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磁共振T2加權像在老年前列腺癌中的診斷價值
孫海燕方呈祥1劉艷娥向輝華
(湖北民族學院附屬民大醫(yī)院放射科,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目的探討盆腔磁共振T2加權像前列腺外周帶影像特征在老年前列腺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方法選擇18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進行前列腺穿刺活檢及盆腔磁共振T2加權成像,分析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的影像學特征和前列腺癌臨床診斷的單因素回歸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制作盆腔磁共振T2W1對前列腺癌進行診斷的工作特征曲線(ROC)曲線,并分析曲線下面積。結果180例患者中,經前列腺穿刺后活檢顯示為前列腺癌者69例,Gleason評分值≤7分者58例,其中≤6分者35例;剩余111例是前列腺良性的病變。在T2W1的外周帶呈現低信號116例,通過單因素的Logistic回歸性分析表明,年齡及前列腺特異型抗原(PSA)和前列腺癌發(fā)生緊密相關(P<0.05);且T2W1的外周帶呈現低信號更利于從影像學角度診斷出前列腺癌;患者病灶數目和形態(tài)及前列腺包膜輪廓以及外周帶和增生腺體的界限均和前列腺癌診斷具有顯著相關(P<0.05)。前列腺癌發(fā)生率相對較高的因素有:病灶數目單發(fā)、形態(tài)是結節(jié)狀、外周帶和增生腺體的界限部分消失。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對前列腺癌有影響的危險因素主要含年齡和PSA及前列腺體積和病灶形態(tài)以及前列腺的包膜輪廓。由曲線可知,ROC曲線下面積是0.835,實施面積是0.5的假設檢驗,所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盆腔磁共振T2加權像對于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關鍵詞〔〕盆腔;磁共振;T2加權像;前列腺外周帶;前列腺癌
中圖分類號〔〕R737.25〔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向輝華(1974-),男,碩士,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放射診斷與介入方面的研究。
1湖北民族學院附屬民大醫(yī)院腫瘤科
第一作者:孫海燕(1978-),女,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中樞和腹部影像方面的研究。
以往對于前列腺癌的診斷常通過測定前列腺特異型抗原(PSA)的水平〔1〕。但何海青等〔2〕報道,PSA診斷具有較高的假陽性率,而使用盆腔磁共振T2加權成像可較好地避免此種情況。鑒于此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采用盆腔磁共振T2加權成像對老年胰腺癌患者實施診斷,對其臨床應用進行評價。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從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前列腺疾病患者180例。年齡≥60歲,平均年齡(68.4±3.6)歲。所有患者既往無胰腺手術史及前列腺的穿刺活檢以及盆腔放療史。癥狀表現:不同程度的排尿費力和夜間排尿變多或是尿滴瀝。血清PSA水平(8.2±4.3)μg/L。
1.2研究方法通過GE BRIVO MR355成像儀進行測定,經體部矩陣線圈進行發(fā)射,脊柱矩陣線圈對信號進行接收。對前列腺局部實施薄層軸與矢和冠狀位的FSE-T2W1掃描。參數設置:TR為3 500 ms,TE為85 ms,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0.5 mm,FOV為24×24 cm,激勵次數為4,矩陣是320×256。FSE-T1W1薄層掃描的參數設置:TR為450 ms,TE為12 ms,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0.5 mm,FOV為24×24 cm,激勵次數為2次,矩陣是256×192。
1.3前列腺穿刺活檢患者前列腺經8~13針活檢,并記錄下活檢位置。將標本用甲醛進行固定,石蠟包埋并切片,通過2005年國際泌尿病理協(xié)會制定的Gleason評分系統(tǒng)判定〔3〕,若診斷結果不符合既往情況,改由經驗豐富的病理醫(yī)師進行盲法閱片,所得結果定為最終的病理診斷結果。
1.4閱片標準〔4〕依照信號的高低可將外周帶的影像表現分成均勻高信號及呈現低信號等類。若在外周帶呈現出低信號,則視為異常,觀察并記錄病變所累及的前列腺位置(如左葉及右葉)。判斷病灶的數目(如單發(fā)和多發(fā)及彌漫性);形態(tài)(如結節(jié)狀和片狀及彌漫性);邊界清晰情況,外周帶和增生腺體的界限清晰情況,前列腺包膜輪廓(如完全清晰和部分模糊及部分消失),觀察前列腺形態(tài)正常與否,直腸角與精囊角正常與否,神經血管束和周圍脂肪受侵與否。為患者描述其精囊信號(如均勻高信號和雙側彌漫的低信號及單側低信號),記錄低信號時的形態(tài)異常情況。最后測量患者前列腺前后徑和左右徑,以及上下徑(cm),進一步計算前列腺的體積(ml)。
1.5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歸法。制作盆腔磁共振T2W1對前列腺癌進行診斷的工作特征曲線(ROC),并分析曲線下面積。
2結果
2.1診斷結果分析180例患者中,經前列腺穿刺后活檢顯示為前列腺癌者69例;Gleason評分值≤7分者58例;其中≤6分者35例;剩余111例是前列腺良性的病變。
2.2MRI檢查的影像學特征和前列腺癌臨床診斷的單因素回歸分析在T2W1的外周帶呈現低信號116例,單因素的Logistic回歸性分析表明,年齡及PSA與前列腺癌發(fā)生緊密相關(P<0.05);且T2W1的外周帶呈現低信號更利于從影像學角度診斷出前列腺癌;患者病灶數目和形態(tài)、前列腺包膜輪廓以及外周帶和增生腺體的界限均和前列腺癌診斷有顯著相關(P<0.05)。前列腺癌發(fā)生率相對較高的因素有:病灶數目單發(fā)、形態(tài)是結節(jié)狀、外周帶和增生腺體的界限部分消失。見表1。
2.3MRI檢查的影像學特征和前列腺癌臨床診斷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對前列腺癌有影響的危險因素主要含年齡、PSA及前列腺體積和病灶形態(tài)以及前列腺的包膜輪廓。見表2。
2.4盆腔磁共振T2W1對前列腺癌進行診斷的ROC曲線分析圖1可見,ROC下面積是0.835,實施面積是0.5的假設檢驗,所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MRI檢查的影像學特征和前列腺癌臨床診斷的

