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體驗調查
王婷王艷麗1谷多張曉樓
(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長春130031)
關鍵詞〔〕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體驗
中圖分類號〔〕R161.7〔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王艷麗(1976-),女,碩士,主要從事公共衛生學研究。
1吉林大學第二醫院
第一作者:王婷(1974-) ,女,副教授,主要從事老年護理學研究。
2010年吉林省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13.13%,僅長春市超過60歲的老人就有約113萬。據《2009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比例將超過30%。據統計,目前長春已有7 000多位老人住進社會養老機構,此外,平均每月有約2 000多位老人在預約入住〔1〕,機構養老成為老年人養老的新趨勢。生活體驗是指對生活現狀持有的主觀情感感受,對生存質量具有重要影響〔2〕。為了深入了解入住養老機構老年人的真實生活體驗,分析他們的生活現狀,本文探究他們的生存質量,了解機構養老的現狀,采用深度訪談法對養老機構老年人進行個體化訪談。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于2013年3~10月采用目的抽樣的方法選取長春市4家養老機構,隨機抽取符合納入標準的老年人作為本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65歲;(2)在養老機構入住6個月或以上,并準備長期居住;(3)老年人意識清楚,有認知判斷能力,能用語言表達其感受;(4)自愿參加本研究。養老機構一般情況見表1,受訪老人一般情況見表2。
1.2研究方法通過質性研究中的深入訪談法與研究對象互動,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的、內容和方法,承諾對所有人資料進行保密,在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對受訪者的談話內容全程錄音,訪談結束后將錄音內容轉化為文字。
1.3研究質量控制鼓勵受訪者配合研究,關心老年人的飲食起居和身體、心理狀況,在訪談中保持中立態度不加以評判,鼓勵研究對象充分表達,每次訪談時間60min,根據實際情況控制訪談時間和次數。

表1 養老機構一般情況

表2 受訪老人一般情況
2結果
受訪老人大部分家中有子女,喪偶老人居多,老年人主要是為了減少兒女麻煩,不耽誤兒女工作而選擇到養老機構生活,他們在基本生活照料需求、精神慰藉需求、醫療服務需求、社會交往需求、自我價值體現需求等方面有很多不同的體驗。
2.1基本生活照料需求
2.1.1正性體驗大部分老年人環境適應良好,認為養老機構環境很好,生活很有規律,養老機構條件設施和質量也令人滿意。13例受訪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后,感覺生活起居得到了保障。受訪對象中對養老機構生活環境認同、業余愛好廣泛的老年人,喜愛打牌、唱歌、做操、散步等老年人與他人的關系也比較和諧。
2.1.2負性體驗個別老年人感覺在養老機構生活受限,不像在家里隨意、舒心。不同生活習慣的老年人生活在一起或多或少會出現小摩擦,一些規章制度也會不同程度限制老年人的生活自由。
2.2精神慰藉需求
2.2.1正性體驗大部分老年人認為養老機構的生活比在家更有意思。很多受訪對象入住養老機構以前都是獨居或者和子女共住,但由于子女工作較忙,平時情感交流很少,老年人內心比較枯燥寂寞。
2.2.1負性體驗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離開了熟悉的生活環境,遠離子女,并且需要逐漸適應集體生活,部分老年人會表現出敏感脆弱、害怕孤單〔3〕。
2.3醫療服務需求
2.3.1正性體驗4家老年機構中3家都有專門的保健醫生,對老年人的常見病能夠進行常規的醫療指導,并且安排定期體檢。9例受訪對象表示當身體不適時在養老機構內能夠得到醫生的治療,或者家屬會陪同到就近的大醫院就診。
2.3.2負性體驗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很多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持續的治療,由于醫保報銷條件的制約,老人看病必須到醫保定點醫院就診,這對于行動不便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非常困難。
2.4社會交往需求
2.4.1正性體驗養老機構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使一些原來獨居或者行動有限制的老年人擴大了人際范圍,性格變得更加開朗,生活更加和諧。
2.4.2負性體驗由于部分老年人與外界的聯系僅限于家人,生活圈子小,感覺不適應。一些老年人迫切需要與外界保持聯系。
2.5自我價值體現需求
2.5.1正性體驗從家庭到養老機構生活,生活環境和心態有很大差異,很多老年人積極應對,不斷進行自我調適,并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充分實現自我價值。
2.5.2負性體驗因為養老機構相對于外界溝通較少,7例受訪對象有很大的心理落差,而且還需要護理人員照顧生活起居,更加重其憂慮和無用感。
3討論
大部分老年人認為養老機構基本能改善居住環境和生活照料的需求,一方面減輕了子女的照護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由于子女和老年人生活方式和觀念不同引發的家庭矛盾,養老機構環境好、生活有規律、生活有保障,滿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調查中發現雖然多數養老機構中有保健醫生、護士等,但人員較少,基本沒有配備相關的搶救設備,陪護人員缺乏相應的應急處理技能。養老機構面對的是老年人這一群體,慢性病患病率高,應加強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逐步拓展養老機構在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功能,增加應急技能方面的培訓,讓入住的老年人獲得更專業的醫療照顧。
養老機構管理模式過于單一和統一化,老年人生活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后,他們身在養老機構中心理卻仍然關注家中事宜,迫切需要了解子女和家庭的情況,這就需要子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探望老年人,可養老機構某些規章制度缺乏人性化和變通,這與養老機構的服務理念、服務人員的服務能力及與老年人的互動等因素的有關〔4〕,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應改變管理理念,注重人文關懷,密切關注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幫助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撥打電話,增加和親屬的聯系,緩解其憂慮。
為了老年人有更好的晚年生活應當積極倡導正性體驗,養老機構在盡量平衡人員配備和資金投入的情況下,為老年人創造家庭感覺,充分尊重老年人的自主權,減少強制性的機構化特點〔5〕,在一定程度上允許老年人自由安排其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在保證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關注老年的情感需求,注重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和互動,無論是來自家人、服務人員或朋友的社會支持都將有利于緩解老年人自卑、焦慮等負性體驗〔6〕,從而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體驗,提高其生活質量。
4參考文獻
1中國老齡委http://www.cncaprc.gov.cn/jjyl/9470.jhtml
2解登峰,葛明貴,謝章明.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299-301.
3劉碧英.老年人心理特點與心理保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3):373-4.
4薛巍.楊浦區機構養老發展研究〔D〕.武漢:同濟大學碩士論文,2008.
5Forbes-ThompsonS.Nursinghomeandsuffering:partoftheproblemorpartofthesolution〔J〕.JGerontolNurs,2006;25(3):234-51.
6PaukertAL,PettitJW,KunikME,et al.Therolesofsocialsupportandself-efficacyinphysicalhealth'simpactondepressiveandanxietysymptomsinolderadults〔J〕.JClinPsycholMedSettings,2010;17(4):387-400.
〔2013-12-15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