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角結膜炎上皮下浸潤應用1%環孢素A治療臨床研究
李儒華,余錦強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眼科,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探究1%環孢素A對治療的流行性角膜炎上皮下浸潤過程中的效果及影響。方法:調查門診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診診斷為流行性角膜炎伴有上皮下浸潤患者20例共26只眼,再將這20名患者隨機的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10例(13眼),應用糖皮質激素類眼藥水進行點眼治療;實驗組10例(13眼),應用1%環孢素A進行點眼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CVA,CSIS,IOP的情況,并調查對比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復發率和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率。結果: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癥狀都有所緩解,但實驗組的效果明顯比對照組更好。實驗組患者用1%環孢素A后無明顯刺激癥狀.,患者無不適感。治愈率很高為84.6%,復發率極低(7.7%),患者滿意率97.2%。對照組患者用糖皮質激素后7例產生眼內壓升高,治愈率很低為23.1%,復發率33.3%,患者滿意率為70.5%。結論:局部應用1%環孢素A滴眼液治療流行性角結膜炎上皮下浸潤安全有效,無糖皮質激素治療的副作用,1%環孢素A比糖皮質激素更加安全有效可靠。
關鍵詞:流行性角結膜炎上皮下浸潤;1%環孢素A;糖皮質激素
文章編號:1006-6233(2015)09-1510-03
通訊作者*
文獻標識碼:B
流行性角結膜炎(EKC)是一種傳染性強的眼病,但屬于自理性疾病,隨著免疫機制的建立,很快自愈。流行性角膜炎上皮下浸潤為流行性角膜炎角膜病變,為免疫反應所引起[1]。結膜炎及表層點狀角膜炎的體征逐漸消失的時間為發病2~3周后,患者還會出現角膜病變,病灶直徑在0.2~0.5mm(極少超過1mm以上),其位于基質淺層與前彈力層之間,其形狀多為圓形以及灰白色半圓形。可以是數個至百余個,數目不確定,無新生血管生長,熒光素染色呈陰性。通常需要歷時一定時間才會吸收,長達數月、甚至數年[2],潰瘍不會形成,若是患者的病變發生于瞳孔區,必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對患者視力造成嚴重損害。但嚴重病例會遺留角膜混濁而影響視力,給予流行性角膜炎上皮下浸潤患者應用1%環孢素A滴眼液以防止或減輕角膜病變的發生,取得較好的效果。很久以來,普遍使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但有糖皮質激素治療無效并出現眼內壓升高的癥狀的患者,然而1%環孢素A治療則顯得更加有效、安全、無副作用[3]。目前,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在升高眼內壓等方面的不良反應已逐漸引起了許多研究學者的注意。也有研究表明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流行性角膜上皮下浸潤對其浸潤吸收無顯著影響。本次研究中,筆者選取20例流行性角膜上皮下浸潤的患者,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對糖皮質激素和1%環孢素A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并對CSIS,BCVA以及IOP等相關因素進行研究,以便為臨床實踐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以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門診診斷為流行性角膜炎伴有上皮下浸潤患者為研究對象,總病例數20例(26眼),男12例(16眼),女8例(10眼)。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體質量等各方面情況無明顯差別。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患者10例(13眼),男6例(8眼),女4例(5眼),實驗組患者10例(13眼),男6例(8眼),女4例(5眼)。對照組應用糖皮質激素類眼藥水進行點眼治療,對照組應用1%環孢素A進行點眼治療。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應用糖皮質激素類眼藥點眼治療,3次/d,用藥時間2周。實驗組應用1%環孢素A治療,治療初期,4次/d,采用點眼局部治療,治療30d后,待患者角膜浸潤吸收好轉,若經臨床評分,其結果為0,則可以改變治療方法,以1次/d為宜,連接治療30d,如角膜浸潤評分結果大于零,改為2次/d,再持續一個月,減量1次/d或隔日一次,直至浸潤完全吸收[4]。
1.3觀察標準:隨診觀察期間,對實驗組和對照組檢查視力,眼內壓和在裂隙燈下進行角膜上皮下浸潤評分。依據角膜上皮下點狀浸潤的數量評為0~4分,0分:無浸潤;1分:1~5個;2分:6~10個;3分:11~15個;4分:16個及以上。完全治愈:患者的癥狀消失,實驗檢查指標都達到正常范圍。復發是指在治療后半年內再次發病的情況。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情況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患者的癥狀都有較明顯的改變,但實驗組的效果明顯比對照組更好,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情況對比
