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生活中,人們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語言文字的運用。因此,語文知識練習要從單純的“知識追逐”中擺脫出來,積極開發語文課程資源,關注學生的生活方式、生活狀態和可能生活。語文知識練習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學生的生活世界為依托和旨歸,真正實現科學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有效“鏈接”。此外,語文知識練習的內容要超越日常生活,設計有質量、有品位、有意義、有靈魂的體驗式語文知識練習,讓學生在體驗式的語文知識練習活動中感悟生命的意義。
一、語文課堂練習應聯系生活開發課程資源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采用的一般教學流程是:“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品讀”感悟重點文段,“悟讀”體會作者的情感。語文課堂練習基本上是圍繞文本內容來設計。教師解詞析句,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就容易忽略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掌握和運用,以及與語文知識練習相關的課程資源的開發。
(一)語文課堂練習應活化生活
教師在教學中要用語文的方式實現語文的教育意義,必須保持不斷的追求,對語言有較強的敏感度,通過語文實踐活動,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愛上語文,愛上表達,愛上生活,并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唯有如此,學生才能進入那個用語言文字呈現的鮮活而豐富的世界,因文而有感,因感而欲言,因言而得意,因意而悟道,因道而成文、成人,從而實現語文教育的意義。聽、說、讀、寫是語文技能的具體表現,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機的訓練。例如,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新型玻璃》,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在認識了“夾絲玻璃”“變色玻璃”“吸熱玻璃”“吃音玻璃”的特點后,嘗試做一名新型玻璃廠的推銷員,將這些玻璃在展會上推銷出去,并把自己聯想到的更新型的玻璃也一并推銷出去。這樣,學生在“轉述”“陳述”和“描述”等多樣化的“說”的訓練活動中提高了記憶力,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開展故事會、辯論會,讓學生在課中當“小老師”,進行講解、補充、討論,這樣,學生“說”的能力才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語文課堂練習要做到讀與寫的有效銜接與遷移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闭Z文教材里的課文都是很好的范文,為學生的讀寫結合提供了示范。比如,學習語文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少年閏土》《金色的魚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請學生寫一寫班上同學的外貌。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允許學生不寫出人名,只寫人物的外貌特征,在集體評改時,再讓學生猜一猜文中寫的人物是誰。教師還可以著眼于整篇文章,抓住課文的某一個寫作特點讓學生進行練筆,如表達中心、選擇材料、突出重點、安排順序等。再如,學習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總—分—總”的寫作順序嘗試寫一處景物,在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同時展開聯想,抒發情感,在表達上學會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做到讀與寫的有效銜接和遷移。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文本中蘊含的“讀”與“寫”的結合點,引導學生進行讀寫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寫能力。教材是最好的“標本”,也是很好的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根據教材文本的特點,抓住寫作訓練的要點,精心選擇讀與寫的結合點,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借鑒對象和創造依據。
二、語文課后知識練習應在生活中學習運用語言
語文知識練習要從單純的“知識追逐”中擺脫出來,根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因此,語文知識練習必須貼近生活,題目設計要融通生活。語文知識練習的設計,應從知識練習的設計走向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比如:在知識積累方面,學生可以積累自己喜歡的句段,帶有濃郁地方氣息的俗語和充滿童趣的生活見聞;在閱讀方面,學生必須增加文本閱讀的數量,拓寬與信息層面有關的閱讀,如觀看視頻、電視等;在口語表達方面,學生可以嘗試把感人的句段讀給家人或朋友聽,把有趣的故事講給同學聽,從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在社會調查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調查社會經濟、傳統文化、民風民俗等。
(一)在生活中練習運用語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知識練習應當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其成為學生與他人交流的平臺。語文知識練習的內容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這樣有利于檢測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領悟能力。比如,學校要開展“詩歌朗誦會”比賽活動,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綜合習作題并提前一周貼在教室里。
【賽前】
(1)教師寫一份詩歌朗誦比賽公告,將其貼在教室里。
詩歌朗誦會比賽公告
時間: 年 月 日
地點:
賽程說明:
①班級運動員名單與項目:
②班級服務組人員分工:
(2)以班委會的名義給本班服務人員寫一份通知,提醒他們需要準備的物品及注意事項。
【賽中】
(1)以《精彩瞬間》作為大題目(小題目自擬),描寫幾個比賽片段,張貼在黑板報欄。
(2)以《我在朗誦比賽中》為題,寫一段或一篇自己參加比賽的文章。
(3)給學校廣播室寫一篇表揚稿,表揚你所見到的好人好事。
【賽后】
(1)寫一篇通訊報道上傳到學校網站,宣傳本次比賽。題目自擬。
(2)根據自己觀察記錄的筆記,思考以下問題:①比賽的時間、地點、參賽者和目的是什么?②比賽場地的環境怎么樣?③比賽的過程、優勝者的比賽情況如何?④寫一篇關于比賽的評論。如果覺得滿意,自己拿到班級習作園地進行交流。
(3)寫一首小詩,贊美這次比賽或比賽中的某一位參賽者。
(4)畫一幅參賽者的畫像,配上幾句話或一兩句詩。
(5)給遠方的親朋好友寫一封信,介紹本次詩歌朗誦比賽的情況和感受。
(6)給校長寫一封信,談談自己對本次詩歌朗誦比賽的看法,提出相應的建議。
教師要將以上練習題提前一周通知學生,要求學生多寫,每一類至少選一題來做。這樣,習作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有利于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
