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結核病藥物治療老年肺結核的不良反應及影響因素
陳羽劉映王靜王功茴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呼吸二科結核病區,貴州遵義563003)
摘要〔〕目的觀察抗結核病藥物引發老年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及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方法回顧性調查60歲以上肺結核病患者,統計分析發生不良反應情況。結果有356例(29.54%)不良反應,主要集中在肝功能損害、胃腸道反應和神經系統損害等,藥物使用中出現不良反應最多的藥物集中在吡嗪酰胺、利福平、異煙肼和鏈霉素;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體質指數、治療類型、診斷類型和肝病史在發生不良反應患者間差異顯著(P<0.05);非條件性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年齡和肝病史是抗結核病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抗結核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而高齡和(或)肝病史患者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將會增加。
關鍵詞〔〕結核病;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446.61〔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貴州省結核病綜合防治2011協同創新中心(培育)項目(黔教合協同創新字〔2013〕07)
第一作者:陳羽(1975-),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結核病護理研究。
我國具有很高的結核病發病率,目前抗結核藥以多種藥物聯用不間斷服用半年以上,異煙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為核心的短程治療方案是治療結核的常規用藥模式〔1〕。抗結核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癥狀、挽救患者的生命,控制了結核病的蔓延,但是在服藥過程中患者常出現胃腸道反應、肝功能損害、血液系統異常、關節疼痛、神經異常等與藥物有關的不良反應,導致治療不得不中斷,尤其針對老年患者體質的特殊性,甚至給患者帶來生命危險。藥物的不良反應與藥品的種類、劑型等及患者的年齡、免疫力、身體狀態有關,本研究分析結核病患者服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及相關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我院治療的確診60歲以上肺結核病患者1 205例。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保存完好;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能積極配合調查。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腫瘤等惡性疾病;②有精神障礙性疾病。男615例,女590例;平均年齡(66.28±5.91)歲;初治涂陽421例,初治涂陰465例,復治涂陽121例,復治涂陰198例。
1.2研究方法根據我國衛生部及藥品監管局出版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及檢測管理辦法》,從聽神經損害、胃腸反應、肝損害等方面進行觀察,對相關用藥情況、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情況等進行統計,初治肺結核患者隨訪6個月,復治肺結核患者隨訪8個月。
1.3治療方案根據《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對于初治的患者采用2H3R3Z3E3/4H3R治療,H 0.3 g、R 0.45 g,Z 1.5 g,乙胺丁醇(E)0.75 g,清晨空腹,頓服,強化2個月治療;后4個月進行持續治療,H 0.3 g、R 0.45 g,清晨空腹頓服。復治患者接受8個月化療方案(2H3R3Z3E3/6H3R3),即H 0.3 g、R 0.45 g,Z 1.5 g,E 0.75 g,清晨空腹頓服,2個月強化治療;后6個月進行持續治療,H 0.3 g、R 0.45 g,清晨空腹頓服。服藥期間,每月復查肝功能和血常規一次,服藥1 個月后,查肝、腎功能,出現不適時隨診。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t、χ2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共356例(29.54%)觀察到不良反應,肝功能損害(肝酶升高)301例、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腹瀉、腹脹、便秘)298例、神經系統損害(頭暈、耳鳴、聽力下降)215例、血液系統異常(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84例、過敏反應(皮疹、皮膚瘙癢)118例、骨關節損害(關節腫痛)68例、其他(氮質血癥、乳腺增生等)60例。藥物使用中出現不良反應最多的藥物集中在Z、R、H和鏈霉素。R不良反應率37.68%(182/483)、H 33.40%(361/1 081)、E 3.64 %(40/1 100)、左氧氟沙星6.37 %(31/487)、Z 60.26 %(326/541)、鏈霉素31.06 %(41/132)、對氨基水楊酸6.10 %(5/82)、利福噴丁4.84%(38/785)、阿米卡星5.56%(1/18)。
2.2單因素分析對患者性別、年齡、體質指數(BMI)和診斷類型等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BMI、治療類型、診斷類型和肝病史在發生不良反應患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發生不良反應患者單因素分析( n)
2.3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性Logistic回歸,以否發生不良反應作為因變量(是=1,否=0),將年齡、BMI、治療類型、診斷類型和肝病史作為自變量,其中年齡<65歲賦值1,65~59歲賦值2,≥70歲賦值3;BMI<18.5 kg/m2賦值1,18.5~24 kg/m2賦值2,>24 kg/m2賦值3;治療類型中,初治賦值1,復治賦值2;診斷類型中,凃陽賦值1,涂陰類型賦值2;肝病史,有賦值1,無賦值2。結果顯示:年齡和肝病史是抗結核病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非條件性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3討論