注: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癥狀明顯比治療前要好,而實驗組的效果比對照組更加明顯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實驗組患者用藥后無明顯刺激癥狀完全治愈9例(11眼,84.6%),好轉1例(2眼,15.4%),復發1例(1眼,7.7%),用藥后治愈。治療一個月后眼角上皮下浸潤9例患者完全吸收,評分結果為零。治療9個月后仍有1例點狀浸潤,評分結果為1分,并未完全吸收,患者自覺無不適狀。在上皮下浸潤吸收后一月余,1例患者再次復發,伴有異物感及眼痛,畏光等癥狀,繼續加用藥物后治愈。對照組患者用藥后,完全治愈2例(3眼,23.1%),復發1例(2眼,33.3%),眼內壓升高8例(76.9%)。治療兩周后2例患者眼角上皮下浸潤完全吸收,評分結果為0。治療1月后8例患者仍有點狀浸潤,評分結果為1分,未完全吸收,且患者眼內壓升高。治療上皮下浸潤吸收后一月余1例患者再次復發。并調查兩組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見表2。

表2 患者應用1%CsA和糖皮質激素治療后數據(%)
3討論
腺病毒性角膜結膜炎包括咽-結膜熱和流行性角膜結膜炎,流行性角膜結膜炎屬于眼部傳染病,具有世界性和廣泛性,其臨床特點通常表現為假性結膜炎、急性濾泡性結膜炎,并且伴有角膜上皮下浸潤等,潛伏期為5~12d,平均8d。臨床上患者通常表現為雙眼發病,起初為單眼發病,經過2~7d的時間,就會發展為雙眼病,同時,臨床研究還發現,患者一周后還表現為怕光、燒灼感和異物感、輕度視力障礙、流淚等癥狀,表現為嚴重的結膜充血、明顯水腫,上瞼結膜會有出血癥狀,下瞼結膜有水樣分泌物以及假膜的形成,另外,患者瞼結膜有時還會出現扁平瘢痕或者是瞼球粘連。部分患者在結膜炎發病后1d角膜緣出現局限性充血,散在表層點狀角膜炎出現于角膜周邊部。
角膜知覺減退發生于發病一周左右,角膜的中央位置會出現表層點狀角膜炎,裂隙燈下利用熒光素染色檢查,經檢查會現,患者角膜的表面出現了數量不等的病變,微隆起,有的呈簇狀排列、有的呈散在分布。結膜炎及表層點狀角膜炎的體征逐漸消失的時間為發病2~3周后,患者還會出現角膜病變,病灶直徑在0.2~0.5mm(極少超過1mm以上),其位于基質淺層與前彈力層之間,其形狀多為圓形以及灰白色半圓形;另一種病灶為角膜病變上皮下浸潤,形狀為灰白色半圓形或圓形,其直徑為0.2~0.5mm(很少超過1mm以上)。可數個至百余個,數目不確定,無新生血管生長,熒光素染色呈陰性。通常需要歷時一定時間才會吸收,長達數月、甚至數年,潰瘍不會形成,若是患者的病變發生于瞳孔區,必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對患者視力造成嚴重損害。減輕癥狀,防止角膜并發病的發生是臨床治療的重點。早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能夠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當患者病情嚴重時,其治療效果不佳,為此,需要及時進行早期治療,以最大限度保證角膜損傷減輕,若是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可換用1%環孢素A進行治療,臨床觀察發現,使用1%環孢素A點眼治療,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好轉,且治療效果明顯,且復發率極低,達7.6%,同時,還可以減少臨床用藥。
對于患者而言,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角膜上皮下浸潤是具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從整體來講,用藥量過大,加上治療時間較長,一方面,既增加了患者眼部感染和白內障等并發生危險,另一方面,還使得患者眼內壓出現升高現象,不利于患者后期的康復,并且糖皮質激素的治療效果對部分患者不顯著。另外,在患者治療,1%環孢素A能夠有效地抑制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對患者病情控制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大量研究也表明,在各類眼部疾病中,1%環孢素A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比如葡萄膜炎、春季卡他性結膜炎、角膜移植排斥反應等。此外,在治療干眼病、瞼板腺功能障礙等方面1%環孢素A也發揮著極為關鍵性的作用,這也與顧愛華在糖皮質激素聯合貝復舒滴眼液治療流行性角結膜炎療效觀察的研究結果相似,并且與眾多臨床觀察結果保持一致。應用1%環孢素A局部點眼治療患者CSIS明顯降低,用藥后評價達到零分的患者9例,角膜浸潤吸收完全,臨床效果明顯。1%環孢素A局部點眼對改善患者狀態,抑制角膜上皮下浸潤有明顯療效,還可避免糖皮質激素治療產生的眼內壓升高等藥物副作用,預防臨床效果的降低,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復發率極低,僅為7.7%,臨床用藥有效安全無毒。
參考文獻:
[1]魏秀華,蘇金良,李蕾,等.高壓氧聯合低濃度氟米龍治療流行性角結膜炎遺留角膜上皮下浸潤[J].中國傷殘醫學,2013,2:27~29.
[2]段虎成,章娟,陳瑞.應用1%環孢素A治療流行性角結膜炎上皮下浸潤的臨床研究[J].廣州醫藥,2013,2:33~34.
[3]賀二女.糖皮質激素應用在流行性角結膜炎治療中的臨床分析[J].北方藥學,2013,4:20.
[4]尹利國.環孢素A治療特發性膜性腎病的系統評價[D].山東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