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中老年女性能量攝入水平與肥胖的關系
李米環1李國強1
(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上海200438)
摘要〔〕目的探討西安市中老年女性人群能量攝入水平與肥胖超重的關系。方法采用國際常用的有效性高的半定量化食物頻率調查表(FFQ)收集膳食狀況信息,采用四分位數將個體的總能量攝入量分為低能量、中能量、高能量和較高能量攝入四級??刂颇挲g、月人均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吸煙、飲酒和體力活動水平后,分析能量攝入水平對肥胖的影響。結果低能量、中能量、高能量和較高能量攝入者的超重肥胖粗率分別為23.1%、28.3%、35.7%和42.3%??刂破渌蛩睾?,隨膳食營養的能量攝入水平增加,超重肥胖發生的危險性增加。與低能量攝入者相比,中能量、高能量和較高能量攝入者發生超重肥胖的危險性分別增加了16%、26%和41%。體力活動不足、教育程度低和高收入也是肥胖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膳食營養的能量攝入水平是影響西安市中老年女性人群超重肥胖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較高能量攝入的城市低教育水平中老年在婚女性是超重肥胖的高危人群。
關鍵詞〔〕能量攝入水平;肥胖;膳食營養
中圖分類號〔〕R165〔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10XJC910001);陜西理工學院科研項目(SLGKY13-18)
通訊作者:李國強(1976-),男,副教授,在職博士,主要從事老年肥胖與體質測評。
1陜西理工學院體育學院
第一作者:李米環(1976-),女,講師,在職博士,主要從事老年肥胖與體質測評。
肥胖的發生受遺傳和環境等多因素的影響,但短期內通過改變基因來控制肥胖目前還難以實現〔1〕。合理的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在能量攝入和體能分配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發現,膳食中能量攝入和脂肪供能比越高,谷類、蔬菜、奶及豆制品攝入量越少,肥胖的風險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高,體重指數(BMI)水平越低〔2,3〕。另一項研究發現,限制熱能、限制熱量+運動和極低熱量飲食體重明顯減輕,脂肪含量顯著減少〔4〕。相反,偏離“平衡膳食原則”的不合理膳食能量攝入可增加肥胖病發生的危險。本文擬全面分析膳食營養的能量攝入水平與肥胖關系。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從西安市城區選取5個城區,每個城區選取2個社區,從所抽取的10個社區中各抽取居住5年或以上的常住女性居民150 例,剔除有明顯嚴重急慢性疾患、肥胖遺傳史及影響因素指標填寫缺失者137例,有效受試對象1 363例納入分析,年齡40~70歲,平均(58.4±7.3)歲。年齡劃分為40~49歲組、50~59歲組、60歲以上組;教育程度分為小學及以下、初中及中專、大學及本科、研究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分為≤1 000元、1 001~2 000元、>2 000元;婚姻狀況分為在婚、離婚或喪偶、未婚;曾經每天至少吸1支煙,連續達6個月及以上者為吸煙,否則為不吸;平均每周飲酒1次者為飲酒,否則為不飲〔5〕;體力活動水平劃分〔6〕:以75%時間坐或站立,25%時間站著活動為輕體力活動;25%時間坐或站立,75%時間特殊職業活動為中體力活動;40%時間坐或站立,60%時間特殊職業活動為重體力活動。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包括研究對象的年齡、民族、婚姻狀況、收入情況、教育程度、遺傳史、吸煙、飲酒、體力活動等和食物頻率調查表(FFQ)兩部分。其中FFQ是經國內外學者檢驗過信效度均較高的問卷,能可靠、有效地測量個體的“經常攝入量”,在膳食與健康關系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已廣泛使用。調查中詳細詢問研究對象過去1個月中各類食物的平均攝入頻率及攝入量,為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問卷由調查員統一講解后,由被調查對象自己填寫,調查員在填寫過程中隨時解答被調查對象提出的問題和糾正發現的錯誤,并把標準食物量制成圖形作為質量控制的一部分。
