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教學需有臻美特性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美育研究中心主任趙伶俐在《人民教育》2015年第15期上撰文認為,中小學所有科學類課程中的科學知識背后幾乎都有生動的臻美思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融合的一種科學思維方式)過程;科學教育教學追求審美化,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科學素質和審美素質。具體說來,科學教師除應具備系統的科學知識外,還需要具備系統的美學和美育知識,需要閱讀和參考嚴肅的科學發現史書籍,將科學發現的過程轉化為教學目標、知識、方法、測評等全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與操作過程,讓科學教學既抽象又形象、既嚴謹又生動,以培養學生不畏抽象思維、善用形象思維理解科學問題,進而追求完美的科學思維方式、能力和價值取向。
讓教師成為教育知識的
發現者與重構者
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張民選、夏惠賢,副教授孔令帥在《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7期上撰文認為,教師不僅是學科知識的傳授者,學生人格和才能的塑造者、培養者,也是教育知識、專業知識和才能的發現者、構建者、表述者和傳播者。為此,教師要在綜合運用已有教育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對已有教育知識的檢驗、修訂與重組,去發現和建構新的教育知識;要在共同分享和交流彼此教育經驗的過程中,去發現新的教育知識(尤其是通過人際互動,發現教師本來已經擁有的,但自己并沒有意識到或說不清楚的教育知識);要在面對教育實踐中新產生、新出現的疑難問題時,以獨特的、富有創意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由此發現和建構全新的、基于個人實踐經驗的具有原創性的教育知識。
朗讀教學應“去表演化”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于龍在《課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8期上撰文認為,要改變當前中小學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腔”,改進朗讀活動與朗讀教學,就要“去表演化”。首先,應將一般朗讀活動與表演性的朗讀活動區分開來,提醒學生在日常朗讀活動中只需出聲或高聲朗讀即可,關注朗讀時的準確度、流利性和語速;而在表演性朗讀活動中,則要注意朗讀與表演技巧,調動情緒因素和表現形式,塑造聲音和角色,以感染聽眾,學校可以設計專門的表演性課程,引導學生掌握聲音表現的技巧。其次,應把握朗讀活動兼有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橫跨讀寫兩個領域的特性,區分朗讀活動的語用情境,在有聽眾的朗讀活動中,需樹立聽眾意識,從聽眾語言接收的角度考慮語音呈現方式(即朗讀方式)。再次,應基于準確度、流利性和語速展開朗讀教學評價,關注重心應在朗讀技巧(如對語音、語調、停頓等的處理)上,而不是感情的表達、呈現上。最后,還需進一步細化朗讀活動的水平層次和具體評價指標,為朗讀教學找到更科學、更合理的依據。
小學全科教育的實施策略
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陶青、副教授盧俊勇在《教育發展研究》2015年第15—16期上撰文認為,小學全科教育是以學科作為兒童理解社會生活的媒介,通過課程整合,幫助兒童養成將來應用于生活的能力和習慣。實施全科教育需實現三大整合:一是改造學科,實現學科與生活整合。在學科設置上,不是外在地、強行地把學科獨立劃分,而是拿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做“主題”,以兒童的生活邏輯進行有條理地組織,使各學科混合學習而不紊亂。二是更新教法,實現學科與兒童整合。利用小組合作、項目研究、主題研究和經驗分享等學習形式,實現課程整合,培養兒童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和學會創新。三是創新學校,實現兒童與生活整合。要把學校建設成學習共同體,擴大、豐富并逐漸系統化兒童的校外經驗,最終幫助他們形成將來應用于生活的能力和習慣。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