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 馬志斌
摘 要:羽毛球運動屬于小球類的比賽項目,動作技術含量高,而功能性訓練在提高羽毛球技術上有很大幫助。通過功能性訓練,可以提升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和運動成績。本文結合羽毛球技術的特點,提出了網前擊球的功能性訓練方法、平擊球正反手功能性訓練方法,指導讀者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從而達到提高動作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功能性訓練;穩定性;核心區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11-0065-02
羽毛球在高中選項教學中,已經成為了學生的熱門選修項目,為了能讓學生在羽毛球比賽中更好地完成技、戰術,同時也為參加更高水平的區市中小學生羽毛球比賽奠定基礎,功能性訓練必不可少,訓練中應該掌握好以下幾種方法。
一、功能性訓練升級羽毛球技能
功能性練習結合了羽毛球運動特征和規律,強化技術動作的同時,讓身體更具適應性,降低運動損傷風險。
所謂功能性訓練,就是運動動作的訓練,提高運動中動作的加速、減速及穩定的能力。目前大家對這種訓練方法有個誤解,認為功能性訓練是以增大肌肉體積和雕塑肌肉線條為目的,其實不然,功能性訓練是注重意識與肌肉的有效控制,強化深層肌肉,用接近比賽的動作訓練,從而更加提升運動表現,提高運動能力。
二、網前擊球的功能性訓練方法(右手握拍為例)
1.彈力帶箭步蹲(如“弓步下蹲”)
目的:提高在擊球過程中右腳跨前成弓箭步時的穩定性。
訓練方法:原地雙腳開立,與肩同寬,雙手交叉于胸前平屈。右腳向正前方跨一大步,成弓箭步,重心在右上,重心下降同時左膝彎曲,并成下蹲姿勢。收回后,右腳分別做向正手擊球的側前方、反手擊球的側前方的跨步練習(圖1)。
注意事項:做跨步成弓箭步時,身體正直,重心穩定,右腳應以腳跟外側先落地,然后過渡到腳掌,膝蓋順著腳尖方向。跨出去的同時,重心下降,重心在右上。
訓練強度:完成15~20次/組,共做3組,換邊重復。
圖1
2.手持彈力帶箭步沖拳(如“弓步沖拳”)
目的:提高在擊球過程中腿部與手臂的一致性及穩定性。
訓練方法:原地雙腳自然開立,右臂手持彈力帶,微屈放于腰際,左手叉腰,右腳作跨步的同時,腳跟外側先落地,膝蓋順著腳尖方向,做正手擊球的側前方向的沖拳練習。收回后,右腳分做別向正手擊球的正前方、反手擊球的側前方的跨步練習(圖2)。
注意事項:做弓箭步沖拳時,重心下降前移,并注意跨步和沖拳應保持一致性。收回后,做正方向、側方向動作練習時,要注意保持動作的連貫性、穩定性。
訓練強度:完成10~15次,共3組,換邊重復。
圖2
三、平擊球正、反手功能性訓練方法(右手握拍為例)
1.手持彈力帶反向轉體(如“體轉運動”)
目的:提高反手擊球時身體的協調性和核心區的穩定性。
訓練方法:原地雙腳前后開立,右腳在前,左腳在后,相距一步遠,成右弓步。
右手胸前平屈,左手叉腰,右手經前擺至成側平舉。完成后,做側身位置同樣練習時,要注意左腳蹬地,髖關節右轉(圖3)。
注意事項:右手對抗阻力運動時,腰腹收緊,肘部稍上抬,手腕外展,同時手臂注意保持側平舉。弓步時要保持好身體的穩定,減少腿部用力,盡量以肘關節為軸,讓右前臂發力。
訓練強度:完成15~20次,共3組,換邊重復。
圖3
2.手持彈力帶正向轉體(如“體側運動”)
目的:提高正手擊球時身體的協調性和核心區的穩定性。
訓練方法:原地雙腳前后開立,右腳在前,左腳在后,相距一步遠,成右弓步。
右手側平舉,左手叉腰。右手由體側運動到體前,成前平舉。完成后,右腳做向正手擊球的側前方跨步練習(圖4)。
注意事項:右手對抗阻力,右手指向腳尖方向時,小臂內旋,手腕伸直。右手發力的時候,以肩關節為軸,注意保持手臂伸直。
訓練強度:完成10~15次,共3組,換邊重復。
圖4
四、練習建議
練習前應通過慢跑、跳繩等進行熱身,克服生理惰性,“喚醒”肌肉,讓肌肉工作更有效率。
在練習過程中,彈力帶不斷被拉長,張力也隨之增加,更需要深層肌肉的穩定控制,對動作過程的穩定性要求更高。初學者根據自身訓練情況,對練習量、練習強度、間歇時間進行自我控制,循序漸進地提高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