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生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鑒于水對生態的基礎和保障作用,生態水利的實踐活動應運而生。
生態水利本質上是指“生態文明”時代科學治水的一種途徑和方式,它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以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把人和水作為整個生態系統的共同要素來考慮,兼顧到人和自然對水的共同需求,通過建立有利于促進水生態改善的建設、管理和保護運作機制,從而達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我們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從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立場深刻認識生態水利的內涵,分析發展規律,思考人水和諧關系,更好地指導生態水利的實踐。
生態水利的唯物論內涵
生態水利的發展充分尊重水的客觀存在以及人對自然的能動性,著眼于人水和諧的復合生態系統的打造,其內涵主要有:
尊重水的客觀存在。水作為自然界中最活躍、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潤澤萬物的同時,又以其自身的豐枯規律、動力特性,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進和變化。水作為自然界的客觀存在,一方面,具有自然屬性。水借助于大氣運動和蒸發、降水、徑流等現象,遵循客觀規律,在地球生態系統中作周而復始的水文循環運動。唯有水造就萬物生長、興衰,被譽為生命之源。另一方面,水具有資源屬性。水是生產之要,水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資源。無論是農耕時代,還是工業化生產,生產過程都離不開水。同時,水具有生態屬性。水是生態之基,水生態的優劣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最為直觀。太湖藍藻危機讓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水遭受污染后對生態造成的危害嚴重性。因此,發展生態水利必須尊重水的客觀存在,充分認識水的自然屬性、資源屬性和生態屬性;治水活動必然要求人們尊重自然規律,順勢而為,才能使水資源持續滿足人類的需求。
發揮人類治水的能動性。人與自然的現實統一,不是像動物那樣存于自然中。人作為有意識的高級生物,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讓自然以適合人的需要的方式提供給人。生態水利要求我們在尊重水的客觀存在的前提下,科學把握自然規律,合理地趨利避害,科學開發利用水資源,更好地為人類造福,為整個自然界造福。在防御洪水中,通過各類水利工程的科學調度,既減輕洪水對人類的危害,也加大對洪水的利用力度,讓洪水成為發電、供水等有效的資源供給;在水資源調度中,通過工程調水,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減少干旱對生態環境的侵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在水生態環境改善中,通過水生態修復技術的采用,打造山清水秀的人居環境,讓百姓看得見清水,憶得起鄉愁。
生態水利的辯證思維
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的,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對象,綜合地探索系統中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統的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把握住對象內外環境的關系,以便有效地認識和改造對象。生態水利要求我們充分運用辯證思維,以系統觀、發展觀、矛盾觀等方法論為指導,合理治水,科學治水,著力打造優美水生態。
生態水利與系統觀。生態水利從系統觀的角度,著眼于人與自然、人與水的有機結合。長期以來,我們許多地方重開發建設、輕生態保護,開山造田,毀林開荒,侵占河道,圍墾湖面,造成生態系統嚴重損害,導致生態鏈條惡性循環。發展生態水利,就是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并舉,努力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效應;就是要尊重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規律,統籌山水林田湖治理,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就是要統籌水土保持、節水灌溉、城市用水、地下水等,調整經濟結構,建立節水型社會,實行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構建更加系統全面的水生態環境。
生態水利與發展觀。從否定之否定規律這一發展觀來看,人類的治水活動正是呈現螺旋上升的進步。人類治水大致經歷三個階段,農業文明時代,人們逐水而居,靠天吃飯,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整體上還是被動地適應水,與水的關系處于一種原始的和諧狀態。工業文明時代,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們開始逐步開發利用水資源,但是由于對大自然過度開發,特別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治水活動,對河流健康帶來嚴重傷害。現代文明社會,人們逐漸認識到,人與水的關系是既要改造利用,更要適應和尊重。生態水利既汲取了農業文明時代人們對自然的尊重,也揚棄了工業文明時代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破壞,追求人與自然的一種新平衡,追求的是一種主動的和諧,而非農業文明下的原始和諧。
生態水利與矛盾觀。矛盾的運動、變化、解決構成了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歷史。發展生態水利,一方面要抓住水資源危機的基本矛盾——治水活動與水資源的矛盾,并以此為基點,全面、客觀地把握與此矛盾密切關聯的水與生態、水與經濟等其他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重點論和兩點論的統一。另一方面,要注意矛盾雙方的轉化及其條件。影響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諸多矛盾之間和矛盾的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注重研究矛盾轉化的條件,促使矛盾向良性方向發展。如在防洪上依靠科學調度進行防汛,把與洪水抗爭變為與洪水和諧相處,實現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
生態水利與人水和諧
水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人類文明的源泉。伴隨著人類進步和發展,人們對水的治理按照側重點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工程水利階段。這一階段水利建設的特點是通過興建防洪、排澇等水利工程,避害趨利,保障人們生產生活安全。第二階段是資源水利階段。這一階段是以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科學管理為標志,依靠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對水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科學管理,優化配置和持續利用水資源,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第三階段是生態水利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建立在人類對水生態環境破壞反思的基礎上,轉變治水觀念,轉變治水思路,尊重河流生命,維持河流健康,促進人的全面進步和社會持續繁榮。從工程水利、資源水利到生態水利,并不是絕對分割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是治水過程的有序提升,是實現人水和諧的不斷進步。
生態水利的構建必須適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防止水對人類侵害的同時,必須約束人的行為;在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更加注重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在以工程措施治理水的同時,必須充分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科技制定相應的管理運行制度,嚴格規范執行處理好人與水的關系,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作者系江蘇省水利工程建設局局長,高級工程師)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