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清華大學 張希良 教授重慶大學 劉渝琳 教授
在國內經濟邁入新常態的形勢下,經濟增速放緩,環境與生態保護對產業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對產業端能源發展的研究越來越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本期刊發的3篇文章均從產業端入手,從產業端能源消費、碳排放角度討論了其與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等經濟環境大背景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從北京市一地的區域角度,還是從電煤、鋼鐵等具體行業視角,均利用專業的數量模型,揭示評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具體計算辦法,在為工業經濟各部門及政府決策提供幫助方面做了有益嘗試。
北京市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一直走在國內前列,產業端能源消費也因此得以控制,但多年下來,依靠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端能源消費量下降變得越來越難,基于此,依靠降低能源強度將會是更有效的途徑。唐葆君教授等的《北京市能源消費影響因素分析及節能減排研究——基于產業視角》即詳細分析了北京市2005—2012年產業端能源消費狀況、趨勢及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節能減排的有效策略。
《電煤供應過程碳足跡分析》和《鋼鐵行業運輸環節碳減排情景分析與評價研究》兩篇文章均從碳排放這一主要能耗種類入手,對電煤、鋼鐵行業生產各個環節中的碳足跡進行了測算,對工業行業節能減排提供了有益參考。
北京市能源消費影響因素分析及節能減排研究——基于產業視角
唐葆君a,b,周保進a,b,豐超b
(北京理工大學a.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 b.管理與經濟學院,北京100081)
摘要:運用對數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對北京市2005—2012年三大產業下5個部門和產業端總的能源消費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2005—2012年,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年均增長3.01%,主要的正向驅動因素是經濟規模變化,負向驅動因素為產業結構變化、能源強度變化;在負向驅動因素中,能源強度變化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減少的貢獻是最大的,說明降低部門能源強度特別是工業部門的能源強度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的減少具有重要意義;2005—2012年,由于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使用量的調整,產業端能源量節約528.71萬噸標準煤,而能源結構中煤炭使用量變化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的平均貢獻為-1.45%。積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使用量能夠減少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
關鍵詞:LMDI;產業結構因素分解;產業端能源消費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7.004
中圖分類號:F206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search 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Perspective
TANG Bao-juna,b, ZHOU Bao-jina,b, FENG Chaob
(a.Center for Energy &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 b.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d LMDI, which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zero and residual problem as well as time transformation test,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ve departments and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Beijing from 2005 to 2012.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grow by 3.01% and the main positive driving factor is economic size change, while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are negative driving factors; Among the negative driving factors,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for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suggesting that reducing energy intensity especially industrial departments of energy intensity for industry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Due to the adjustment of the coal i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dustrial energy saving is up to 5.28 million tons of standard coal, and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of coal is -1.45%. Therefore, adjusting the use of coal i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reduce the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Key words: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 industrial structure factor decomposition; industrial end energy consumption
一、引言
