獨立危險因素;高年齡、高SBP是T2DM合并牙周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BMI則是保護因素。
關鍵詞〔〕對氧磷酶1;基因多態性;糖尿病;牙周病
中圖分類號〔〕R587〔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宋莉(1969-),女,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牙周病與全身性疾病關系的研究。
第一作者:杜蔚蓮(1987-),女,住院醫師,碩士,主要從事牙周病與全身性疾病關系的研究。
牙周病屬于口腔感染性疾病,是糖尿病(DM)的并發癥之一〔1〕,其發生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DM和牙周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2〕。目前認為,氧化應激與DM關系非常密切,氧化應激不僅在DM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還可以引起DM其他大血管、微血管并發癥〔3,4〕。對氧磷酶(PON)是重要的抗氧化劑酶,是內源性自由基清除劑,在氧化應激中起重要作用。近年來,Altuner等〔5〕,Ergun等〔6〕通過實驗得出結論,PON1活性及其Q192R與M55L的基因多態性與DM及其并發癥相關,且Q192R多態性相關性更大。由于基因具有種屬差異性等等原因,國內外研究結果存在爭議。其中有關中國人PON1基因Q192R多態性與DM合并牙周病的相關性研究尚未見報道。本研究旨在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探討PON1基因Q192R多態性與2型DM(T2DM)合并牙周炎的關系。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隨機選取我國江西地區漢族人189例,其中男92例,女97例。年齡24~82〔平均(51.59±16.14)〕歲。其中正常對照組(N組)64例(DNA組)、單純T2DM組(DM組) 61例、T2DM合并牙周病組(DM+P組) 64例。
1.2入選標準所有研究對象3個月內均未使用抗生素,1年內未接受牙周治療,全口至少有16顆可以進行牙周評價的牙齒,至少有4顆磨牙,婦女無妊娠,均為長期居住在江西地區的漢族人口,且受試者在試驗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N組納入標準選取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體檢科經相關檢查除外DM病、牙周病、冠心病及其他代謝相關疾病的表觀健康人64例(N組),其中男28例,女36例,年齡24~78〔平均(37.66±14.49)〕歲。受試者全口牙的PD≤3 mm,平均CAL≤0.5 mm,無鄰面部位CAL≥3 mm,缺失牙不超過2顆,沒有任何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脂代謝紊亂及家族DM、心血管疾病史。
1.2.2DM組納入標準選取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科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之間新近診斷T2DM的患者61例(DM組),其中男28例,女33例,年齡26~79〔平均(54.86±12.68)〕歲。診斷標準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診斷標準〔7〕:空腹血糖(FPG)≥7.0 mmol/L和(或)糖耐量試驗2 h血糖(OGT 2 h PG)≥11.1 mmol/L。排除標準:①有其他嚴重全身性疾病及DM并發癥;②有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統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炎癥感染;③牙周病患者;④全身狀況較差,不能配合臨床口腔狀況檢查者;⑤近期糖尿病狀況及用藥量有明顯變化;⑥非T2DM者。
1.2.3DM+P組納入標準選擇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因DM住院的患者64例(DM+P組),男36例,女28例,年齡40~82〔平均(62.39±9.41)歲〕。受試者患有T2DM的同時有明顯的菌斑、牙石及局部刺激因素,且與牙周組織的炎癥和破壞程度一致,病情進展緩慢,也可間有快速進展的活動期;無明顯錯合畸形或不良修復體等局部刺激因素,不吸煙,排除侵襲性牙周炎。根據受試者牙周炎程度,選擇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參照Armitage等〔8〕推薦的診斷標準,口內平均(AL)≥1.6 mm,至少3個區或至少6顆牙的鄰面部位AL≥3 mm,缺失牙數4~14顆(第3磨牙拔除、正畸牙拔除、外傷脫落牙、大面積齲失牙及先天缺牙除外)。
1.3主要儀器和試劑電泳儀、PCR儀、全自動凝膠成像分析系統、電熱恒溫水浴箱、漩渦振蕩器、臺式大容量高速離心機、超純水系統、微量分光光度計。血液基因組小量提取試劑盒、溴乙啶(EB)(10 mg/ml)、Biowest瓊脂糖、TaqDNA聚合酶2xMaster Mix、DM2000Ladder marker、Tris、冰醋酸、EDTA、無水乙醇。引物序列如下:正義引物5′-TATTGTTGCTGTGGGACCTG-3′反義引物5′-AGAGTTCACATACTTGCCATCG-3′(由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合成)。
1.4研究方法
1.4.1樣本一般特征及臨床資料收集每位研究對象的詳細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出生地、體重指數(BMI)、心率(HR)、收縮壓(SBP)、舒張壓(DBP)、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紅蛋白(HbA1c)、吸煙與否。
1.4.2DNA的提取取受試者前臂靜脈血2 ml,-70℃保存。采用DNA提取試劑盒提取外周血總基因組DNA,-20℃保存。
1.4.3DNA純度鑒定及含量的測定提取的DNA溶液用NanoPhotometer Pearl微量分光光度計在260 nm、280 nm處測量其吸光度,記錄A260/A280比值和DNA濃度。經微量分光光度計檢測,若A260/A280值在1.8左右,說明提取的基因組DNA純度較高。
1.4.4PCR擴增反應總體系為50 μl,包括:SinoBio2×MasterMix25 μl,10 μmol/L上下游引物各1 μl,10 ng/μl DNA模板2.5 μl,加ddH2O至50 μl。經梯度PCR儀進行退火溫度梯度擴增,尋找最佳反應條件,終設定退火溫度為61℃。
1.4.5瓊脂糖凝膠電泳取PCR產物5 μl,用1.5%瓊脂糖凝膠(含溴乙啶)電泳,全自動凝膠成像分析系統觀察結果。
1.4.6PCR產物純化及序列測定PCR產物的純化和序列由南京金斯瑞公司完成。測序結果經Chromas軟件讀取分析。
1.5統計學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及其頻率的Hardy-Weinberg平衡檢驗采用HaploviewVersion 4.2軟件進行分析。采用Excel2007和SPSS18.0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χ2檢驗,相關疾病危險因素分析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計算其相對風險度比值比(OR)及95%可信區間(CI)。
2結果
2.1PON1 Q192R多態性基因型判定PCR產物經1.5%瓊脂糖凝膠電泳、EB染色后紫外燈投照下觀察結果,可見片段長度為205 bp的條帶,見圖1。PCR產物的純化和序列測序由南京金斯瑞公司完成。測序結果經Chromas軟件讀取分析,測序結果如圖2。

