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呼吸流速容量曲線與肺呼吸阻抗損害分析
周怡田芳芳保鵬濤
(解放軍第309醫院呼吸科,北京100091)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氣腫;呼吸阻抗;肺順應性
中圖分類號〔〕R563〔文獻標識碼〕A〔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病死率在我國達到60/10余萬,該病氣流受限的進行性發展,肺功能阻塞呈不完全可逆性的特征已被認知,常規方法用肺流量儀(APSpro)裝置測量流速-容量(F-V)曲線來評估肺通氣功能情況,但常規測量F-V曲線往往依賴患者的主觀意識的配合及受其肺容量大小影響,而脈沖振蕩技術(IOS)測定對受試者配合的要求較少〔1〕。本研究試圖了解APspro測定的F-V曲線與IOS法測定呼吸阻抗的兩種方法對COPD患者氣道阻塞評估的臨床意義。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及分組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COPD患者58例為A組,男39例,女19例。年齡45~72(平均54.4)歲。觀測其呼吸肌力及肺通氣功能改變。診斷標準依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COPD學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治指南》〔2〕,且在吸入氣管擴張劑后按肺功能診斷肺氣腫標準進行輕、中、重度分級分組觀察呼吸肌力指標改變及其與肺通氣功能指標間變化的關系。A1組〔殘量/肺總量(RV/TLC)為35%~45%〕:輕度肺氣腫患者15例;A2組(RV/TLC為45%~55%):中度肺氣腫患者23例;A3組(RV/TLC為55%~65%):重度肺氣腫患者20例。病史在5~40年不等。B組:健康體檢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20~72(平均43.8)歲。不吸煙,無慢性心、肺疾患。
1.2方法采用美國Sender生產的VIASYS綜合肺功能儀檢查肺功能,專人操作,被檢者取坐位。檢測肺功能指標。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出50%肺活量時呼氣流量(FEF50%)、1 s用力呼氣容積 (FEV1)、RV、TLC、總呼吸阻抗(R5)、中心呼吸阻抗(R20)、外周彈性阻力(X5)。所有肺功能數據排除身高、體重、年齡等因素影響,取實測值占預計值百分率(X5除外)。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2軟件進行t檢驗和方差分析。
2結果
2.1呼吸阻抗及F-V曲線測定值比較A組較B組FEV1、FEF50%降低,RV、TLC、R5、R20和X5絕對值明顯增高(P<0.01)(表1)。
2.2A組各組呼吸阻力與F-V曲線比較各組表現FEV1、FEF50%隨肺氣腫的嚴重度加重而逐漸降低,RV、R5、R20和X5絕對值逐漸增高(P<0.01)(表1)。


分組nV50占預計值百分比%(L/s)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L/s)RV占預計值百分比%(L)TLC占預計值百分比%(L)R5占預計值百分比%(cmH2O·L-1·s-1)R20占預計值百分比%(cmH2O·L-1·s-1)X5實測值(cmH2O·L-1·s-1)A組5822.45±18.141)52.40±22.661)221.03±56.541)140.41±20.621)152.61±32.021)168.51±25.241)3.01±1.871)B組3090.39±24.4494.81±9.5589.83±19.9494.43±12.1290.35±16.8496.33±20.571.08±0.49A1組1539.00±25.772)77.87±19.162)181.00±33.562)136.60±18.422)132.61±32.022)133.27±20.802)1.84±1.372)A2組2316.13±9.2545.57±17.10200.91±32.29134.43±18.44144.35±16.84153.17±28.453.30±1.86A3組2015.30±10.3438.85±13.45274.20±53.11150.15±21.83162.33±14.01171.10±24.413.55±1.91
與B組比較:1)P<0.01;與A2、A3組比較:2)P<0.01
第一作者:周怡(1959-),女,副主任技師,主要從事臨床肺呼吸功能研究。
2.3肺氣腫患者呼吸阻抗指標與F-V曲線指標的相關性FEV1與FVC、FEF50%減少呈正相關(r=0.738、0.808,P<0.01),與X5絕對值呈負相關(r=-0.554,P<0.01);與R5、R20無關(r=-0.039、-0.109,P>0.05),而FEF50%減少與FVC、FEV1呈正相關(r=0.571、0.613,P<0.01),與R5、X5呈負相關(r=-0.684、-0.660,P<0.01),與R20無關(r=-0.283,P>0.05)。
2.4輕、中、重度COPD IOS圖形改變率見表2。
表2A組各亞組IOS圖形改變〔n(%)〕

分組n開環現象右移現象后掠式現象A1組154(26.7)7(46.7)44(26.7)A2組238(34.7)12(52.1)13(56.5)A3組208(40.0)12(60.0)14(70.0)
3討論
小氣道病變是COPD的早期表現,而IOS中的技術指標是判斷COPD患者小氣道氣流阻塞的敏感指標〔1〕。本試驗在肺氣腫的早期,就發現有R5和X5的增高,而在中、重度肺氣腫時,頻譜圖中X可表現為上凸曲線,響應頻率(Fres)后出現“右移現象”;在呼吸過程中出現流速依賴性與容積依賴性,形成阻力-容積,電抗-容積的特征性“后掠式”三角形圖形;同時,還可見呼吸阻抗-容積圖中空白的“開環”現象〔3,4〕。IOS的數據與圖解的綜合分析能更早地幫助分析COPD病人氣道阻塞情況,并及早地發現小氣道病變,因Fres就是小氣道病變早期診斷指標之一,同時IOS圖譜分析還可區分氣道阻塞部位發生在中心氣道或外周氣道〔2〕。這樣,APspro測定的F-V曲線與IOS測試的呼吸阻抗可從不同側面反映氣道阻塞情況,F-V曲線檢測直觀,清晰,但FEV1并不能完全反映COPD的全部臨床狀況〔5〕,尤其對分布不均勻的肺氣腫患者局部肺功能損害程度的評估存有局限性。本試驗說明了在評估COPD患者氣道阻塞的程度方面各有千秋。趙明華等〔6〕曾用APSpro裝置測定的FEV1與IOS所測的呼吸阻抗指標進行比較,發現IOS測定呼吸阻抗的敏感性和反應性高于FEV1,指出IOS測定呼吸阻抗數據能直接反映氣道狹窄的部位和程度,特別是周邊呼吸阻抗的敏感性反應性高于氣道總阻力和中心呼吸阻抗。本研究說明伴隨著肺氣腫程度的加重,患者均可有通氣功能減退,表現小氣道狹窄、呼吸阻抗增高、外周彈性阻力改變。證明了兩種方法在評價COPD患者肺通氣功能上,特別是周圍氣道阻塞情況的臨床意義。
4參考文獻
1鄭勁平.肺功能學〔M〕.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178-83.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3朱蕾,劉又寧,于潤江.臨床肺功能〔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3-6.
4周怡,賴莉芬,趙衛國.肺功能檢查臨床病例分析〔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21-5.
5Celli BR,MacNee W.ATS/ERS Task Force.Standard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PD:a summary of the ATS/ERS position paper〔J〕.Eur Respir J,2004;23:932-46.
6趙明華,汗克斯,楊曉紅,等,APSpro氣道反應性測定及IOS呼吸阻抗指標的評價〔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4;15(2):98-100.
〔2013-10-15修回〕
(編輯趙慧玲/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