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樁核冠修復前后齦溝內致齲菌定植數量變化
徐仰龍鄒雪辛秉昌1
(遵義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貴州遵義563003)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人樁核冠修復前后齦溝內致齲菌定植數量變化情況。方法選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該院口腔修復科進行單側下頜第一磨牙樁核冠修復的老年患者36例。將患者一側樁核冠修復的牙齒作為受試組,對側健康的下頜第一磨牙為對照組。受試牙預備前,預備后72 h、1 w,冠修復后1個月,分別收集牙根面菌斑,之后進行厭氧菌培養,對其中的變異鏈球菌、黏性放線菌及內氏放線菌進行鑒定和計數。結果預備后1 w受試組菌落計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預備后72 h和1 w受試組菌落計數均明顯高于預備前(P<0.05)。受試組內氏放線菌菌落計數在預備前明顯低于對照組,預備后1 w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受試組黏性放線菌菌落計數在預備后72 h和1 w時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受試組內氏放線菌及黏性放線菌在預備后1 w、修復后1個月均明顯高于預備前(P<0.05)。結論變異鏈球菌、內氏放線菌及黏性放線菌在預備1 w菌落計數明顯增加,修復后1個月菌落計數降低。在牙體預備后初期,應注意患者菌斑的控制。
關鍵詞〔〕樁核冠;變異鏈球菌;放線菌
中圖分類號〔〕R78〔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貴州省科技廳聯合基金資助項目(No.黔科合J字LKZ〔2010〕02號)
通訊作者:辛秉昌(1982-),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齲病病因與預防研究。
1青島市口腔醫院
第一作者:徐仰龍(1981-),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齲病病因與預防研究。
基牙根面齲是樁核冠修復術后主要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為3%~20%〔1〕。研究〔2〕顯示,變異鏈球菌、黏性放線菌及內氏放線菌是老年人根面的主要致齲菌。目前國內外對老年人樁核冠修復前后根面致齲菌定植數量變化的系統研究較為少見。本次研究通過選取在本院口腔修復科就診的老年無咬合功能的下頜第一磨牙樁核冠修復患者,觀察其在修復過程中及修復完成后變異鏈球菌與放線菌的定植情況及變化趨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口腔修復科就診的老年無咬合功能的下頜第1磨牙樁核冠修復患者36例。納入標準:年齡≥65歲,無明顯牙周炎癥且下頜第1磨牙殘根殘冠咬合功能喪失;受試牙可經過根管治療得到保存和修復;近1個月內無服用抗菌藥物史;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能夠按要求進行日常口腔維護;樁核冠修復:鈦樁+3M樹脂+純鈦烤瓷冠,肩臺寬1 mm,冠邊緣在齦下0.5 mm。排除標準:患者口中已有修復體;存在嚴重的頜骨及顳下頜關節疾病;存在嚴重的全身系統性疾病。將入選患者一側樁核冠修復的牙齒作為受試組,對側健康的下頜第1磨牙為對照組。
1.2實驗材料參考菌株為ATCC12104(內氏放線菌模式株)和ATCC15987(黏性放線菌模式株)均由吉林大學口腔醫學院提供。TaqDNA聚合酶、20 mmol/L MgCl2溶液、特異性引物,購于北京賽百盛基因技術有限公司;10%十二烷基硫酸鈉(SDS)、1 mol/L (Tris)溶液、0.5 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溶液、STE緩沖液 (pH8.0)、PCR緩沖液、4 mmol/L NaAc(pH5.2),均購于湖北鴻運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研究方法
1.3.1細菌生化和形態學鑒定生理鹽水漱口后,用無菌挖器對下頜第1磨牙齦溝內的牙菌斑進行收集。分別在患者基牙預備后72 h、1 w,修復后1個月時取樣本,將取樣管放置于渦旋器上2 min進行分散,之后選用磷酸鹽緩沖液(PBS)將樣本稀釋至10-2、10-3。用接種環取60 μl稀釋液接種于放線菌和輕唾-桿菌肽瓊脂選擇性培養基,劃線涂布均勻并編號。在37℃厭氧環境下培養48 h。之后進行菌斑的形態學觀察以及革蘭染色鑒別,對放線菌及變異鏈球菌采取生化鑒定。
參考文獻1.3.2放線菌菌種驗證使用PCR技術對內氏放線菌及黏性放線菌進行鑒定。設計引物〔3〕。其中內氏放線菌正義引物序列設計為5′-CCTTGTCCTCGATCACAGCA-3′,反義引物序列設計為5′-CCGCTCATCGCGGCACA-3′,設定擴增長度為180 bp;黏性放線菌正義引物序列設計為5′-CGTCCGCGCTGATCGCGGTA-3′,反義引物序列為5′-CCGTGCCTCCCGCCAT-3′,設定擴增長度為161 bp。

