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蓉
〔摘要〕益陽市桃江縣是“花鼓戲戲窩子”,花鼓戲在桃江縣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清代初期,由地花鼓的歌舞說唱形式逐漸演變到小型戲曲形式,清代末期,已經發展成為地方大戲。然而進入90年代中期后,和中國各地地方戲一樣,從繁榮走向了衰落。本文簡要介紹花鼓戲在桃江的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危機,淺談如何從人才培養、整理與創新劇目、建立公共戲臺、培養觀眾等方面著手保護和傳承花鼓戲,讓花鼓戲重新綻放在美麗的桃江。
〔關鍵詞〕花鼓戲桃江危機人才傳承
隨著時代發展,文化多元化現象也應運而生,在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通俗流行時尚的文化舶來品極強極大地沖擊著傳統戲曲文化,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傳統藝術與現實生活漸行漸遠的尷尬。如今的城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把當年的戲窩子都遮掩了,霓虹閃爍的酒吧、嘈雜的網站侵占了昔日繁盛的舞臺,當下市場更是對流行音樂和網絡游戲趨之若鶩,傳統花鼓戲技藝相繼失傳,眾多傳統優秀劇目因為人才缺乏無法傳承而逐漸淡出廣大群眾的視野,有著深厚湖湘文化底蘊的花鼓戲,其魅力也因缺乏包裝宣傳而人氣低落。如何讓傳統戲劇得以有效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
益陽市桃江縣是“花鼓戲戲窩子”,花鼓戲在桃江縣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清代初期,由地花鼓的歌舞說唱形式逐漸演變到小型戲曲形式,清代末期,已經發展成為地方大戲。然而,花鼓戲盡管貼近生活、傳播面廣,但是進入90年代中期后,和中國各地地方戲一樣,從繁榮走向了衰落。可以說,此時正是中國戲劇最艱難的時刻,如何崛起,已成為文藝工作者共同的重擔。
一、花鼓戲在桃江縣的形成與發展
花鼓戲在桃江縣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清同治年間(1860年以后)。修山鎮三官橋地區興起的“大興班”,發展為后來的益陽市花鼓劇團。二是新中國建立之初。桃江解放后,花鼓戲演員獲得了新生,民間藝人們開始大膽組織專業花鼓劇團。影響最大的有勞動劇團、資江花鼓劇團、桃花江花鼓劇團。張家碼頭、戲臺坪無論白天晚上都有戲看,“戲臺坪”地名也由此得來。三是改革開放后。國營劇團解散,民間劇團異軍突起,影響最大的是1979年由老藝人顏俊卿夫婦組建的黃泥田花鼓劇團,9年共演出4694場。其子顏三毛在1989年湖南首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演出中獲映山紅優秀演員獎,同年湖南省文化廳行文表彰了黃泥田花鼓劇團,1991年被評為全省優秀農村民間劇團。
近年來,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特別是近四年來,隨著“歡樂瀟湘”活動的開展,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扶持花鼓戲的發展,使桃江縣花鼓戲事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目前,已登記注冊的花鼓戲專業劇團有三家:桃江縣花鼓戲劇團、湖湘花鼓戲劇團、天問演藝傳媒有限公司,共有專業演員100余人,除了在本縣演出外,還承接了安化、寧鄉、邵陽、婁底、瀏陽的部分演出,每個劇團平均每年演出300場以上;其中桃江縣花鼓劇團表演的《血淚涓》在2014年益陽市第三屆花鼓戲文藝匯演中獲得金獎,湖湘花鼓劇團在益陽市第二、三、四屆花鼓戲文藝匯演中均獲得銀獎,且累計有11名演員獲優秀演員獎。目前已登記注冊的民間業余劇團有16家。
二、花鼓戲發展目前面臨的困難
(一)花鼓戲專業人才的流失和斷層。桃江花鼓戲市場近年逐漸回暖,市場和觀眾對花鼓戲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桃江縣花鼓戲自1986年縣劇團解散以來,老一輩花鼓戲藝人相繼過世,一方面花鼓戲演藝人才青黃不接,另一方面觀眾以中老年觀眾為主,年輕一代對花鼓戲興趣不濃。花鼓戲的傳承發展面臨嚴峻的現實:演藝人員和觀眾都出現斷層。文化革命十年浩劫,許多年歲高造詣深的花鼓戲藝人或因體衰不能登臺或病魔纏身不幸去世,花鼓戲藝術隊伍損失慘重。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觀眾危機的出現,藝術人員很自然又出現了困惑與憂慮。加上戲劇消亡論的理論誤導和文化經費的不足、人員待遇低,演出活動受限。許多藝術表演院團人心動蕩,紛紛思謀個人未來的前途。恰在此時,歌廳舞廳夜總會出現畸形繁榮,演員跑場收入頗豐。誘惑吸引人的趨利欲望,專業表演團體的藝術骨干紛紛“下海”,一夜數場,精疲力竭,哪里談得上專業方面的進修深造。另外一些造詣深,聲望高而又年富力強的藝術骨干,因人脈廣、門路多、改行專業,另擇高枝、樂不思歸。如此一來,一部分有條件的好演員離開劇團,人才流失,那些尚留在劇團的好演員,也因缺少登臺機會業務荒疏,技能退化。近年雖不斷引進了一些新秀,可又因編制原因只能作臨時聘用,致使人心浮動。諸般原因,亦造成了花鼓戲劇中的人才危機。