能源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保持著密切的關系。自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經濟發展實現了舉世矚目的快速增長,伴隨著北京市現代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能源與環境約束的影響逐漸凸顯出來,節能降耗成為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我國資源稟賦不均衡,主要以煤炭為主,煤炭的消費量一直占北京市能源消費總量的大部分,調整能源結構,減少煤炭使用量,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必由之路。而以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作為產業端的能源消費占北京市能源消費總量的80%左右,因此深入分析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與各種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系,量化產業端能源消費影響因素的差異,對于北京市節能降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北京市的能源消費具有獨特性。
第一,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能源消費。2013年北京市的能源消費總量為7 354.18萬噸標準煤,較上年增長2.46%,其中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為5 779萬噸標準煤,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9%,較上年增長1.57%,產業端能源消費增長比率低于總的能源增長比率。而煤炭的燃燒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根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北京市計劃將2015年煤炭使用總量控制在2 000萬噸,因此積極調整產業端能源的消費結構對于控制煤炭的使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北京市的生產總值為19 500.6億元,較上年增長7.7%(以上年為基期),GDP的增速遠遠大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2005—2012年北京市產業端的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了1.23倍,產業端能源消費年增長2.97%,與此同時北京市生產總值卻增加了1.99倍,年GDP增長10.4%,2005—2012年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年增長要遠遠小于年GDP的增長。而2005—2012年,全國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為32.21億噸標準煤,7年間增長了1.53倍,產業端能源消費年增長6.25%,而此時全國的生產總值增加了2倍,GDP年增長10.42%,北京市和全國經濟基本保持相同的高速增長,而產業端能源消費卻有非常大的差別,造成這些差別是有著深刻原因的。北京市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產業端能源消費卻保持較低的增長趨勢,要深入分析影響這種狀況的原因,就需要對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進行深入研究。
圖1反映的是2005—2012年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消費總量和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百分比。從圖1中可知,產業端能源消費增長越來越緩,從2006年增長6.1%到2012年的1.57%,產業端能源消費增長下降趨勢明顯;而產業端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的百分比也是下降的,從2005年產業端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的85.25%到2012年的80.6%,與此同時,2005—2012年北京市的經濟增長卻保持10.4%的高速增長,這其中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圖1 2005—2012年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能源消費總量及產業消費占比
第二,北京市經濟在快速發展中,產業端各部門能源消費變化較大,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變化趨勢明顯。其中,工業對于推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工業作為一個高耗能的行業,其能源消耗在能源消費總量中占據著十分突出的地位。2005年,北京市第二產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48.94%,其中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47.07%,第三產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34.75%。而2013年北京市第二產業的能耗占能源消費總量的32.66%,其中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30.44%,第三產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46.54%。在產業能源消費方面,北京市做了較大的調整,這種調整的力度和效果,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并為以后北京市節能降耗提供參考。
圖2所示2005—2012年北京市三大產業能源消費占產業端能源消費的百分比,可直觀看出第二產業能源消費占產業端能源消費的百分比是下降的, 2005—2012年,北京市第二產業能源消費占產業端能源消費的份額下降了15.43%,而第三產業能源消費占產業端能源消費的百分比是逐漸上升的。2005—2012年,北京市第二產業能源消費占產業端能源消費的份額上升了15.51%,并且在2008年后第三產業能源消費超過第二產業能源消費總量。

圖2 2005—2012年北京市三大產業能源消費占產業端能源消費的百分比
面對以上兩個方面的現狀,要做到節能降耗就必須從理論上回答一系列問題:這些年北京市的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對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具有什么樣的指導意義?產業端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能源消費結構能否對于能源總量消費產生影響?這一系列問題都涉及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那就是什么原因推動了產業端能源消費的變化?本文重點分析了經濟規模變化、產業結構變化、能源強度變化和能源消費結構變化對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的影響,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的影響。深入研究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對北京市的節能降耗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文獻綜述