M為DM2000 Ladder marker,1~6:PCR產物,7為陰性對照 圖1 PCR產物電泳結果

圖2 PON1 Q192R基因多態性PCR產物測序結果
2.2不同組間一般臨床資料比較3組研究對象之間的臨床資料比較見表1。DM、DM+P組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均顯著高于N組,DM組的BMI、TC、TG、FPG、HbA1c、SBP平均水平高于N組,而HDL平均水平低于N組;DM+P組的TC、TG、FPG、HbA1c、SBP平均水平高于N組,而HDL平均水平低于N組(P<0.05)。DM+P組與DM組相比,平均年齡約高7歲,SBP平均水平和吸煙率高于DM組(P<0.05)。
2.3不同組PON1 Q192R基因多態性頻數分布比較經Haploview軟件分析,不同組人群PON1 Q192R均符合基因多態性分布情況Hardy-Weinberg平衡,具有群體代表性。N組、DM組、DM+P組都以TC基因型為主,等位基因頻率都以C為主。PON1 Q192R基因多態性的3種基因型分布在N組與DM組之間(χ2=0.622,P=0.733),N組與DM+P組之間(χ2=1.633,P=0.442)及DM與DM+P組之間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χ2=3.219,P=0.200)。見表2。

表1 各組研究對象一般情況比較 ± s)
與N組比較:1)P<0.05,與DM組比較:2)P<0.05

表2 各組PON1 Q192R基因多態性基因型分布和
2.4DM合并牙周病危險因素的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將N組和DM組研究對象進行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將是否患有DM作為因變量Y(0=否,1=是),其他各項指標作為自變量(X),分析結果如下:高年齡、高TG、高TC、高SBP是本組研究對象發生DM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將DM組和DM+P組研究對象進行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將是否患有DM合并牙周病作為因變量Y(0=否,1=是),其他各項指標作為自變量(X),分析結果如下:高年齡、高SBP是本研究對象發生DM合并牙周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BMI則有保護作用。見表4。

