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昕
摘 要: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主要是小企業和微型企業“融資難“,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助推,本文通過分析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存在問題,探討如何改善融資環境,助推小微企業發展。
關鍵詞:小微企業;融資環境
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主要是小企業和微型企業“融資難“,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助推, 融資難問題成為了眾多小微企業遇到的一道坎,如何邁過去,是企業生存發展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其中一大亮點就是參照一些國家將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和微型的通行做法,結合我國的實際,在中型和小型企業的基礎上,增加了微型企業標準。如工業企業,微型企業為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年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其他行業大多是10人以下為微型企業。這說明小微型企業作為企業群體中的弱勢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及政府的關注,也是政府重點給予扶持的對象。本文通過分析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存在問題,探討如何改善融資環境,助推小微企業發展。
一、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存在問題
1.間接融資比例過高
對企業而言,其主要的融資方式有兩種: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成本較低,風險較小;而間接融資的成本較高、風險較大、門檻過高。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大多采取的是間接融資形式。國外企業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比例為7:3,但是在中國間接融資的比例高達98%,也就是說通過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進行融資是普遍選擇,而該種融資方式往往門檻高、流程多、利息高。小微企業,特別是在創業初期的小微企業,由于缺乏抵押品,間接融資的難度大大提高。據統計,能從銀行成功貸款的小微企業只占小微企業的1%左右。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惜貸”行為已成為目前我國小微企業發展面臨的關鍵性難題,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從長遠來看,對小微企業的發展也具有很大的限制性,這已成為阻礙我國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難題。
2.小微企業信用信息披露不足
商業銀行等金融在實施貸款行為的過程中都會對企業的信用信息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對其發放貸款。目前,我國小微企業由于規模較小,數量較多,信用信息披露渠道欠缺, 銀行及各金融機構能了解到的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往往只能依靠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對于了解未與銀行發生信貸關系的小微企業信用信息難度大大提高,特別是散布在政府各職能管理部門的小微企業信用信息,缺乏一個類似征信系統的披露載體,一個全面完整的信息披露平臺沒有搭建起來。相關的信用信息不能互通互聯,各商業銀行根據內部評級制度對企業作出的信用評價也會因此產生很大的差異,這迫使銀行提高對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防范和控制,從根本上制約了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建設的發展。
3.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門檻高
盡管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開發了小微企業金融產品,但一些銀行機構信貸管理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小微企業實際狀況,使大多數小微企業信貸融資很難邁過銀行的“高門檻”。不少小微企業在成立年限、持續盈利能力、資產負債率、信用記錄等方面達不到銀行的準入標準。目前各國有銀行均按各自總行規定的標準進行信用等級評定,不分企業規模大小,標準一致。要件之一是提供連續三年經審計的財務報表,只有獲得A級或雙A級以上的客戶才能獲得新增貸款,信用等級評定的條件與定位比較高。小微企業大多是民營股份制企業或家族式企業,管理不規范,財務核算不正規,許多企業經營不滿三年,無法提供合格的財務報表,符合貸款要求的信用等級的客戶只在少數。銀行固定的標準與評定程序,將大部分小微企業貸款申請拒之門外。
4.小微企業貸款期限過短
銀行的工作重心更多放在對信貸風險的把控,企業貸款期限被人為縮短,一般以一年以下為主,兩年期和三年期的貸款已是頗為罕見,這往往與企業生產經營周期通常不相匹配,與實際資金需求不相匹配。為解決轉貸問題,企業不得不主要求助于民間高息“過橋貸款”,導致“臨時籌資一還貸一再貸”怪圈出現,“過橋“的月息通常已相當于銀行貸款的年息。這大大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嚴重影響了企業健康持續經營,惡化了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
5.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都十分重視小微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更是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充分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但是由于目前我國小微企業涉及的行業較多,數量龐大,自身發展能力有限,因此政府相關部門現有的支持力度有限,使得小微企業的融資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能力難以有效提高,對其發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二、改善融資環境,助推小微企業發展
1.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關鍵,不能僅僅依靠銀行,而應構建開放、高效、多層次的資金融通體系,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提供廣泛、便利的直接融資渠道。構建以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為主體的股權投資鏈, 完善股票市場、“新三板”市場、債券市場、產權交易等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讓資本市場惠及小微企業。
2.建立小微企業信用信息披露平臺
小微企業渴望降低貸款門檻,銀行又不得不控制防范風險,如果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信息披露平臺,信息的不對稱仍是小微企業融資的主要障礙之一。目前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大多建立了自身的信息數據庫,建議由政府牽頭,逐步推進征信系統和各部門信息整合,把散布在各職能部門的信息集中到統一的小微企業信用信息披露平臺,減少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為銀行和小微企業搭建起可靠的信息樞紐系統。
3.開發切實有效的小微金融產品
部分銀行的小微金融產品偏離了企業的實際情況, 重形式不重內容。要解決小微融資難,銀行應摒棄“壘大戶”觀念,一切從實際出發,走出銀行了解企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開發切實有效的小微金融產品。例如廣州農商銀行作為廣州本土最大的法人銀行機構,從2010年起率先引進國際先進小額信貸技術,推出專門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微小貸”業務。針對大部分小微企業缺少房產抵押,主要資產集中在存貨、設備、車輛的特點,該行以信貸技術創新、流程高效快捷、專業把控風險等有效措施,打破小微企業主“沒有房產辦不到貸款”的傳統藩籬,有效解決了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截至2014年10月末,該行累計服務小微企業主及個體工商戶2萬戶,貸款戶均余額100萬元,解決小微企業近30萬人員就業。銀行不要只局限于硬性的條款,可以同時把企業的上下游是否穩定,以及同行業中的口碑等等軟性的方面,都作為評判標準來考量,這樣才能幫助更多的有潛力的小微企業實現發展。
4.根據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周期,適當延長貸款期限
在目前的金融體制下,小微企業根本不具備對金融機構的議價能力,能成功貸款已是少數,然而不少艱難經營的小微企業跨過重重困難成功取得銀行的貸款,最終不但沒有幫助他們走出經營的困境,與企業生產經營周期不相匹配的貸款期限卻是另外一個惡夢的開始。銀行的貸款期限過短,為解決轉貸問題,企業不得不主要求助于民間高息“過橋貸款”,對于本身已在市場競爭中被不斷擠壓的經營利潤而言,高額的“過橋“利息很可能就成為了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銀行轉變傳統的觀點,根據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周期,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尤其重要。
5.強化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離不開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國政府的相關政策還難以真正改變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因此,政府等相關部門必須要根據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和小微企業的發展現狀,制定相關的融資政策,促使銀行等金融機構放寬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條件,使得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能夠從銀行中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改變以往的貸款難題,這樣一來就能夠使得小微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獲得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撐,對其發展具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思秀.中小企業信用環境建設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2(4).
[2]央行: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小微企業信貸投放.中國證券網,http://news.cnstock.com.
[3]廣州農商銀行重點推進“微小貸”.羊城晚報,2014,11.
[4]《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