目前對于能源消費驅動因素的研究,主要方法為因素分解法和計量法,研究的主要范圍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內較早的研究是史丹運用計量法將1980—1997年我國能源消費的影響分解為產出水平和經濟結構,發現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使煤炭消費需求大幅下降,工業比重的上升拉動了石油的消費需求,電力將因結構的變動和經濟總水平的提高而成為中國的主要消費能源[1]。
Francois Lescaroux運用“二層”分解法將世界上45個國家的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分解為工業增加值的變化、工業結構的調整和能源效率,并對其未來的能源需求做了預測,發現這些國家1980—2009年工業能源消費變化主要是由于工業增加值的增長、工業結構的調整和能源效率的提高,并指出未來這些國家工業能源變動的驅動因素可能是燃料的替代效應和其他效率的提高[2]。劉暢等利用中國29個工業行業的面板數據對中國工業行業能源消耗強度變動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發現科技經費的增加、節能技術的開發、提高能源相對價格以及提高電力、石油等能源產品占總能源消費比例,對節能降耗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3]。陳海燕等認為工業部門快速的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費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為了減緩能源消費增長速度,需要降低能源密集型部門的能源強度以及降低能源密集型部門產出在工業產出中的比例[4]。趙曉麗等基于LMDI模型將1998—2006年的北京及全國工業能源消費量分解為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效率效應,對比發現,效率效應對全國工業能源消費下降起到了比較顯著的作用,而結構效應和效率效應共同促使北京的能源消費降低。與全國相比,北京大力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控制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工業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是其工業能源強度迅速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5]。施鳳丹運用LMDI模型將1997—2002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及煤炭消費、石油消費分別分解為產量效應、結構效應和強度效應,發現1997—2002年中國工業能耗的增長主要是高耗能重化工業投入產出規模的擴大引起的,工業結構的調整也對其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工業各部門實際能源強度的降低則大大減緩了能耗總量的增長幅度[6]。但施鳳丹提出由于工業中焦炭和天然氣消費量較少,且較多行業的消費量為零,不適用LMDI方法,而Ang對于LMDI的零值問題做了研究,很好地解決了零值問題[7]。陳詩一構造了中國工業38個二位數行業的投入產出面板數據庫,估算了中國工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并進行了綠色增長核算,發現能源和資本是技術進步以外驅動中國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勞動和排放增長貢獻較低甚至為負[8]。
馬曉微、崔曉凌基于LMDI方法定量分析了北京市終端能源消費的變化特征,發現降低能源強度能有效抑制終端能源消費。但是這一研究并不深入[9]。房斌等基于投入產出的結構分解法研究了人口增長、效率、生產結構、生活方式和水平與中國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發現1992—2007年人均GDP的提高是中國能源消費增長的最大驅動因素,推動了241.93%的能源消費量,而能源強度的降低則部分抵消了能源消費的增量,抵消幅度達128.73%。從最終使用的角度看,總資本的形成和出口則是推動能源消費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分別為中國能源消費的增長貢獻了42.42%和39.43%[10]。劉瑞翔運用結構分解法,對中國能源消費加速增長的現象進行了研究,發現1987—2007年,中間產品投入結構變化和經濟規模擴大是導致中國能源消費近年來加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在行業層面上,中國能耗加速增長主要與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近年來迅速發展有關[11]。Xie基于投入產出表運用結構分解法對中國能源使用驅動因素進行了研究,發現進一步調整最終需求結構和改善能源效率將滿足中國未來面臨的能源挑戰[12]。趙進文等運用Granger檢驗,研究了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二者之間關系,發現我國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具有非線性特征,并且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13]。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總的能源消費和工業能源消費的因素分解分析,對于研究產業端能源消費的文章較少,因而不能更深刻地揭示產業端能源消費的現狀和影響。趙曉麗將能源消費分解為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效率效應,但也主要考慮的是工業能源消費的情況。北京市第三產業能源消費總量在2008年就已經超過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總量了,產業端能源消費一直占據能源消費總量的80%左右,僅僅研究工業能源消費并不能反映北京市整個產業能源消費的特點,故此本文對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影響因素進行了考察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LMDI模型,對北京市2005—2012年產業端能源消費影響因素進行分解,研究涵蓋三大產業的5個部門和2類能源,涉及4種影響因素。
三、模型構建與數據說明
指數分解法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被逐漸應用到能源問題研究中,通過近30年的發展,逐漸有了很多分支,目前最為常用的兩種方法是拉氏(Laspeyres)分解法和迪氏(Divisia)分解法。Ang比較了拉氏分解法、AMDI模型和LMDI模型,研究發現LMDI同時能夠解決零值問題,并且沒有殘差,這是其他兩個方法不具備的[14]。 Ang還發現拉氏分解法不能夠通過因素轉換和時間轉換的檢驗,并指出LMDI模型由于其具有理論基礎,并具有適應性、方便性、結果解釋和其他期望特性的特點,優于其他分解分析方法[15]。于是,Ang進一步給出了能源消費分解和二氧化碳排放分解的理論公式,再次用數據說明了LMDI模型的優勢:沒有殘差、加法分解和乘法分解能夠相互轉換、總量的一致性[16]。
