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燕華
〔摘要〕文章分析了桃江縣文化發展的現狀,提出了打造文化品牌,實現文化興縣的目標。
〔關鍵詞〕桃江文化發展產業項目品牌建設現狀思考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文化產業作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被稱為21世紀的“黃金產業”、“朝陽產業”,它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消費結構新變化和審美新需求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桃江縣以增強文化公共服務能力和發展文化產業為目標,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弘揚和發展竹文化、屈原文化、美人文化、民俗文化,不斷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打造獨具桃江特色的文化高地,全縣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一、桃江縣文化發展的現狀
領導重視文化發展。近年來,桃江縣委、縣政府制定了系列政策支持文化發展,堅持推進文化事業繁榮。2012年,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建設文化強縣的決定》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近年來,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每年專題研究文化工作,定期召開全縣宣傳文化工作會議,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落實”的文化工作領導機制。文化工作納入了各部門單位年度績效管理考核范圍。2015年,桃江縣委、縣政府出臺了《加快三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包裝了10大三產業項目,其中文化產業類項目就占了4個。
文化陣地建設較全。隨著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得到夯實。近3年桃江縣對農村廣播網、縣圖書館、鄉鎮文化站、文化館進行新建擴點,累計投入近千萬元,建成了1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86家“農家書屋”、269個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初步形成了“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的文化陣地建設格局。完善縣體育館、休閑廣場、沿江風光帶等公共場所的娛樂、休閑、健身設施。投入1100萬元,全面建成全縣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惠民工程。2014年縣財政調撥300萬元對縣影劇院進行維修改造,投入20萬元完成縣圖書館大門改造。
文化市場初步形成。截止2015年10月,桃江縣共有文化經營單位1000余家,已辦理行政許可的經營單位400余家,其中網吧125家,歌舞娛樂場所34家,電游、電玩室45家,打字復印社53家,音像店21家,書報刊店56家,印刷廠42家,演出團體35家。全縣文化產業銷售額已超過3.5億元,文化市場呈現繁榮、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
文化隊伍不斷壯大。桃江縣利用圖書館、文化館免費開放工作,建立全縣文化骨干培訓網絡,每年開展不少于4次的文藝骨干輔導和培訓,不斷提高文化干部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建立了民間藝術人才庫和“文化志愿者”隊伍,將全縣618名民間藝人納入桃江縣民間藝術人才庫,將各鄉鎮、村的文藝骨干納入文化志愿者服務活動。注重花鼓戲人才的培養,通過設立花鼓戲培訓基地、舉辦花鼓戲青年演員培訓班、選拔優秀演員、開展演藝團體大賽、推動民間花鼓戲劇團逐步轉型為專業劇團,使全縣花鼓戲演藝事業健康蓬勃發展。
文化產業項目前景看好。桃江縣文化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但社會投資文化產業的熱情越來越高。目前,桃江縣文化體育中心項目已與中廣國際傳媒(北京)有限公司正式簽約。桃花江美人窩文化主題公園已簽定意向書、桃花江文化旅游廣場已簽約、桃花江竹海竹文化景區和鳳凰山屈原文化公園等重點文化項目正在積極招商中,桃江竹文化博物館已完成前期工作,明年將建成投入使用。縣花鼓戲劇團、縣美人窩文化傳媒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華耀3D數字影院等規模較大演藝產業發展較快。
二、桃江縣文化發展的問題
首先是基礎設施薄弱。全縣1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雖都已建成并對外開放,但由于國撥資金不夠,當地財力有限,文化基礎設施功能不全,作用難以發揮。第二是專業人才缺乏。受編制和經費的制約,專業人才得不到有效補充,高素質、高水平的文化經營人才和文化專業人才匱乏。馬跡塘故事和胡吶喊的傳承急需挖掘和培養,尤其是胡吶喊,具有極高的傳承挖掘價值,但由于經費有限,傳承人難以選培。第三是文化產業規劃落后。針對縣域文化資源優勢,文化產業的定位、發展規劃尚未形成,對全縣文化產業的優勢和劣勢分析不透徹,與旅游產業發展的結合不緊密。第四是文化資金投入不足。文化發展資金主要依靠縣財政解決,整個文化市場發展處于粗放的狀態,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購書、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藝術創作等方面經費缺少保障,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不足,導致文化資源保護和發展困難重重。
三、桃江文化發展的思考
