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營改增”是目前我國財務和稅收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實施營改增制,推動了稅收的改革和各類產業的緊密融合,同時降低了稅收的相應標準,增強了企業之間的自由競爭。具體實施營改增政策必定會對我國的產業產生一系列的影響,企業要想在這政策下有良好的發展,則需在管理層面上進行加強和提升以此來應對企業“營改增”轉型后的可能發生的巨大稅負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筆者簡要分析實施營改增對企業的作用,從各方面闡述企業實行“營改增”后對其造成的影響,并結合實際情況,從管理和強化這兩方面具體談談實施企業“營改增”后對其稅制改革產生各種影響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營改增;企業財務管理;影響;策略
一、前言
在“營改增”試點隊伍不斷壯大之時,其“排頭兵”上海的“營改增”試點再次受到眾人矚目,上海“營改增”試點,啟動了中國新一輪的稅制改革,其示范和帶動效應是顯著的。然而,上海的“營改增”試點并非想象中的波瀾不驚,一些諸如物流、交通運輸行業的稅負“不降反升”,這與之前對“營改增”所希冀的減稅效果背道而馳。但結構性減稅并非是單純的“只減不增”,而是“有增有減”,這就必然影響到納稅人之間的稅負變動,當然“營改增”的最終目的肯定是讓稅負整體減少。
在稅收體制中,增值稅和營業稅兩者均屬于同一流轉稅。增值稅相對營業稅來說,其是一種價外稅。國家之所以出臺營改增制度,就是為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國的稅收制度,促進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將以往應繳納的相關營業稅納稅項目變成繳納增值稅,實現結構性的稅減。“營改增”后,對企業自身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實行增收增值稅之后,名義上是減少稅收,實際上是增加稅收。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稅額扣除過程中出現問題,部分支出沒有辦法從可抵扣增值稅的專用發票中免除,使得建筑企業實際的稅負增加。因此,企業實行“營改增”轉型后需重新加強和提升更高層面的管理和強化,盡量減少企業的稅負,增加企業的營業利潤。
二、企業實行“營改增”轉型后對其產生的作用
1.提升了勞務和貨物等方面的競爭力
自我國實現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并實現快速發展之后,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局面顯得愈加激烈,想要在這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有穩固的地位和獲得最后的勝利,企業首先需要必備既物美又價廉的商品。若是仍然按照往常的營業稅征收制度則企業的商品在完成出口貿易之后是無法退回之前已繳納的稅款,在這一層面上已經嚴重損害到了企業的切身利益,削弱了企業對輸出產品的熱情。而實施營改增制度后,首先企業所繳納的稅款不僅明顯減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企業商品的造價成本,提升了勞務和貨物等方面的競爭力,促進了我國出口企業的良好發展。
2.實現了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任一企業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國家出臺營改增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的納稅方式。以服務行業作為例子,如果仍然按照營業稅的稅務征收制度對服務行業進行增稅,則稅款就是以服務行業營業額的全額作為基準實施稅款的征收,而在這期間不存在抵扣企業相關成本的問題,為此,在征稅過程中無法避免的出現重復征稅的現象,這不僅增加了企業的稅負壓力,也嚴重阻礙企業的穩固及長遠發展。而此時若是按照增值稅的相關制度來征稅,該制度不僅完善了相關的納稅制度,簡化了納稅過程,而且避免了企業重復征稅的現象,減輕了企業的稅負壓力,讓企業擁有更多的內部資金去支持其他經濟活動的開展,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三、企業實行“營改增”轉型后對其產生的影響
1.對適用稅率和計稅基數產生的影響
實施營改增之后,納稅人的計稅標準均是不含稅的銷售價格,而在稅務制度改革以前其計稅標準標準則是以企業最終的營業額作為基準的。部分材料成本低而人力成本高的企業在實行營改增后,其實際銷項稅額會比之前有所增加,可抵扣的相關進項稅額也沒有明顯變動,若是企業的稅負增加則必然會增加企業成本,這對企業的發展和競爭都是造成不好的影響。很多企業在實行營改增后期稅負金額卻比營業稅征收更高,這主要是因為計稅基數不同所致。現今增值稅在17%和13%這兩個基礎之上又增加11%和6%這兩個稅率基礎,這對于小規模企業來講是一個良好契機,不存在所謂的稅額抵扣問題,同時可降低納稅人的納稅額。實行營改增為我國扶持和引導相關產業提供了可能。
2.對企業會計核算產生的影響