本文考慮到數據可得性,模型的適應性等因素,選擇LMDI模型把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分解為“5個部門”消費的“2種能源”消費的能源加總。用模型可表示如下,等式中各變量的含義詳見表1。
(1)
以上等式中的i=1,2,…,5分別表示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商業、交通運輸業5個經濟部門,j=1,2分別表示各部門消費的2種化石燃料:煤炭、非煤能源。對經濟部門的劃分基于《中國統計年鑒》“分行業能源消費”分類標準,并按照2011年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將工業部門的開采輔助活動等歸入第三產業,將“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與“其他行業”合并為“商業”[17]。對于消費的“2種能源”選取的根據來源于王兵將煤炭消費量作為能源結構來考察煤炭的結構效應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的影響[18]。
本文在原有分解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Mij這個變量用來討論部門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消費結構對于能源消費總量的影響,并進一步分析了煤炭的影響程度。由于Ang已經驗證了LMDI模型的加法分解和乘法分解具有一致性,能夠相互轉換。在這里我們考慮到適用性,運用加法分解法,其分解方程如下:
(2)
進一步分解得到各個變量的結果表示:
(3)
(4)
(5)
(6)
補充公式:L(Ei,T,Ei,0)=(Ei,T-Ei,0)/In(Ei,T/Ei,0),如果Ei,T≠Ei,0=Ei,T,如果Ei,T=Ei,0。
表1中經濟總量、部門能源消費量和部門產出的數據直接來自2006—2013年的《北京市統計年鑒》,經濟總量和部門產出數據均以2005年的不變價格做了調整,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我們均以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能源消費總量進行了加總,并換算成標準煤的統一形式。各個部門煤炭的消費量我們均是從2006—2013年的《北京市統計年鑒》中分行業能源消費數據中得到,非煤能源是用總的能源消費量減去煤炭消費量,這里都換算成標準煤的統一形式,以及其余變量數據也是從2006—2013年的《北京市統計年鑒》中整理、匯總、計算得到。
四、實證結果分析
運用模型(3)~(6)計算時,我們以2年為間隔,把2005—2012年劃分為7個時間段,分別進行計算。我們將能源消費總量的影響因素劃分為經濟規模變化、產業結構變化、能源強度變化和能源消費結構變化。實證分析結果顯示見表2。

表1 模型中各變量的符號及其含義

表2 2005—2012年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增長驅動因素及其貢獻 %
每個時期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速度和各驅動因素的貢獻各不相同,本文只對具有研究價值的時期的驅動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對其他時期的分解結果只做簡單的描述,由于能源消費結構的影響過小,我們主要對能源結構中的碳結構進行分析。
(1)2005—2006年產業端能源消費增長率為6.1%,正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經濟規模變化,其貢獻為12.57%。負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變化和能源強度變化,其貢獻為-2.11%和-4.36%。
(2)2006—2007年產業端能源消費增長率為5.71%,正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經濟規模變化,其貢獻為13.92%。負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變化和能源強度變化,其貢獻為-1.46%和-6.75%,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對于減少能源的消費是很有效的。
(3)2007—2008年產業端能源不同于前2個階段,其產業端能源消費有小幅度下降,能源消費增長率為-0.41%,主要是由于當時國際上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北京舉行奧運會,提倡節能減排。正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經濟規模變化,其貢獻為8.63%。負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變化和能源強度變化,其貢獻為-4.05%和-4.99%。在此期間,商業生產總值增長了13.17%,能源消費增加了4.38%,工業部門的生產總值增長是0.2%,而能源消費卻減少了9.47%,說明產業結構發生較大調整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的減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4)2008—2009年產業端能源消費增長率為2.77%,正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經濟規模變化,其貢獻為9.84%。負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變化和能源強度變化,其貢獻為-1.64%和-5.43%。
(5)2009—2010年產業端能源消費增長率為5.94%,正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經濟規模變化和產業結構變化,其貢獻分別為10.12%和1.48%。負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能源強度變化,其貢獻為-5.66%。此時產業結構變化是個正值,主要是由于工業產值占總的生產總值的份額增加,比2009年增加了0.88%,帶動了能源消費的增加。
(6)2010—2011年產業端能源消費增長率為-0.61%,正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經濟規模變化,其貢獻分別為7.76%。負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變化和能源強度變化,其貢獻分別為-0.62% 和-7.75%。雖然工業部門生產總值在此期間增加了7.5%,但能源消費卻減少了230萬噸標準煤,同時雖然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在2011年產值上升21.4%,但其能源消費卻減少了366.69萬噸標準煤,可見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夠大幅減少能源的使用,我們認為主要是產業端特別是工業部門能源強度提高,導致了產業端能源消費的減少。
