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靜
長期以來,農村學校的老師很少有機會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只能沿襲“書本+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自從政府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來,我校添置了相應的教學設備,“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的夢想可望變成現實。為了管好用好工程設備,學校安排我來負責學校的遠教工作。
我滿腔熱情地投入這項充滿挑戰的新工作:兩次參加南寧市電教館組織的遠教項目管理培訓班,培訓歸來馬上興沖沖地開機接收課程資源,并組織老師們進行遠教資源應用校本培訓。但是,培訓的效果很不理想:老師們對項目設備視而不見,以至項目設備和優秀的教學資源一直閑置在電教室,成了擺設。我問老師,大家都說遠程教育這個東西太麻煩,會加重自己的教學負擔。仔細想想,老師們之前連VCD機都不會使用,更別提運用電腦進行教學了,他們的困難是顯而易見的。那么,怎樣才能讓老師們對這個新鮮事物感興趣,愿意主動學習并樂意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呢?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事情有了轉機。
在一次校內教研活動中,六年級的李老師講了自己上《世紀寶鼎》第一課時的苦惱:這節課上下來,不僅學生弄不明白世紀寶鼎的構造及其象征意義,就連李老師自己也是一頭霧水,李老師只能拿著課本照本宣科,讓學生讀完課文了事,最要命的是,“還不知道第二課時如何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呢”。在那次活動中,其他學科的老師也表達了類似的感受,數學概念的抽象,自然實驗操作的艱難,音樂老師自己唱歌都跑調……聽著老師們的抱怨,我眼前一亮,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嗎?于是,我和教導處商議,由我上一節遠教公開課,讓老師們都去聽一聽,說不定可以為遠教資源在我校的推廣運用找到一個突破口。為此我準備了李老師曾經上過的《世紀寶鼎》一課,按照李老師的教學設計,在課前利用遠教資源中的素材制作好了相應的教學課件,從課文的重難點入手(世紀寶鼎的構造),以真實的圖片,動畫式地呈現了鼎的歷史發展過程,這些曾經讓李老師頭痛、學生茫然的知識內容,因為用上了遠教資源,一下子變得如此容易理解!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興趣被激發,在討論交流環節發言踴躍,課堂形成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氛圍。在電教室后面聽課的老師們也都全神貫注地聽著,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機里展示的多媒體課件內容。在課后的教學反思和評價討論環節,老師們紛紛感嘆多媒體教學的魅力真大。
這節課之后,老師們參加遠教校本培訓更積極、更認真了。閑時沒課,青年教師開始喜歡坐在電腦前,找些適合課文教學的優質資源進行備課;中老年教師因為不太會操作電腦,便通過課前觀看教學光盤,利用光盤進行備課。老師們大膽地在課堂中運用優秀的遠教資源,提高了教學質量。慢慢地,青年教師不再滿足于單純地“拿來資源”上課,開始學習在茫茫“網海”中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教學信息,通過篩選、重組,自己制成聲圖并茂的教學課件,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得游刃有余,不僅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上出了自己的教學風格,還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給我校的教學帶來了嶄新的變化,“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的夢想正在我校變成現實。(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