(二)開放語文知識練習的資源通道
學生們渴望有豐富多彩的語文練習活動。體驗式的語文練習題中含有大量的信息、豐富的活動,對學生而言充滿吸引力。例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選編的課文,目的是:第一,讓學生了解傳統的民風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民族風情中蘊含的民族文明和傳統美德;第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文章運用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寫作時的謀篇布局,準確用詞,生動表達,并在習作中加以運用。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教師要注意開發與知識練習相關的課程資源,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結合教學實際,教師可以根據學校所在地開展“親近 ”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加強對本地的了解,生發對本地風土人情的熱愛之情,具體活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誦讀詩詞。查找描寫本地的詩歌、散文,背誦名篇佳作,感悟本地的風土人情之美,以及古今文人墨客對本地的贊美之情。2.高唱贊歌。唱一唱贊美本地的歌曲。3.開展實地考察。走訪本地的名勝古跡,進行實地考察。4.采訪寫稿。圍繞考察主題,對相關人員進行采訪,并給有關部門寫一封公開信,提出意見和建議。5.體驗生活。教師可以設計“走進家鄉的春節”綜合性學習活動,組織學生調查節日民俗,寫一寫本地有名的小吃;或者讓學生當一回服務員,體驗服務員的生活;或者讓學生走近創業名人,了解名人的創業史;或者讓學生為家鄉設計廣告語,展望家鄉的明天。6.抒發情懷。讓學生選一處風景名勝,寫一句廣告詞或環保廣告語。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學生通過調查、思考、交流、表達,提高了語文綜合素養,激發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而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資源,能夠使教學貼近生活,充滿童趣。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使語文課程資源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有了創造的空間,學生拓寬了視野。
三、習作練習應關注課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
課內外有著豐富的習作生活內容。將習作教學局限在課堂中,讓學生在“蟹殼里做道場”,學生只會在空想中“克隆”文章。因此,習作教學應該“跳”出僵化的模式和狹小的天地,投入到“大習作”的廣闊天地中,“跳”出教材練習寫作,“跳”出課堂練習寫作,“跳”出習作進行寫作,在體驗中寫作,在師生互動中寫作。學生只有愉快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才能盡情地享受生活、享受習作、享受生命的發展和成長。
(一)跳出課堂練習寫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自己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鄙钍秦S富多彩的,是習作素材的大倉庫,小學生有意注意處于萌芽階段,往往缺乏主動觀察與發現。為了培養學生善于發現身邊事物的主動意識,教師必須“跳”出課堂開展習作教學,如引導學生動手做一做、玩一玩、寫一寫,在生活實踐中進行寫作。同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習作的自信心,鼓勵學生寫有童真童趣的文章,說自己的話,抒真實的情感。首先,集體活動做了寫。教師利用集體大型活動,如學校運動會、校園文藝匯演、公益勞動、參觀訪問、慰問孤寡老人等,讓學生在活動結束后進行寫作。班級開展的知識競賽、游戲活動、野炊等小型活動,以及學科教學中的實驗小制作、課本劇表演等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素材,這樣,學生也就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其次,獨特體驗及時寫。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發生的小事,引導學生抓住自己的獨特體驗寫一寫。比如,有的學生既調皮又不愛寫作,但是只要他們能夠寫一寫那些與自己有關的有趣的事兒,一般都能夠寫得生動形象,文通字順。最后,逗著學生玩樂寫。好玩是學生的天性,在學生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流行一種玩法,如吹泡泡、丟沙包、看漫畫、剪紙等,流行什么,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寫什么。假如學生感到無話可寫,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搬手勁比賽、比笑表演等,讓學生現場觀察并練筆寫作。這樣做能夠順應學生好玩的天性,讓學生在玩樂中進行習作。
(二)立足發展練習寫作
習作教學要立足學生的主體意識,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讓學生的生命活動達到由內向外的表達和律動?;A習作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感受和運用語文的能力,通過創新教學,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學生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操,涵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鑒賞水平。指導小學生習作,要摒棄刻意的矯飾與編造,摒棄抄襲與套作,引導學生用心感悟人生,將真切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間。比如,教師指導學生收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東方時空》等電視節目,可要求學生寫觀影感;學生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可以寫一寫調查報告。學生生活的外延擴大了,寫作的空間也就變寬了,這樣能夠使寫作與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學生的每一次習作只有經歷了思考、反省甚至痛苦的解剖,才能獲得提高。通過“求真”而聯系生活、聯系閱讀,通過“求美”而展示個性,形成基本的規范,學生的思想境界自然就會得到提升。
筆者認為,在設計語文知識練習時,教師應當立足于應用,積極探索和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將知識練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豐富課程資源,充實學生的生活,引領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從掌握知識到提升能力,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武宏鈞,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學專家,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先鋒教師,自由作文法首倡人,《小學創新作文實驗教材》《小學寫作課本》主編。)(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