2結果
2.1形態學觀察變異鏈球菌在MS平板表現為半透明、邊緣齊整的菌落;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顯示為成呈鏈狀排列的革蘭陽性球菌。黏性放線菌在厭氧血瓊脂平板表現為直徑0.6 mm的乳白色、邊緣齊整的黏性菌落;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顯示為革蘭陽性,形態不規則的桿狀菌。內氏放線菌在厭氧血瓊脂平板上表現為淡黃色、邊緣整齊的菌落;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顯示為形態不規則的分枝桿菌。
2.2放線菌PCR驗證使用PCR技術進行檢測,BIO-RAD凝膠成像系統對電泳條帶進行觀察和記錄,結果顯示,顯示出的電泳條帶均為單一條帶,片段與目的片段長度完全相符,同形態學觀察和生化檢查結果一致。
2.3變異鏈球菌不同時期的檢出率及菌落計數變異鏈球菌的檢出率各時間點間均無差異(P>0.05);預備后1 w受試組菌落計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預備后72 h和1 w受試組菌落計數均明顯高于預備前(P<0.05)。見表1。
2.4放線菌不同時期的檢出率及菌落計數各時間點兩組內氏放線菌及黏性放線菌的檢出率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受試組內氏放線菌菌落計數在預備前明顯低于對照組,預備后1 w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受試組黏性放線菌菌落計數在預備后72 h和1 w時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受試組內氏放線菌及黏性放線菌在預備后1 w、修復后1個月均明顯高于預備前(P<0.05)。見表2。

表1 不同時期變異鏈球菌的檢出率及菌落計數 ± s, n=36)
與同期對照組比較:1)P<0.05;與預備前比較:2)P<0.05;下表同

表2 放線菌不同時期的檢出率及菌落計數 ± s, n=36)
A為內氏放線菌;B為黏性放線菌
3討論
研究〔4〕顯示,根面齲的發病率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上升,其發生主要由于根面礦物質被菌斑微生物代謝產物溶解。本次研究中在對照組牙齦溝內菌斑和預備基牙的形成初期菌斑中變異鏈球菌及放線菌廣泛存在。相關研究〔5〕顯示,導致修復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為固定和全冠修復體邊緣繼發齲。固定修復之后繼發齲的發病率較高,主要原因為全冠邊緣具有的特殊解剖結構導致清理困難。在繼發根面齲之后,食物殘渣在局部更易滯留,對硬組織造成破壞。同時,根面修復材料的理化性質、冠邊緣適應性等因素也影響齦溝內菌斑的形成。
本研究結果與基牙預備之后根面菌斑的重新產生相關。在牙菌斑生成的初期,6~72 h內主要為球菌的大量聚集,72 h之后主要表現為桿菌與絲狀菌數增加,1 w之后主要為球菌及放線菌。基牙預備之后,將牙本質晶體結構重新顯露出來,同之前的界面相比具有明顯差異。以上因素共同對變異鏈球菌在新界面的生長黏附造成了影響。修復后1個月該菌量恢復至修復前水平,其與冠軸面的恢復相關,同時可能生長空間逐漸變小,該菌為兼性厭氧菌,牙齦溝內的電勢處于較低水平,對該菌的生長不利。
黏附素和生物膜中的受體蛋白是放線菌黏附的主要依賴因素。此外,Ⅱ型菌斑對放線菌和異種菌之間的共聚反應的調節作用也能夠促進菌斑的成熟〔6〕。本研究提示黏性放線菌與內氏放線菌相比更易早期定植于根面。另外,臨床工作中在修復手術后初期應嚴格控制根面菌斑。預備前對照組根面內氏放線菌的檢出量明顯高于受試組,可能與該種放線菌更易定植于健康根界面相關。預備后1 w受試組內氏放線菌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能原因為牙體預備后根面牙本質顯露出的膠原蛋白明顯高于預備前,進而提供了大量放線菌黏附位點。
4參考文獻
1李行懿,陳娜,劉聰,等.老年患者基牙齲病與可摘局部義齒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刊,2011;46(10):44-6.
2陳洪,何靜.復合樹脂加玻璃離子夾層修復老年后牙根面齲42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1):4238-9.
3楊燃,鄒靜,李繼遙.兒童口腔放線菌與兒童齲的關系初探〔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7;25(6):568-70.
4盛繼英.老年人根面齲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9):4881-2.
5李欣,雷勝男,何祥一,等.根面不同處理方法對覆蓋基牙繼發齲影響的研究〔J〕.口腔醫學研究,2012;28(2):143-5.
6賴光云,李鳴宇.繼發齲的研究進展〔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0;37(1):113-5,119.
〔2014-02-11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