表3 DM危險因素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表4 DM合并牙周病危險因素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3討論
PON是重要的抗氧化劑酶,具有抗氧化能力,能夠清除體內過多的氧自由基,維持體內氧化還原的動態平衡,在氧化應激中起重要作用。許多研究認為PON活性降低是導致DM慢性并發癥(DCC)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外有研究表明PON1 Q192R與L55M的多態性與DM及其并發癥相關,且PON1 Q192R多態性相關性更大〔9〕。
在PON1 編碼區的2個多態性位點Q192R和M55L中, Q55L由于跟PON1啟動子區相關聯,其多態性主要決定了PON1的濃度〔10〕,而Q192R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PON1的活性〔11,12〕。PON1 Q192R多態性、基因環境和(或)基因相互作用,三者決定了不同人群不同個體血清中PON1的活性的不同〔13〕。具有較高氧化應激風險的DM患者,具有更高的血管性疾病及其他并發癥的并發率。在DM患者中有過多的氧化產物可能是由于慢性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癥,升高游離脂肪酸(FFA)和血脂異常〔14〕,其活性的降低不是由于合成減少,而是由于PON1蛋白的糖基化〔15〕。Mackness等〔16〕指出PON1活性降低以及PON1R和L位點的基因多態性與T2DM發生有直接的關系。Altuner等〔5〕通過實驗得出結論,PON1 Q192R與Q55L的多態性與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相關,且與Q192R多態性相關性更大。目前為止,尚未見報道PON1 Q192R基因多態性與DM合并牙周病的關系。本次研究評價了江西地區漢族人群PON1 Q192R基因多態性與DM合并牙周病的關系,未發現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性。
4參考文獻
1L?e H.Periodontal disease.The sixth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1993;16(1):329-34.
2王琳源,高秋秀.糖尿病與牙周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雜志,2008;2008(7):97-8.
3Tiwari AK,Prasad P,BKT,etal.Oxidative stress pathway genes and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in Asian Indians with type 2 diabetes〔J〕.J Diabet Complicat,2009;23(2):102-11.
4Pan HZ,Chang D,Feng LG,etal.Oxidative damage to D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iabetic complications〔J〕.Biomed Environ Sci,2007;20(2):160-3.
5Altuner D,Suzen SH,Ates I,etal.Are PON1 Q/R 192 and M/L 55 polymorphisms risk factors for diabetes complications in Turkish population〔J〕?Clin Biochem,2011;44(5-6):372-6.
6Ergun MA,Yurtcu E,Demirci H,etal.PON1 55 and 192 gene polymorphism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in a Turkish population〔J〕.Biochem Genet,2011;49(1-2):1-8.
7Alberti KG,Zimmet PZ.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J〕.J Diabet Med,1998;15(7):539-53.
8Armitage GC,Wu Y,Wang HY,etal.Low prevalence of a periodontitis-associated interleukin-1 composite genotype in individuals of Chinese heritage〔J〕.J Periodontol,2000;71(2):164-71.
9盧圣棟,馬清鈞,劉德培,等.現代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12.
10Adkins S,Gan KN,Mody M,etal.Molecular basis for the polymorphic forms of human serum paraoxonase/arylesterase:glutamine or arginine at position 191,for the respective A or B allozymes〔J〕.Am J Hum Genet,1993;52(3):598-608.
11Richter RJ,Jarvik GP,Furlong CE,etal.Paraoxonase 1(PON1) status and substrate hydrolysis〔J〕.Toxicol Appl Pharmacol,2009;235(1):1-9.
12Goswami B,Tayal D,Gupta N,etal.Paraoxonase:a multifaceted biomolecule〔J〕.Clin Chim Acta,2009;410(1-2):1-12.
13Deakin SP,James RW.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odulating serum concentrations and activities of the antioxidant enzyme paraoxonase-I〔J〕.Clin Sci,2004;107:435-47.
14Maritim AC,Sanders RA,Watkins JB.Diabetes,oxidative stress,and antioxidants:a review〔J〕.J Biochem Mol Toxicol,2003;17:24-38.
15Hedrick CC,Thorpe SR,Fu MX,etal.Glycation impairs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function〔J〕.Diabetologia,2000;43:312-20.
16Mackness B,McElduff P,Mackness MI.The paraoxonase-2-310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diabetes mellitus〔J〕.Intern Med,2005;255(4):363-8.
〔2013-11-09修回〕
(編輯趙慧玲/曹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