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U啤5號特征特性和高產栽培技術
陳健,陳和,沈會權,陶紅,喬海龍,臧慧,欒海業,張英虎
(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224002)
摘要:蘇U啤5號是以鹽98-3179為母本,蘇啤3號為父本進行人工雜交配組,經多年連續選擇,于2014年3月1日獲植物新品種權證書。采用以選單株為主的系圃選育,籽粒性狀應從早代到高代針對籽粒大小、色澤、飽滿度和品質進行定向選育。該品種試驗示范平均產量達517.2kg/667m2;籽粒外觀品質較佳,釀造品質佳,麥芽品質優于國家優級麥芽品質標準;綜合農藝性狀較好,株高較矮,抗大麥黃花葉病。
關鍵詞:大麥品種;蘇U啤5號;栽培技術
收稿日期:2015-03-18
基金項目:江蘇農業自主創新項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CARS-05)。
作者簡介:陳健(1962-),男,研究員,主要從事大麥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E-mail:ycchenjian@163.com。
蘇U啤5號大麥是江蘇沿海地區農科所和江蘇東亞富友種業有限公司共同選育出的啤酒大麥新品種,2014年3月1日獲植物新品種權證書,品種權號:CNA20080424.3。
1特征特性
蘇U啤5號春性,幼苗半直立,最低位葉葉鞘無茸毛,葉色濃綠,葉片長,分蘗性強,旗葉葉耳無顏色,旗葉不下披,抽穗期中等,莖稈粗壯,穗下節長,根系發達,旗葉葉片的曲度很小,芒較長且有刺,芒尖的顏色很淺,穗上臘質中等,閉穎開花,穗的姿勢直立,旗葉長度中等,旗葉寬度中等,旗葉葉片的角度為披垂,穗二棱、塔形、較長,著粒密度中等,麥粒有穎殼,顏色淺黃,麥粒腹溝無茸毛,粒型橢圓,落芒性中等,千粒重較高,達42~45g。

1.1產量高
2008年在本單位新品種比較試驗中,蘇U啤5號平均產量453.6kg/667m2,比對照單二大麥增產9.34%,列12個參試品系第1位。2011年射陽縣棉花原種場23345m2試驗示范,平均產量517.2kg/667m2。
籽粒外觀品質較佳,釀造品質佳,籽粒飽滿度好,細皺紋多而密,腹溝淺,麥芽品質優。經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分析,麥芽細粉浸出物79.7%,α-氨基氮168mg/100g,糖化力296 WK,均高于國家優級麥芽品質標準。
綜合農藝性狀較好,株高85~90cm,抗大麥黃花葉病。
2選育過程和方法
蘇U啤5號是2001年用中間材料鹽98-3179為母本(主要特點是粒型短圓、抗白粉病和大麥黃花葉病),用蘇啤3號作父本(主要特點是矮稈、千粒重高和高抗大麥黃花葉病)進行人工雜交配組,其后代采用系譜法選育,2006年選出編
10改人工運秧為機械運秧
響水縣多個育秧合作社把普通手扶拖拉機改進成履帶式的拖拉機,可以不受水田和小溝渠影響,加快了運輸速度,折算大田機插可節省5元/667m2左右。
響水縣定制了塑料集裝箱用于運輸秧苗,不僅減少了30%運輸成本,折算大田3~4元/667m2,而且還減少了秧苗壞板率7%~8%,按大田正常壞板率10%計,折算減損12~15元/667m2,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另外,插秧機逐步推廣由6行機改為7行機,即將機插行距由原來的30cm改為25cm。此項技術目前正處于試驗示范階段,鹽城市示范大田面積0.7hm2左右,改用25cm行距,可以明顯改善當前機插秧密度不足的問題。生產上可以根據茬口需要搭配使用6行機和7行機。播種較遲的可以使用7行機,增加栽插密度。
號為2006鑒3,即蘇U啤5號。選育過程見圖1:

圖1蘇U啤5號系譜選育
2001年4月配置鹽98-3179/單95168(蘇啤3號)雜交組合。
2001年秋播:F1種植在試驗田中。
2002年秋播:F2種植在試驗田中,在4 000多株的群體中選拔優良單株65株。后經室內考種和籽粒外觀觀察,淘汰15株,保留50株。
2003年秋播:50株種植成株行,組成該組合的F3群體,用單二大麥作對照,進行觀察鑒定比較工作,當選株行22個,從每株行中選擇8~12株單株。經室內考種保留該組合165個單株。
2004年秋播:165個單株繼續種植成株行,形成F4群體,繼續進行觀察鑒定工作,當選株行40個,從每株行中選擇10~12株單株。經室內考種保留該組合105個單株。
2005年秋播:105個單株繼續種植成株行,形成F5群體,繼續進行觀察鑒定工作,其中有10個株行表現整齊一致,選擇其中9個株行進行升級。其它株行繼續上年度工作。
2006年秋播:9個升級株行進入大麥新品系鑒定比較試驗,小區面積10m2,不設重復,用間比法進行產量比較,其中2006鑒3表現突出,平均產量472.2kg/667m2,比對照單二大麥增產12.31%。
2007年秋播:2006鑒3進入本單位大麥新品系比較試驗。平均產量443.9kg/667m2,比對照單二大麥增產8.43%。比蘇啤3號增產1.71%,但其粒重高,籽粒外觀好,皮殼薄,腹溝淺。同時進行稀播繁殖667m2,表現為早熟,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株高中等,為85~90cm,粒重高,粒型卵圓,細皺紋多而密,商品性較好。
3適于種植的區域和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江蘇省及黃淮地區冬大麥產區種植。
3.2.1適期播種。在江蘇省鹽城棉麥套作區,以10月25日到11月5日播種為宜;在江蘇省淮南和蘇南地區以11月上旬播種為宜。
3.2.2合理密植。在適期播種的條件下,純作麥田基本苗225萬/667m2左右為宜,棉套麥以195萬/667m2左右為宜。適期早播或者肥力水平較高的田塊,播種量可降低10%~20%,播種偏遲或者肥力較差的田塊可適當增加基本苗,最終成穗達750萬~825萬/667m2,可獲得較高的產量。
3.2.3優化施肥。施肥原則上應采用“前促、中控、后補”。在江蘇省沿海地區中等肥力土地上,一般籽粒產量400kg/667m2左右應施氮肥折純N為12.5~15 kg/667m2,其中,基肥占70%,追肥占30%左右。施磷肥折P2O5為5kg/667m2左右,施用方法為基施。依據土壤的含鉀量,注意配合施用鉀肥。
3.2.4注意種子處理,抓好田間管理。播種時用“大麥清”或者三唑醇等種子處理劑拌種,預防大麥條紋病、網斑病與黑穗病等。返青后要及時中耕除草。注意挖好田間水系,排水降漬。
3.2.5適時收獲。當蘇U啤5號有30%的麥穗彎曲時,即可收獲。過早收獲將降低發芽率。及時脫粒曬干,切不可堆捂,以保證籽粒有較高的發芽率,提高其商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