實行營改增之后,企業自身所經營的各項業務應全部做好區分,不然相關的稅務機關在征收稅款上會全部按照最高業務稅率進行征稅。依照我國的具體情況,大部分的企業屬于復合型企業,因此相同性質企業內會因其經營不同的業務而最終所繳納的稅款不同。企業為了少繳一些稅金,需要對各項業務進行分開可算,這樣就增加了企業會計核算的工作量和難度系數。同時并不排除某些企業的財務工作人員的應變能力不強,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營改增制度,在工作中也會出現失誤,增加了會計核算難度。
3.對企業稅負成本產生的影響
除了上述講到的“營改增”后對企業會計核算和計稅基數產生的影響外,還對企業稅負成本產生一定的影響,這與企業的成本結構有很大聯系。每一種稅率對應的進項稅額和銷項稅額的成本比例之間的平衡點均是不同的。如果說一個企業在“營改增”之后將稅率提高了,但因相關成本及費用的進行稅額可以用增值稅專用發票來抵扣之后,這樣一算實際的稅負成本反而下降了,反過來說,如果進項稅額不夠,那實際的稅負就會加重。因此,行業實行“營改增”后對其稅負成本產生很大的影響。
4.對企業發票管理產生的影響
票據作為一種資金流通的憑證,企業的資金流動即收入或支出均有產生相應的票據,這些票據既是企業財務管理的依據,也是國家稅務機關執行征稅的有效憑證。因此,實行營改增后對發票進行管理至關重要。實行營改增后,企業用到的發票種類也會有所變化,因此國家也對企業的發票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服務類行業先前只需開具服務業的相關稅務發票,現因增值稅中存在進稅項和消稅項,因此在發票開具上則要細分且更加嚴格,而且專用的增值稅發片只能向稅務局申請領購不能自行印制,若發現自行印制則必應嚴懲,這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發票管理難度。
四、企業實行“營改增”后其管理的具體方法
1.認真學習,并做好應對稅基和稅率的變化的準備
實施營改增后相關的記賬和稅務處理會比之前的還要復雜些,因此作為財務人員應以積極的態度學習新的政策,并加強供應商管理方面的學習,反復學習和培訓,使自身能在第一時間內快速確認相關的稅基和適用稅率,并熟悉相關的處理流程及正確處理。作為企業也應加強供應商的管理,在供應商的選擇上應以能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為先,在保證交易合理合法的前提下,獲取到盡可能多的可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這樣才能真正降低企業的稅負,切實實現營改增的最終目標。
2.采用稅收優惠政策,盡可能降低企業稅負
實行營改增的最終目的就是降低企業的整體稅負,但在實行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實現降低稅負的目標,也可能會出現稅負增加的情況。面對這種不可避免的現象,國家政府和企業應夠共同努力,可充分利用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和國家扶持政策等減輕一部分的負擔,同時也應結合生產鏈條,在供應商和服務商的選擇上則要更加合理慎重,以能優先開具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和在財務會計核算方面相對完善健全的商家,通過獲取大量的可抵扣進項稅額,從而減輕企業所承擔的稅負。
3.完善財務報表,實施績效責任制
實行營改增后會計相關的核算科目和業務處理流程將會有所變化,則勢必會造成財務報表的復雜化,這樣就無法真正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此時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完善企業財務報銷,提升會計信息的質量水平,讓使用者切實體會到營改增后公司財務狀況的優化。為了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使公司得到更多的市場,實現持續性發展,應不斷完善企業制度。實施績效責任制,可以明確的體現財務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將績效與工資掛鉤,是發揮財務人員工作積極性的保障。
五、企業實行“營改增”后其強化的具體對策
1.強化企業實施市場化運營模式
增值稅的具體稅率設計和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行業的性質。針對于創新型的企業來說,它們是一個將研發、生產和銷售等所有過程完全統一起來的組織,若是征用6%的稅率必然會增加該企業稅后的利潤總量。在以擴大再生產力的市場經營背景下,提升企業的稅后利潤總量,既能滿足企業內部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能提升企業的市場化運營意識,從被動面對市場到主動面對市場的轉變。實施稅收征收制度的轉變,采用增值稅制度無形中施加了企業財務管理外部制度的壓力。面對這樣的壓力此時可借助倒逼機制進而刺激企業形成市場化意識并進一步提升企業實施市場化運營模式的動力。
2.盡快統一同行業的適用稅率和歸屬