(二)傳統劇目內容陳舊,難以適應新時期的需求。時代不同,對戲曲內容的要求也不同。桃江縣民間劇團以抓經濟收入為根本,演出劇目均為傳統花鼓戲,因專業人才和經費的制約,在創新和原創劇目排練方面困難重重。老一輩藝人雖對傳統劇目進行了修改,但還是難適應現代人的“口味”,而現代花鼓戲的原創人才鳳毛麟角。
(三)傳承方式落后,不適應形勢發展要求。桃江縣花鼓戲劇團都為民間自發組織的團體,大部分以家庭為單位,主要是靠口傳心授的模式即家族式、師徒式。很顯然,這種方式在老一輩藝術家無法登臺而新生代藝術人才難以培養的情況下造成了花鼓人才的流失和斷層面的繼續擴大。
(四)觀眾危機。我國經濟建設自從步入快車道以來,農村大量精壯勞力成為打工一族,涌入城市。農村空巢現象十分嚴重,多是隔代老人照看著留守兒童。過去花鼓戲下鄉演出,農村勞動力愿攜幼扶老,走十幾里路來看戲,而興致盎然。如今農村勞動力進城,要讓老人帶著幼少,走十幾里路去中心村鎮看戲簡直是奢談,很自然地農村也出現了觀眾危機。值得稱贊的是如今政府配給演出團體以演出車,可以將花鼓戲盡可能地送到村組場墟,方便農村老人小孩,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避免了花鼓戲觀眾的未來斷代。
三、建立傳承激勵機制,促進花鼓戲演藝事業健康蓬勃發展
(一)注重人才培養
1.設立花鼓戲培訓基地,舉辦花鼓戲青年演員培訓班,從各民間劇團中選拔年齡較輕、有潛質的學員,邀請縣劇團老前輩當講師,定期開展培訓,指導學員練習戲曲基本功、唱腔,接觸花鼓戲傳統劇目,熟悉花鼓戲傳統唱腔,提高表演技藝。
2.選拔優秀演員,送往省花鼓戲劇院及其他高等學府深造,培養一批優秀名角。
3.指導花鼓戲從業人員(包括演員、器樂、編劇)參加職稱等級評定,推動民間花鼓戲劇團逐步轉型為專業劇團。
4.開展演藝團體大賽,促進演藝提高,知名度提高,影響力擴大。
(二)做好桃江花鼓戲傳統劇目的整理與創新并籌建公眾大戲臺
1.加強傳統劇目的整理。對桃江縣原花鼓劇團創作和演出的經典名劇,如《討學錢》、《五更勸夫》、《蘆林會》等,要在原劇團前輩的指導下重新排練,搬到舞臺上來,并錄制音像資料。
2.要重視花鼓戲的群眾基礎性作用。振興桃江花鼓戲,要培養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熱情,以周末大舞臺、花鼓戲票友會、戲迷協會為平臺,把地方戲曲的普及提高融入群眾文化創建活動中去,在全縣范圍內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輕松活潑的傳唱桃江花鼓戲的大氛圍。
3.籌建公眾大戲臺。縣城居民花鼓戲迷多,近年來桃江縣花鼓戲戲迷協會每周二、六在桃花江觀光帶表演花鼓戲,每次吸引觀眾幾百人。因場地狹窄舞臺不規范,很難滿足觀眾的胃口,且存在安全隱患。為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需求,政府可選擇一個適當的地方建造公眾大戲臺。
(三)建立激勵機制
1.鼓勵演藝人員參加職稱評級,按照評定的職稱等級分別給予一定的獎勵。
2.每年在全縣范圍內組織舉辦一次花鼓戲匯演和名角大賽,對評選出的優秀劇目、優秀劇團和優秀演職人員頒發獲獎證書,并給予獎勵。
3.對匯演中評選出的優秀演員,送到專業學院進行培訓。
4.鼓勵原劇創作,對原創作品予以獎勵。
(四)靜態的資料性保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部門曾對花鼓戲的演出作過大量的錄音拍照工作。這些錄音和照片曾在省、市電臺進行過熱播和在紙媒上刊發。隨著電視事業的發展,后來又留下了許多錄像資料。但是這些音像資料,缺少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整理、保護。它散存流佚于社會各處,這就要求文化部門和傳承單位,做有心人,盡快全面地加以收集、整理,使這些散佚各處的資料能成為文化傳統遺產的標本,供人研究探討,在傳承教學中發揮參照、對比、揣摩感悟的作用,成為瀕臨失傳劇目的教學依據。
(五)培養觀眾
加強與花鼓戲迷和票友們的聯系也不可少。院團可通過各種渠道密切與觀眾聯系,舉辦各種聯誼活動,聯系各種社會團體,走出去,請進來,形式多樣地建立觀眾骨干隊伍,以骨干作橋梁,聯系更多群眾,了解群眾需求,掌握他們的愛好,排群眾喜愛的劇目。只有不斷贏得群眾,贏得市場,桃江花鼓戲才會欣欣向榮。
再者需要社會共同關注的是,戲劇要走入教育,無論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均可作為選修課,讓孩子從小認識和了解戲劇,這才是戲劇人才與觀眾不斷層的關鍵。
(責任編輯楊建)
參考文獻:
[1]葉長海《當代戲劇啟示錄》,駱駝出版社(臺北),1991年,第3頁;
[2]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5-24/4854161.shtml《梅花獎得主姚百青:戲劇決不會隨時代發展而消亡》;
[3]季國平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guoping#《中國人永遠的審美家園》。
[4]蔣昌忠.深化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的基本思路與評價標準[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1).
[5]楊紹林.表演藝術院團改革何從何去[J].戲劇論壇.2009(3).
[6]王國賓.建設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管理教育體系[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