表2 MRI檢查的影像學特征和前列腺癌臨床診斷的

圖1 盆腔磁共振T2W1對前列腺癌進行診斷的 ROC曲線分析
3討論
磁共振T2加權成像是近年來發(fā)展出的一種磁共振新型技術,其可無創(chuàng)檢測出活體組織內的水分子擴散情況,從而反映出分子水平上的病理和生理過程〔5〕。以往認為此種技術對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檢測應用比較成熟,但伴隨MR軟、硬件的不斷進步,國外已趨向于使用其對前列腺疾病進行診斷〔6〕。
本次研究中MRI檢查之前均未實施穿刺活檢和前列腺手術以及放療與內分泌治療,有效避免了假陽性率的產生。結果符合國外Schieda等〔7〕的報道結果,表明通過磁共振T2加權成像對前列腺進行診斷的臨床意義較為積極。這可能是因為前列腺病變呈現在T2W1中的信號強度主要取決病變區(qū)細胞結構和數量及腺體成分密度和水含量以及膠原蛋白與肌纖維間質所占的比例〔8〕。若在T2W1上呈現的高信號外周帶內呈現有低信號結節(jié),則有著較大的可能性可檢出患有前列腺,病例基礎在于癌組織主要是細胞核變大,核仁明顯,且核質比增大的異形性和惡性的上皮細胞構成,病灶區(qū)大量癌變腺體呈緊密排列,少有間隙可存在黏蛋白及液體〔9〕。所以T2W1可表現出和正常高信號外周帶有鮮明對比的有關低信號結節(jié)。加之少數癌變病灶發(fā)生于中央腺體亦或多中心起源性病灶,較難與前列腺的增生進行區(qū)分,因此若腫瘤較小常無法顯示,而突出輪廓亦或癌灶較大,且累及機體外周帶時常可診斷〔10〕。若腫瘤局限于前列腺內,則其外緣完整和周圍靜脈叢有著清楚界限。包膜于T2W1呈現出線樣低信號,而如病變側已顯示包膜較為模糊、中斷,亦或不連續(xù)及局部隆起,常提示有包膜受侵。即光滑隆起表明病灶處于包膜內,不規(guī)則隆起時則表明病灶可能穿破至包膜外。
血清PSA作為一類前列腺癌的標志物,在臨床上已有廣泛應用,然而其主要是器官特異性,且PSA水平越高,越有可能發(fā)生前列腺癌,但至今尚無明確的PSA上限〔11〕。對于非腫瘤病變,例如有前列腺增生或者前列腺炎的患者同樣會導致PSA水平的增加,臨床診斷時可加以區(qū)分關注。本研究顯示的前列腺體積和前列腺癌檢出率之間主要是負相關,原因可能在于相同穿刺的針數下,若前列腺的體積越大,則穿刺的假陰性比例亦越高〔12〕。還有一個原因在于PSA水平的高低可受到前列腺體積影響,其并非完全源自前列腺癌。有報道稱〔13〕,有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共存的患者中,后者破壞了PSA與前列腺癌間的對應關系。
參考文獻4
1畢革文,周元明,覃智標,等.Ⅲ型前列腺炎PSA及其相關形式對篩選早期前列腺癌的臨床意義〔J〕.廣西醫(yī)學,2013;35(2):159-62.
2何海青,樊樹峰,李玉晶,等.MRI在中央帶前列腺癌早期診斷中的作用〔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4;94(14):1051-4.
3王天昱,陳曉鵬,李學松,等.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和Gleason評分對前列腺癌患者核素骨掃描結果的預測價值〔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44(4):528-34.
4程悅,季倩,沈文,等.前列腺結核的MRI特征〔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4;48(4):342-3.
5孟淑萍,郭麗君,王霈,等.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權成像在顱內海綿狀血管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5(8):916-8,前插2.
6瞿元元,戴波,常坤,等.不同肥胖測量指標對臨床局限性前列腺癌術后病理特征的影響〔J〕.中華外科雜志,2013;51(12):1089-93.
7Schieda N,Coffey N,Gulavita P,etal.Prost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an aggressive tumour variant unrecognized on T2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J〕.Eur Radiol,2014;24(6):1349-56.
8王強,王軍起,管同郁,等.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療〔J〕.中華男科學雜志,2013;19(2):184-5.
9Yu J,Fulcher AS,Turner MA,etal.Prostate cancer and its mimics at multiparametric prostate MRI〔J〕.Br J Radiol,2014;87(1037):20130659.
10王萱,劉明,陳敏,等.盆腔磁共振T2加權像前列腺外周帶影像特征對PSA<20 μg/L前列腺癌診斷的意義〔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4):292-7.
11Logan JK,Walton-Diaz A,Rais-Bahrami S,etal.Changes observed in multiparametric prostat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correlate with histopat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ronic granulomatous prostatitis after intravesical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therapy〔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14;38(2):274-6.
12趙麗霞,吳蓉,徐光,等.超聲造影與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價值比較〔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7(21):9453-7.
13Albert T,Pasquali R,Giusiano S,etal.Value of MRI in detection of extracapsular extension in prostate cancer:a prospective study comparing imaging and histology〔J〕.Prog Urol,2014;24(2):102-7.
〔2014-08-23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