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消費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引領著社會的消費潮流,映射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趨勢。本文在對大學生消費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其消費中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引導大學生科學、合理消費的對策.幫助其走出消費誤區,樹立健康的消費觀。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現狀;成因分析;對策
一、調查概述
1.調查目的:為了解合肥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與消費理念,呈現大學生的消費現狀,特作此項調查,旨在引導大學生樹立適度理性的消費觀念,培養正確合理的消費行為。
2.調查時間:2015年7月30日—2015年8月12日。
3.調查對象:安徽大學,合肥學院在校本科生。
4.調查方式:方法一問卷調查,通過在實地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大學生的消費狀況。
方法二面談交流,對問卷調查中尚未涉及的問題進行補充,通過與部分填寫調查問卷的同學進行溝通交流的方式詳細了解大學生的消費理念與行為。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共收回問卷53份,其中有效問卷50份,面談交流的被調查者共18人。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1.被訪者男女比例
被調查大學生中,男生22人占44%,女生28人占56%,男女比趨于均衡。本次調查樣本選擇較好。
2.年級分布
大一到大四的同學都有接受問卷調查,使本次調查數據更加全面。大一、大二、大三各有15、14、15人,人數較接近。大四同學因忙于找工作考研,很少在學校,故接受調查人數較少為6人。
3.來源地分布
被調查大學生中來自農村的人數最多,共19人占38%;而來自城市的人數最少,共15人占30%;剩余的32%(16人)來自城鎮。
4.生活費來源
經調查,大學生的生活來源主要來自家庭,其中有76%的同學有兩種以上的生活費來源,大部分大學生生活費來源較為廣泛。
5.月消費統計
月生活費在1000元-1500元的同學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44%。5個消費段均有人數分布,可見大學生月生活費分布比較分散,消費水平差距明顯。
6.消費結構統計
統計顯示,飲食費是月消費的主體,約占總體的60%,大部分同學月均飲食費較合理,在500-800元間。娛樂、服裝、戀愛消費呈增長趨勢,存在過度消費的現象。男生在娛樂,人際交往的投入方面普遍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服裝化妝品方面開支較多。另外,大學生的學習消費大大低于高中時期,大部分同學的通訊(手機)支出高于學習花費。綜上,大學生的學習消費比重下降,購物娛樂、戀愛通訊等支出增長,消費結構不夠合理。
7.消費影響因素
調查表明,價格與外觀是影響大學生消費的兩大主要因素,在消費原則的四個選項(質量、品牌、價格、外觀)中選擇“外觀”的人最多,而選擇“質量”的人最少,反映出不少大學生消費觀念存在一定偏差。
8.記賬情況
由統計數據可知,僅14%的同學有經常記賬的好習慣,高達34%的同學從未記過賬。這反映了大學生的理財意識還不夠強,理財能力有待提高。
9.消費狀況
根據以上數據,僅四成的同學月末還有生活費剩余,26%的同學存在生活費不夠花的問題。正因如此,只有2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消費狀況感到滿意,半數人不太滿意,甚至有8%的同學選擇了“非常不滿”。
三、調查結論與存在的問題
1.月消費支出基本合理,但月消費差距較大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月生活費在500元-1000元間的同學占40%,在1000元-1500元間的占44%,低于500元的與高于1500元的分別占2%和14%。可見,大學生的消費層次比較分明,中間層次占較大比重,說明大學生的消費主體是趨于理性的。但是,個體消費水平間存在較大差距。本次調查中生活費最低為450元,最高為2300元,最高水平是最低水平的5倍多。這種懸殊的生活消費,容易對貧困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2.消費結構基本合理,但存在若干問題
調查表明,飲食支出占大學生月消費的主要部分,而其他支出如服飾、娛樂、通訊等只占次要部分,這種消費結構處于合理水平。但是,大學生的日常消費結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有如下三個方面:
(1)物質消費追求高檔次
受年齡所限,加之自身約束力不足,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誘惑和周圍人的影響,在物質消費中追求品牌,跟隨潮流。統計結果表明56%的同學在服裝化妝品方面月消費超過200元,12%的人超過500元,占總消費的四成之多。高檔次的物質消費無疑是部分大學生月消費過高的重要原因。
(2)戀愛,社交娛樂支出過高
調查數據顯示,正在戀愛的大學生中65%的同學月花費在100元-300元間,17%的同學月消費300元以上。另據部分同學表示,每逢節假日(特別是情人節、十一長假等)或對方生日時,花銷則會翻倍。此外,在社交娛樂方面,近半數的大學生月消費達300元以上,KTV、電影院、公園、游戲廳成為了不少大學生周末常去的場所。在社交娛樂、戀愛方面的過度消費直接導致部分同學每月的生活費時常超過預算,這些不良現象也容易讓大學生滋生安逸享受的心理,嚴重影響學習和成才。
(3)學習消費較少
由于大學不再有升學的壓力,許多同學因此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社團、娛樂、網絡中,忽略了學業的重要性。這種懈怠的心理直接導致大學生的學習時間減少,在學習方面的相應支出也隨之減少。
3.消費觀念有誤,經濟意識較弱
由于大學生年紀尚輕,涉世未深,故而在消費觀念與意識上還存在誤區。具體有如下三方面:
(1)消費缺乏計劃,經濟獨立意識不強
當代大學生習慣于依賴父母,據調查,絕大部分同學的主要經濟來源為家庭提供,僅36%的同學做過兼職。這種情況使得大學生容易產生依賴心理,消費缺乏計劃,經濟獨立意識較弱。正因如此,才會出現月末26%的同學錢不夠花的現象。
(2)盲目攀比,過分追求時尚品牌
