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山 朱婷婷
摘 要:學生裁判的選擇不局限于體質較差、遠離運動的學生,應擴大學生裁判的選取范圍;在學生裁判的選擇方面:“遠”“近”結合、強弱互補、高低適度;在學生裁判的培訓方面:要講明裁判的任務與職責、突發情況的處理方法等。筆者結合多年實踐經驗和本校實際情況,對學生裁判的選取、培訓、分配等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運動會;學生裁判;培訓;功效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11-0047-02
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大中小學校都會舉行大型學校體育運動會,檢查體育課教學(運動訓練)質量、學生體質狀況、學生的團隊精神、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等現狀,以此來推動學校體育全面健康的發展,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生活。而在全校范圍內選派學生擔任運動會裁判工作,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團隊精神,而且有利于學生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提高、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學校校園精神文化的構建。
一、科學合理分配學生裁判高效運轉
1.“遠”“近”結合,兼顧效益
在學生裁判分配的過程中既要注重眼前任務,也要考慮長遠利益。比如,對體育裁判知識掌握扎實(如高二年級曾擔任過裁判且表現優異或具有運動特長的學生)或具有較強組織領導能力的學生,盡可能少的安排簡單、重復的工作,應將其安排在重要環節,同時應盡可能擴大該部分學生工作崗位的范圍,不斷提高學生裁判技能的同時,減少體育教師的工作量,從而更加保證運動會的順利進行;而對于能力較差的學生,要注意教給他們裁判判罰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使其在完成裁判任務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水平,也就是要兼顧長遠利益與眼前效果。
2.“高低”適度,因人而異
在同等條件下,體育教師分配工作的標準要公平合理,但因為每個學生的體育能力各有千秋,因此在追求公平的前提下,又要因人而異,有所區別。比如:對體育裁判工作熟識、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可適當分配高標準、高難度的裁判工作;對新鮮“血液”應適當增加裁判工作量,按照“跳一跳能夠著”的原則合理安排學生裁判的工作崗位,也就是工作量有高有低,合理安排。
3.“強弱”互補,取長補短
運動會的順利進行需要裁判與運動員、班主任等多方人員的密切配合,在裁判的選擇與具體分工方面,考慮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要注意發揮他們之間的合力與互補作用,以期達到1+1>2的效果。比如派粗心者時,伴一個細心的人;性格急躁的,配個穩健的,使之互相提醒,互相開導,取長補短。
4.班級權衡,性別兼顧
同一班級的學生不宜集中安排在一起。在比賽過程中,每一個項目基本上都有可能出現本班級的學生,如果在一個項目安排一個班級的學生做裁判,勢必失去公正公平的可能,必須要有其他班級的學生參與裁判工作,以起到加強監督的作用;每一個項目需要記錄成績、丈量高度和遠度、需要搬運器械等等,這就需要合理安排好每一個裁判組的人員配置。而男女生的搭配安排正好解決了這樣的狀況,又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做好裁判的積極性。
5.年級傳承,有效組合
每年度或每學期都會有校運會或小型比賽,有經驗的學生裁判能使得活動順利開展,這些有經驗的學生往往是教師的得力助手。從長久的角度來思考,須遵循傳幫帶的原則,即高年級的裁判員帶低年級的裁判員,使得低年級的學生能更快地從學兄學姐那邊學到裁判過程中處理問題的方法,提升他對這個項目的裁判能力。
6.長短兼用,揚長避短
體育教師在學生裁判的具體任務分派方面,力求揚長避短,盡量照顧每個裁判的特長,使其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潛能。而在田賽和徑賽學生裁判要求方面各有所長,如在跳遠裁判方面需要體能比較好的、及時將沙坑推平的學生;實心球裁判方面需要視力比較好的、及時判定實心球落點的學生;而競賽的計時裁判,需要的是有耐心細心的學生;總記錄最好是女生等等。
二、精心組織培訓學生裁判心知肚明
1.裁判任務和職責
校運會裁判是體育教學的延續,也是實踐教學的鍛煉。要求各位學生裁判員高度重視校運會工作,努力學習,精通競賽規則和裁判法,提高裁判水平,做到嚴肅、認真、公正、準確,要求各位學生裁判員注意安全、公平、細心、認真。
2.各小組裁判長的安排
在每一個學生裁判組里,盡量安排責任心強、吃苦耐勞的學生擔任裁判小組長,負責召集,借還器械,分配小組成員,處理在裁判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學生裁判在賽前30分鐘準時到器械室,清理檢查本項目所需要的器械及記錄所需要用的物品,并從器材室搬至比賽場地,檢查安全隱患,等待學生運動員前來比賽。
3.裁判問題的解決
在比賽過程中,如遇到學生的動作出現錯誤或不按照規定的動作去比賽時,可以一起集中起來進行商討,告知并制止學生運動員做此類動作。
4.賽后的集中研討
每一輪次比賽結束后,可以聚集一起總結一下在裁判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好的做法,以便于下一輪次科學解決;在每一次校運動會結束后,凡是擔任校運動會學生裁判的,都必須交一份在這次裁判實踐后的工作感想,以便下一屆擔任學生裁判時有更高層次的理解。
三、組織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功在未來
1.組織管理能力得以加強
學校里每年一至二次的田徑運動會,教師有目的地讓學生參與組織和裁判工作,給學生創造一個邊實踐邊學習的機會,能夠針對現場出現的問題進行解答和指導,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得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得以加強。
2.觀察判斷能力得以提升
田徑比賽的項目多,每一個項目都有其相對獨立的特點,這就要求學生裁判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果斷的判斷力,特別是在比賽過程中瞬間發生事情的判斷力。例如運動員在徑賽中最后沖刺的身體位置的判斷,觀察接力棒是否在接力區完成交接的情況,觀察運動員在實心球比賽時,有沒有碰到抵趾板等,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
3.團結協作能力得以提高
裁判工作是一項為運動員服務的社會工作,學生裁判來自于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相互之間可以進行交流和溝通,同時學生裁判可以接觸到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可以通過裁判工作推銷自己,展現自己。人與人之間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對學生的培養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加強團隊之間的合作,各個崗位之間的協調配合,以此共同完成裁判工作。
4.教學實踐環節得以延續
在校運會上,針對每一個項目的組織和動作規范與否的判決,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堂活生生的體育教學實踐課,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得以學習,全面掌握田徑比賽的知識和工作方法,以此引申到其他運動項目的裁判知識的學習,為學生以后走向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
圖1 師生能力分析圖
在裁判實踐的過程當中,教師和學生的能力得到各方面的提升。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裁判知識等專業技能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而教師的專業技能特別是對裁判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得到提高,因為教師在教授裁判知識的過程中,要及時了解裁判知識的“動向”,以免傳授學生太老化的知識,誤教學生,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
總之,選派學生在運動會中擔任裁判,可以有效提高學生運動知識與技能,有效促進學生探究更深層次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同時帶動周圍同學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提高學生體育知識的認識程度,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英波.動作學習與控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9-21.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T-c/2013/008)《校本化開發體育課程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思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