實施營改增試點之后,多數稅務機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均是依照以往營業稅的納稅項目來確定最終的試點納稅人。以快遞行業為例,多數的快遞行業則是被認定為該試點的相關納稅人,其征收稅率則與交通行業納稅人同等對待,即征收適用11%的增值稅稅率。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快遞行業不在該試點征收范圍之內的則是按照郵電通信行業所繳納的營業稅作為適用稅率。此時就存在了同行業之間所征收的稅目不同,稅負也不同,造成了同行業內的稅收不公平現象。加上快遞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所需的勞動力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想要從其他項目對其進行抵扣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必須在短時間內盡快統一同行業的適用稅率和歸屬,實現同行業之間的適用稅率相一致。
3.允許行業各征收試點進行集團及子公司合并繳納稅款
按照國家相關的交通行業和現代服務行業營改增試點具體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相同企業屬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納稅人經相關部門批準后可視為同一個納稅人進行合并繳納稅款。以物流行業為例,物流行業為了實現一體化、網絡化經營運作發展的需要,該行業通常是采用集團統一采購和管理運輸工具,而各子公司分別實際運營的方式,這樣子公司所抵扣的進項稅額會很少,而集團則會形成大量的進項稅額留底的現象,此時允許物流行業各征收試點進行集團及子公司合并繳納稅款,則不僅可平衡集團內部的稅負,而且能支撐物流行業往集團化和大型化局勢發展。
4.使用專用的增值稅發票完善發票管理
與普通的發票不同,增值稅的專用發票具有反映我國經濟業務發展的效用,同時還具有完稅憑證的效用。現階段均實施憑發票上的相關注明稅款依法扣稅,因此企業在專用發票的管理上應該更加嚴格,在使用上更加合理,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對待發票管理的工作,派專人負責,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獲得扣稅憑證并進行認證抵扣,若是發現專用發票遺失,則必須在第一時間內上報到相關的稅務機關并做好備案。在實施營改增后應對企業內部的財務控制進行重新評價,對現有的問題進行反思和改進,并加強內部的監督管理工作,制定相關的發票管理措施,,增強專用發票開具的監督力度,規范專用發票開具的相關流程,避免有些財務人員漏開、虛開專用發票給企業的稅務帶來風險和經濟損失。
5.進一步完善營改增制度
上文提到增值稅是一種價外稅,其實從某種理論來講,增值稅也是一種中性稅,其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雖每一道都征稅,但不存在重復征稅,每一個環節都是緊緊相扣,真正實現了稅負公平。我們國家在實施營改增制度的過程中雖實現了不重復征稅,但仍然無法完全實現稅負公平的原則。之所以將營業稅設定為多重稅率旨在扶持和引導特定的行業,而這一觀念與增值稅的特征和原則相悖。作為一種中性稅的增值稅,其強調的是稅負的公平性原則而對行業的性質和內容不同并不是很注重,因此對不同行業的稅率檔次要求也相對要少。不同的稅率檔次會才產生不同的抵扣額,對原本抵扣額相對較少的行業來說無形中增加了一定的負擔,破壞了整個鏈條的完整性。因此,需進一步完善營改增制度,盡量簡化稅率,在保證扶持特定行業的同時還能實現稅負公平的原則。
六、結束語
企業的“營改增”轉型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營改增”后對企業的會計核算、財務報表、發票管理及財務管理人員等均會有所影響,特別是一些無法從增值稅專用發票中抵扣的支出,增加了企業實際的稅負[8]。稅務增收體制的轉型需要企業合法運用稅法稅務條款重新管理企業的各項財務支出,盡可能的降低企業實際稅負。上文分析了“營改增”對企業產生的影響,并就企業應對“營改增”的對策進行討論,希望能夠為我國企業在增值稅改革的形勢下實現自身的穩定發展提供可靠依據,爭取為企業創造更多利潤。
參考文獻:
[1]孫艷.淺析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財經界(學術版),2013,06:154-155.
[2]夏云華.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及應對[J].財經界(學術版),2013,18:255.
[3]馮揚清.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探析[J].經營管理者,2013,24:198.
[4]陳玉嬌.試論“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5,03:265-267.
[5]楊勇.試論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06:157.
[6]呂連菊,邱茹蕓.淺析“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會計之友,2015,16:89-91.
[7]黃立秋.探討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與對策[J].財經界,2014,02:263.
[8]薛志鑫.淺析“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經營管理者,2014,23:21-22.
作者簡介:龍敏(1970.02- ),男,漢族,四川蓬溪縣,碩士研究生,講師,注冊高級稅務籌劃師,注冊稅務咨詢師(高級),單位:四川工商學院,研究方向:財務與稅收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