(7)2011—2012年產業端能源消費增長率為1.57%,正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經濟規模變化,其貢獻為7.62%。負向的驅動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變化和能源強度變化,其貢獻為-0.42%和-5.61%。由于能源消費結構并不能清晰反映產業端能源消費的變化,我們列出了能源結構中碳的變化來反映能源結構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的影響,這里我們將煤炭消費量作為能源結構,將其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符號表示為ΔEmix1。從表2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能源結構碳變化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的影響是負向的,從2005—2012年由于能源消費結構調整而少使用的產業端能源量為528.71萬噸標準煤,能源結構中煤炭消費的變化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的平均貢獻為-1.45%,這說明了通過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中碳變化是能夠減少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的,這同時也說明了北京市在節能減排和調整產業結構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2005—2012年造成產業端能源消費增加的因素是經濟規模變化,促進能源消費減少的因素是產業結構變化、能源強度變化,這里由于能源消費結構影響過小,我們主要考慮主要的影響因素,見表3。
1.正向的驅動因素
在造成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中,經濟規模的變化表現得最為明顯,貢獻值為3 680.77萬噸標準煤。也就是說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經濟規模從2005年的6 969.5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3 929.26億元,產業端的能源消費總量則增加3 680.77萬噸標準煤。在這里,經濟規模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的貢獻率為343.60%,說明了能源消費增加的主要正向驅動因素在于經濟規模的擴大。

表3 2005—2012年產業端能源消費變動的原因分析
2.負向的驅動因素
促進產業端能源消費減少的因素是產業結構變化、能源強度變化。產業結構變化的貢獻值為-453.55萬噸標準煤,對產業端能源消費的貢獻率為-42.34%。其中產業結構變化的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以下20個部門的選擇依據主要是較高的能源消費和較大的經濟產出。
作為高耗能行業的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行業,它們在產業結構中所占的份額有了較大的變化。其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在產業結構中份額的下降幅度比較明顯。正是這種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使作為高耗能的工業部門中的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的能源消費量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分別為-4.12%、-2.15%、-11.53%和-1.4%。
服務業中批發與零售業、金融業的增加值占的份額分別為2.37%、2.13%,它們上升的幅度比較大,其能源消費變化卻不是很明顯,分別為0.24%、0.26%,這里主要是批發與零售業、金融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對于能源消費的節約和經濟增長貢獻較大所致。
儀器儀表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高耗能行業規模的縮小,對于節約能源的貢獻較大,以上說明產業結構調整的確減少了產業端能源消費的使用,這有助于節約能源,利用較少的能源創造出更大的經濟產出。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能源消費2005—2012年增加了7.00%,其增加值卻增長了-1.22%,這說明了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能源消費值得我們關注。

表4 2005—2012北京市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 %
能源強度變化的貢獻值為-2 155.98萬噸標準煤。能源強度變化對產業端能源消費的貢獻率為-201.26%。其中能源強度變化的具體情況如表5所示。
表5顯示了2005—2012年北京市各個部門的直接能源消耗系數的情況,主要的重工業部門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明顯,能源強度的下降顯示出各部門能源利用效率的進步,即生產單位產出所需要消耗的能源的減少,因此如果總產出不變的話,那么能源消費會相應減少。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能源強度變化的貢獻值為-2 155.98 萬噸標準煤,而且就貢獻絕對值來看,能源強度變化影響是2個負向影響因素中最大的,說明能源強度變化對減少能源消費的影響最為顯著。從而使得在經濟大幅增長、高耗能部門快速擴張和增加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能源消費不至于增幅太大。

表5 2005—2012北京市能源強度的變化 噸標準煤/萬元
五、結論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第一,總體來看,2005—2012年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3.01%,其主要的正向驅動因素為經濟規模變化,其平均貢獻為10.07%;負向驅動因素主要為產業結構變化、能源強度變化,其平均貢獻分別為-1.26%和-5.79%。
第二,對于抑制2005—2012年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最大的貢獻因素是能源強度的下降,其貢獻遠遠超過產業結構的變化。與此同時從單位GDP能耗來看,2011年我國單位GDP能耗為0.743噸標準煤/萬元(3.36萬噸油當量/億美元),北京市單位GDP能耗是全國最低,2011年單位GDP能耗為0.430噸標準煤/萬元(1.944萬噸油當量/億美元);然而,同期美國、日本、英國的單位GDP能耗分別為1.451、1.133、0.885萬噸油當量/億美元。我們與主要發達國家的單位GDP能耗還是有差距的,進一步降低能源強度是可行的,因此降低部門能源強度特別是工業部門的能源強度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的減少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節能和有效利用資源能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2007—2008年,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有一個小幅度的下降,降幅為-0.41%,究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是產業結構調整,例如高耗能行業的增加值的大幅度下降。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產值分別下降104.05%和52.94%,這2個行業能源消費比2007年下降198.5萬噸標準煤。我們看到通過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能夠大幅度減少能源消費的使用。2010—2011年,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主要是由于能源強度的提高所致。雖然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在2011年增加值上升21.40%,但其能源消費卻減少了366.69萬噸標準煤,可見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夠大幅減少能源的使用。