通過交流得知,校園中的攀比現象較為嚴重。大學生對服裝化妝品,手機等的檔次要求逐漸增高,為了擁有一款流行手機(如iphone 6)或一件名牌衣服,有些同學削減飲食、學習用品等必要生活開支,甚至通過向他人借錢的方式滿足愿望。追求潮流的虛榮心理常導致大學生的攀比消費。
(3)消費不夠理智,存在沖動消費現象
由于不少大學生自控能力不強,沒有消費計劃,且將外觀與價格作為消費的主要原則,所以那些降價促銷和包裝精美的商品便容易對他們產生極大誘惑,促使他們沖動消費。
4.性別間存在消費差異
調查發現,男女生在消費結構,消費觀念上存在一些差異。男生一般在娛樂社交方面的開支多于女生,而女生在服裝化妝品方面消費多于男生。在消費觀念方面,男女生都很注重商品價格,但同時男生更注重質量,而女生更關注外觀。這也導致了女生的沖動消費多于男生,帶來許多沉沒成本。
四、相關問題的深入思考
當代大學生在消費結構、消費計劃、消費觀念等方面的問題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1.社會環境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崛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然而精神文明卻沒有跟上物質發展的腳步,現在社會上充斥著拜金主義、攀比享樂的不良風氣,傳統的消費觀受到嚴重沖擊。社會大環境無疑對大學生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使他們形成了不健康的消費理念。
2.個人主觀因素
(1)由于年齡較小,思想沒有完全成熟,再加之自身的約束力不強,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潮流和周圍人行為的影響而盲目、攀比消費。
(2)大學生強烈的尊重需要和對如何獲取他人尊重問題的錯誤認識也是導致不合理消費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尊重需求是建立在生理、安全、社交需求之上的第四層次需求。絕大多數大學生已實現前三層次的需求,因此對尊重層次的需求欲望強烈。許多同學誤認為高檔次的物質生活才是獲取尊重的關鍵因素,殊不知個人的才能品德才是贏得他人欣賞與否的評判標準。這種用品牌來包裝美化自己,以求得自尊和他尊的消費心理正是校園內攀比風盛行的癥結所在。
3.家庭環境影響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為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的過分溺愛和無條件供給助長了大學生錯誤消費觀念的形成,使他們難以在經濟上養成獨立意識。另外,部分同學的父母也未能以身作則,他們鋪張浪費的生活作風也未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家庭環境對大學生消費問題形成也負有一定責任。
4.學校教育因素
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學校只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對他們思想觀念的引導。高校缺乏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進行研究,教育體系內沒有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念的內容,這也是校園內未形成勤儉節約,適度合理的良好風氣的原因所在。
五、對策與建議
針對大學生的消費誤區和問題產生原因,特此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議:
1.社會方面
大眾媒體不能一味宣傳追名牌,高消費的消費方式,而應注重社會輿論導向的正確性,通過電視、網絡等方式進行消費教育,倡導指引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消費觀念。同時社會也應規范市場秩序,為大學生提供健康安全的消費環境。
2.個人方面
(1)大學生自身要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理念,繼承發揚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不盲從,不攀比,做理性的消費者。
(2)大學生要將學業放在首要位置,多讀專業書、課外書,適當增加學習支出在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做到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均衡發展。
(3)大學生應制定自己的消費計劃,養成記賬的好習慣,學會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和獨立的經濟意識。
3.家庭方面
(1)家長應注重培養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理念和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家庭對于大學生月生活費的供給,應控制在一定數額以內,不能“有求必應”,助長子女鋪張浪費的消費行為;
(2)家長要以身作則,以正確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引導他們合理消費。
4.學校方面
(1)學校應加大對大學生消費狀況的關注程度,加強對大學生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的調查研究,注重在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2)高校要將培養學生的消費觀念和理財能力納入現在的教育體系中,通過增設相關課程,開展主題講座等方式向大學生傳授理財知識,增強他們合理規劃消費的能力,為將來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3)學校要注重節約型校園建設,加強學生的思想認識教育,努力營造健康良好的消費風氣。對于理性的消費行為,要加以獎勵,大力發揚;而對那些不理智的消費舉動要及時進行批評糾正。長此以往,用校園環境對大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和直接影響,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風,成為理智的消費者。
作者簡介:張立言(1996.08- ),女,安徽合肥人,北京郵電大學大二學生,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