結核病治療主要以聯合、規律、全程服用抗結核藥為主,化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是影響治療進行和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國外文獻顯示抗結核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3%~10%,表現為皮膚瘙癢、肝炎、惡心、血小板減少、流感性綜合征、關節痛和神經癥狀〔2〕;國內文獻報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平均為12.6%,臨床表現為胃腸道反應、肝功異常、過敏反應、關節痛〔3〕。本研究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國內文獻報告的發生率〔4〕,可能原因是不同地區患者的不同生理狀況及本次試驗所選取的樣本量較少有關。Z在酸性環境下可殺滅巨噬細胞內的結核桿菌,主要用于抗結核短程強化治療,肝毒性和胃腸道反應較重,肝臟毒性與服用劑量呈正相關,同時其代謝產生的吡嗪酸促進腎小管對尿素的重吸收,增加血尿酸濃度〔5〕。R、H應用時肝毒性和胃腸道反應較大,營養不良、酗酒、有肝病史的患者服用可以導致肝損害,表現為丙氨酸轉氨酶升高和黃疸〔6〕。
有研究顯示〔7〕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與性別、年齡、人種、肝炎病史、嗜酒、營養不良,糖尿病等有關,年齡是肝功能損害的危險因素,可能原因是Z主要在肝臟代謝,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臟的代謝能力降低,大量的藥物聚集在肝內;老年人血漿蛋白濃度降低,不能與藥物進行充分的結合;老年患者肝臟血流量相對減少,較青壯年更易發生肝損害〔8〕。BMI與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有關,可能原因是患者處于營養不良狀態,對于藥物的代謝能力較差。治療類型對不良反應的影響主要與用藥的種類及方式有關〔9〕。診斷分型作為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證據尚不充分,在本研究中顯示的不良反應與診斷分型的相關性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如果要得到確切的結果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肝病是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有肝病史的患者抗結核治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一般患者的2~3倍,可能原因是抗結核藥一部分在肝臟代謝,肝病史的患者肝代謝能力差,合成白蛋白的能力降低,肝血流量減少,導致藥物不能有效代謝有關〔10〕。本研究針對60歲以上老年患者,缺乏對普遍年齡擴展后一般性的研究。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綜上,抗結核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年齡和肝病史是不良反應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在抗結核治療過程中,針對不良反應高發的患者要給予適當治療方案,盡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4參考文獻
1張慶團,覃善芳,張凱.抗結核藥物對肺結核患者肝功能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5):718-9.
2Tost JR,Vidal R,Cayla J,etal.Severe hepatotoxicity due to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n Spain〔J〕.Int Tuberc Lung Dis,2005;9(5):534-40.
3蘇偉,阮云洲,趙津,等.91例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14;36(7):560-5.
4葉長根,孫水林,劉亮明.抗結核藥物肝毒性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6):1546-9.
5陳成偉.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病機制及其處理〔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10):726-8.
6羅丹,黃敏瑩,劉飛鷹,等.壯族人群痰涂片陽性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2;30(10):613-7.
7陳思敏.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110例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22):251-2.
8周鵬,馬葵芬,姜賽平.抗菌藥物引起肝損傷的發病機制與臨床特點〔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3;6(3):189-92.
9Marra F,Marra CA,Bruchet N,etal.Adverse drug reactions associatedwith first line anti-tuberculosis drug regimens 〔J〕.Int J Tuberc Lung Dis,2007;11(8):868-75.
10Javadi MR,Shalviri G,Gholami K,etal.Adverse reactions of anti -tuberculosis drug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incidence,severity and risk factors 〔J〕.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f,2007;16(10):1104-10.
〔2013-12-27修回〕
(編輯苑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