第四,關于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使用的影響,2005—2012年,由于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產業端能源量節約528.71萬噸標準煤,而能源結構中碳變化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的平均貢獻為-1.45%,我們發現通過積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是能夠減少產業端能源消費總量的,這同時也說明了北京市在節能減排和調整產業結構方面做出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第五,2005—2012年產業結構變化對于產業端能源消費的貢獻是負的,年平均貢獻為-1.26%,且從變化趨勢我們能夠發現,產業結構調整對減少能源使用的效果越來越微弱,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想要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越來越困難。從理論上講,發展第三產業,逐步降低工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將是實現節能減排的一條有效途徑。但當前北京市已經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要想進一步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我們認為通過降低能源強度,減少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使用量所產生的效果要遠遠大于產業結構的調整。
隨著北京市經濟的持續發展,能源消費的總量還會繼續擴大,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壓力。促進產業端能源消費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經濟的快速增長,而減少能源消費的主要因素則是能源強度、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能源消費結構中碳使用量的變化。由于我國的自然資源稟賦極不均衡,煤炭儲量十分豐富,因而主要使用化石能源,但在此過程中煤炭的利用效率卻較低,而且燃燒會產生大量污染環境的氣體,所以就需要北京市在節能減排和保護環境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積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產業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史丹.結構變動是影響我國能源消費的主要因素[J].中國工業經濟,1999(11):38-43.
[2]LESCAROUX F.Industrial energy demand:a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an index decomposition of structural and efficiency effects[J].OPEC Energy Review,2013(12):477-502.
[3]劉暢,孔憲麗,高鐵梅.中國工業行業能源消耗強度變動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08,30(9):1290-1299.
[4]陳海燕,蔡嗣經.北京工業終端能源消費變化的分解研究[J].中國能源,2006,28(12):28-30.
[5]趙曉麗,楊娟.影響全國與北京工業能源消費的關鍵要素對比分析[J].中國能源.2009,31(5):19-25.
[6]施鳳丹.中國工業能耗變動原因分析[J].系統工程,2008,26(4):55-60.
[7]ANG B W,ZHANG F Q,CHOI K H.Factorizing chang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rough decomposition.Energy,1998,23(6):489-495.
[8]陳詩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研究,2009(4):41-55.
[9]馬曉微,崔曉凌.北京市終端能源消費及碳排放變化影響因素[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5):1-5.
[10]房斌,關大博,廖華,等.中國能源消費驅動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投入產出的分解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1,41(2):66-77.
[11]劉瑞翔.從投入產出視角看中國能耗加速增長現象[J].經濟學,2011(3):777-798.
[12]XIESC.ThedrivingforcesofChina’senergyusefrom1992to2010:Anempiricalstudyofinput-outputandstructuraldecompositionanalysis[J].EnergyPolicy,2014(73):401-415.
[13]趙進文,范繼濤.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內在依從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7(8):31-42.
[14]ANGBW,LIUFL.ANewEnergyDecompositionMethod:PerfectinDecompositionandConsistentinAggregation[J],Energy,2001,26(6):537-548.
[15]ANGBW.Decompositionanalysisforpolicymakinginenergy:whichisthepreferredmethod?[J].EnergyPolicy,2004(32):1131-1139.
[16]ANGBW.TheLMDIapproachtodecompositionanalysis:apracticalguide[J].EnergyPolicy,2005(33):867-871.
[17]王鋒,吳麗華,楊超.中國經濟發展中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2010(2):123-136.
[18]王兵,吳延瑞,顏鵬飛.中國區域環境效率與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增長[J].經濟研究,2010(5):95-109.
[19]魏一鳴.中國能源報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許若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