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肝切除術后感染并發癥的相關因素分析
薛峰尹繼煒易超
(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新疆烏魯木齊830001)
摘要〔〕目的探討肝癌患者肝切除術后發生感染并發癥的高危因素。方法80例行肝切除術的肝癌患者,根據術后是否發生感染分為感染組(n=19)和非感染組(n=61),對可能引起術后感染的因素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和導流管留置時間>7 d是肝切除術后并發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結論行肝切除術的肝癌患者發生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是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和導流管留置時間>7 d,術前和圍術期應重視這些因素的處理,避免術后感染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肝癌;肝切除術;并發癥;感染
中圖分類號〔〕R73〔文獻標識碼〕A〔
第一作者:薛峰(1976-),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腫瘤學方面的研究。
研究顯示我國肝癌患者行肝切除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3%~56%,其中并發感染占4%~20%〔1,2〕,是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且術后合并感染患者預后更差。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行肝切除術的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尋肝癌患者術后并發感染的高危因素,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97例行肝癌肝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腫瘤直徑5~10 cm,肝功能評價達到Child A〔3〕,且排除腫瘤轉移、合并其他腫瘤和病史不全病例17例,最終納入研究80例,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齡16~79〔平均(56.8±10.5)〕歲。依據肝切術術后是否合并感染,分為感染組(n=19)(其中手術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11例、泌尿系感染1例、腹腔內膿腫4例)和非感染組(n=61)。手術部位感染的診斷標準:依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手術部位感染(SSI)預防指南》〔4〕進行判定。
1.2手術方法術前對患者行詳細的影像學檢查,根據腫瘤大小和范圍、肝臟儲備能力、患者術前準備情況選擇擴大半肝切除、半肝切除、肝葉切除、肝段切除以及腫瘤剜除術,手術均在氣管內插管靜脈復合麻醉下進行。
1.3觀察指標收集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既往疾病史和吸煙史;術前采集患者靜脈血,在貝克曼庫爾特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分析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術中記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中輸血量和術后導流管留置時間。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感染組糖尿病史者顯著高于非感染組(P=0.038),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高血壓史、吸煙史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前各項指標比較感染組血清白蛋白明顯低于非感染組(P=0.005)。兩組患者血紅蛋白、ALT、AS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比較感染組術中出血量和輸血量分別為(1 459±359)ml和(912±347)ml,顯著高于非感染組(689±421)ml和(316±273)ml(均P<0.05);感染組術后導流管留置時間>7 d患者占比為78.95%(15例),顯著高于非感染組的42.62%(26例)(P=0.006);而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感染組(232±68.4)min,非感染組(242±84.5)min〕無差異(P>0.05)。
表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組別n性別(男/女)年齡(歲)糖尿病史高血壓史吸煙史感染組1913/650.9±10.26(31.58)5(26.32)9(47.37)非感染組6136/2551.6±12.87(11.48)13(21.31)25(40.98)t或χ2值0.210.2184.30.210.24P值0.6480.8280.0380.6480.623


項目感染組(n=19)非感染組(n=61)t值P值血紅蛋白(g/L)135.3±19.4126.5±20.21.9770.064血清白蛋白(g/L)34.6±5.739.2±6.22.8760.005ALT(U/L)65.4±16.761.9±18.90.7230.472AST(U/L)52.48±7.7656.57±9.761.6670.099
2.4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肝切除術后是否并發感染作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5個危險因素(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導流管留置時間)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后并發感染的危險因素是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和導流管留置時間〔OR(95%CI):2.67(1.24~3.12),0.88(0.77~0.99),3.78(1.57~6.09),3.41(1.76~5.14),7.83(4.52~10.95),均P<0.05〕。
3討論
我國是肝癌高發地區,患病率占全世界的50%以上,且高發于東南沿海地區,我國肝癌病人的中位年齡為40~50歲,多見于男性〔5〕。治療原發性肝癌的首選方法仍然是肝切除術,尤其是早期肝癌,手術切除的遠期療效遠比其他任何方法都好,臨床實踐也已經證實了其療效〔6〕。
雖然肝切除術已趨于成熟,診斷技術和器械水平也日漸完善,肝切除術仍存在一定的手術風險及并發癥,肝切除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達40%,術后感染的發生率約為 20%~25%,嚴重感染甚至導致死亡,是肝切除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7〕。以往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狀態,為致病菌繁殖提供了條件,易發生切口感染,增加肝切除術后并發感染的危險〔8〕,本研究與其相符。血清白蛋白、血漿內白蛋白幾乎全由肝臟合成,因此是反映肝臟儲備能力的重要指標,血清白蛋白下降意味機體免疫力下降,易發生感染。出血可能導致患者免疫抑制和炎癥反應,本研究與賈長庫等的研究相符〔9〕。規范手術操作,把握輸血指征,控制輸血量,是降低術后并發感染的有效方式。導流管有利于引流腹腔滲出液,減少腹腔感染的發生,但是長時間的留置導流管也會導致逆行感染,本研究提示臨床工作中應根據患者引流量及時拔除導流管,可避免術后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行肝癌切除術患者發生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是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術中輸血量和導流管留置時間>7 d。術前和圍術期應重視這些因素的處理,對于存在這些因素的患者予以抗感染治療,避免術后感染并發癥的發生。
4參考文獻
1張培軍,鐘鑒宏,馬良,等.肝切除術治療合并肝門靜脈高壓的肝細胞癌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J〕.中國癌癥雜志,2014;24(5):361-6.
2原春輝,修典榮,賈易木,等.全腹腔鏡肝切除術在治療肝臟腫瘤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外科雜志,2013;51(9):776-9.
3王友清,毛魁,楊曉平,等.肝癌肝切除術后感染并發癥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4;26(3):204-6.
4傅熙博,賀金云,張玉會,等.并存高血糖肝癌患者的圍手術期處理〔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20(7):680-2.
5周云鵬,吳力群.原發性肝細胞癌伴PVTT患者肝切除術的預后及影響因素〔J〕.山東醫藥,2013;53(11):76-8.
6趙國棟,朱毅,馬玨,等.肝切除術患者圍術期高血糖相關因素分析及烏司他丁的干預作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12):1167-70.
7趙延濤,馮仙菊,王靜,等.不同麻醉方式對肝癌切除患者術后感染影響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8):4566-8.
8羅鳳球,何剪太,彭健,等.腹腔鏡與開腹肝癌切除手術療效的Meta分析〔J〕.重慶醫學,2012;41(24):2477-80.
9賈長庫,翁杰,陳有科,等.以解剖性肝切除為基礎的精準肝切除治療肝膽惡性腫瘤〔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22(1):109-12.
〔2014-10-11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