桃江縣要全面推進文化發展,文化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群眾精神需求的能力明顯增強,形成一批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景點、品牌活動、品牌賽事、品牌產品,文化產業為縣域經濟作出較大貢獻,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8%以上,文化的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社會思想輿論積極向上,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主要從以下方面著力:
加強文化項目建設。實現文化娛樂業的品牌經營,規模經營,大力倡導特色經營,建設以馬跡塘故事為中心的民俗文化基地,以桃花江女子旅游學校為載體的美人文化基地,以桃花江竹海風景區為依托的集旅游、休閑、居住、度假、養生、養老、健身為一體的湘中北地區最大的生態文化旅游城。完成桃花江濕地公園、桃花江文化藝術園、“江南第四大名樓”天問閣及鳳凰山公園等重大公共文化旅游項目建設。重點扶持和引導好桃江縣演藝集團公司、桃江家威竹藝文化有限公司、鳳山石硯文化有限公司、馬跡塘故事演出公司、華耀國際影城。
繁榮文藝精品創作。引導文化工作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精品創作為龍頭,帶動文藝創作的全面發展。著重抓好小說、美術、音樂、舞蹈、書法、攝影、戲劇、影視劇等文藝作品的創作,形成特色和優勢,全力沖刺國家、省、市“五個一工程獎”、省“文學藝術獎”、市“三周文藝獎”。全力打造一個融竹文化、屈原文化、美人文化、民俗文化于一體的大型文藝作品《桃花江是美人窩》。積極舉辦桃花江竹文化節,在全國形成較大的影響,促進桃江竹產業和竹文化的發展。
制訂文化發展規劃。桃江縣有人口90萬人,總面積2068平方公里,擁有豐富的本土文化底蘊。在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著力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之時,重點發展什么文化產業,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桃江經濟發展,是應該思考的首要問題。應盡快制訂出臺全縣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布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制定科學計劃,充分利用富集的文化資源優勢,注重發揮地方特色,明確產業格局,合理選點定位、精心選擇主導產業、明確發展方向以及發展重點,快速發展文化產業。
培育文化專業人才。建立健全文化產業領導機構,深入研究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認真分析全縣文化資源現狀,為桃江縣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完善文化人才儲備庫,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確保文化人才隊伍良性可持續發展。
保障文化基礎投入。加大投入,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財政部門要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引導資金、文化志愿服務基金,用于文化藝術創作表演的獎勵、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扶持、城鄉公共文化事業建設。建立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收入同步增長機制。積極拓寬文化發展投資融資渠道,支持、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參與文化建設。
營造文化發展環境。文化產業同其他產業的發展一樣,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尤其是對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和新辦的文化企業,要給予一定的免稅優惠,以加大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的資本積累,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加強群眾文化活動。大力發展社區文化、廣場文化、家庭文化,舉辦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組建、培養一支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加大對群眾文藝團體的支持力度,培育壯大群眾文化社團,鼓勵群眾開展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調動群眾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打造文化產業品牌。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服務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驅動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推介活動,打造桃江傳統優秀文化品牌。打造竹文化品牌,不斷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和產品檔次,引導支持開發文化含量高的高新竹制產品和竹食品加工企業,逐步形成高附加值、多功能、多業態、文化內涵豐富的竹文化產業群。打造休閑娛樂品牌,引導“農家樂”、“林家樂”、“漁家樂”、“KTV歌廳”、“茶室”等休閑娛樂企業規模化、品牌化、連鎖化發展,提高休閑娛樂企業的原創自主開發能力,大力豐富休閑娛樂服務內容,提升文化品位,促進飲食文化、茶文化、娛樂業的發展。打造演藝品牌,推動縣影劇院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的市場化運作,逐步形成統一開放、立足市場、積極競爭、創造品牌的現代影劇市場。適當獎補、大力扶持民間花鼓劇團的發展壯大。文化旅游品牌依托桃花江竹海、鳳凰山、桃花湖、浮邱山、羅溪瀑布等優勢資源,整合文化遺產,弘揚地方文化,加大包裝力度,大力開發文化旅游景區、景點,建好中國學生定向越野運動訓練基地,著力打造桃江文化旅游新名片。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