參照2004年《中國食物成分表》,總能量攝入量等于個體攝入的每一種食物的熱能之和,然后采用四分位數(Q)對能量攝入量(EA)進行水平分級:當EA 1.2.2形態測量法身高和體重指標依據《中國成年人體質監測工作手冊》的標準測量方法進行〔7〕。肥胖:體質指數(BMI)≥28 kg/m2,超重:24 kg/m2≤BMI≤27.9 kg/m2,正常:18.5 kg/m2≤BMI≤23.9 kg/m2〔8〕。 1.3統計學方法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能量攝入水平、年齡、婚姻狀況、收入情況、教育程度、吸煙、飲酒、體力活動等對肥胖的影響。 2結果 2.1基本情況超重肥胖者與正常體重者人均月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體力活動水平、能量攝入水平等均有差異(P<0.01),其中超重肥胖者高能量和較高能量攝入者的比例顯著高于體重正常者。見表1。 2.2超重肥胖的影響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模型控制年齡后,隨能量攝入水平的增加,超重肥胖粗發生率的危險性增加。與低能量攝入者比,中能量、高能量和較高能量攝入者發生超重肥胖的危險性分別增加16%、26%和41%。在控制其他因素的相對影響后,隨體力活動水平的增加,超重肥胖率降低,與輕體力活動水平者相比,中等體力活動水平以上人群組超重肥胖率降低了約0.5倍;在婚人群超重肥胖危險性普遍高于未婚、離婚或喪偶人群;與人均月收入≤1 000元比,收入1 001~2 000元、2 000元及以上人群超重肥胖的危險性分別增加了62%和60%;教育程度越低,超重肥胖危險性越高,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中專、大學及本科和研究生的人群超重肥胖危險性分別增加了9%、63%和13%;飲酒和不飲酒人群超重肥胖率分別為28.5%和23.7%,差異顯著;吸煙者超重肥胖的危險性是不吸煙者的0.63倍。見表2。 表1中老年女性基本情況統計表(%) 組別年齡(歲)40~4950~5960以上人均月收入(元)≤10001001~2000>2000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初中及中專大學及本科研究生飲酒情況飲酒不飲酒超重肥胖(n=412)38.837.323.921.253.425.419.646.921.811.714.385.7正常體重(n=951)40.737.022.317.462.520.121.120.542.216.212.687.4P值0.4371<0.01<0.010.6210組別婚姻狀況在婚離婚或喪偶未婚吸煙情況吸煙不吸煙體力活動水平輕體力活動中體力活動重體力活動能量攝入水平低能量攝入中能量攝入高能量攝入較高能量攝入超重肥胖(n=412)67.318.614.143.256.849.131.219.717.312.235.734.8正常體重(n=951)36.334.928.842.157.916.134.549.428.714.730.226.4P值<0.010.1017<0.01<0.01 表2超重肥胖的影響因素分析 項目粗發生率(%)OR值95%可信區間P值項目粗發生率(%)OR值95%可信區間P值能量攝入水平低能量23.11.00-0.004婚姻狀況在婚31.61.00-0.068中能量28.31.161.06~1.500.022離婚或喪偶29.80.930.63~1.080.087高能量35.71.261.12~1.650.005未婚27.30.810.57~1.020.076較高能量42.31.411.16~1.870.003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8.61.00-0.115年齡(歲)40~4937.61.00-0.382初中及中專21.31.090.99~1.210.26150~5931.90.820.53~1.050.047大學及本科36.71.631.42~1.980.03560以上30.50.750.48~0.970.083研究生22.81.131.02~1.340.000人均月收入(元)≤100020.71.00-0.327吸煙情況否37.21.00-0.5571001~200035.71.621.47~1.830.064是21.40.630.35~0.860.036>200034.21.601.36~1.880.208體力活動水平輕體力37.41.00-0.331飲酒情況是28.51.00-0.571中體力32.10.820.74~0.930.003否23.70.940.63~1.150.043重體力25.60.700.58~0.830.001 3討論 肥胖是體內脂肪堆積過多,超過正常的健康水平,影響機體生理功能的一種慢性疾病〔9〕。遺傳對肥胖的產生只提供了可能性,肥胖的形成和發展主要依賴于后天生存環境、社會因素、膳食營養的能量攝入和體力活動的能量消耗等因素。膳食營養的能量攝入受飲食結構、飲食喜好、食欲、飲食習慣以及周圍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是決定人體能量需要量和體能分配的重要環節〔10〕。合理的膳食營養是人類健康的物質基礎,是保證人體正常生長發育和體質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營養不僅可導致正常體質向亞健康體質的劣變,而且還可引發肥胖等慢性疾病的發生〔11〕。本研究表明膳食營養的能量攝入和體力活動的能量消耗同時影響超重肥胖的發生,與國內外研究基本一致。研究〔12~14〕表明熱能攝入狀況、經濟收入、文化程度、體力活動不足、飲酒等是超重肥胖的危險性因素。因此,在進行規律性體力活動的同時適當控制膳食營養的能量攝入量,有助于促進能量代謝過程的負平衡,是預防肥胖的最有效方式。 有報道〔15〕高膳食脂肪能量攝入組人群的體脂含量顯著高于低膳食能量組,膳食營養的能量攝入每增加100 kcal,BMI即增加0.039 kg/m2。膳食中脂肪的構成比和低纖維與體脂百分率呈正相關,碳水化合物和超重程度呈負相關〔16〕。與較瘦的人群相比,肥胖者對高能量密度食品(高脂食品、肉類)有更明確的偏好〔17〕。晚餐進食量多、進食速度快、晚間進食、相對大的食量均易造成能量攝入過量發生肥胖危險因素〔18〕。影響能量攝入的膳食行為是威脅健康的潛在危險因素,群體的營養充盈程度將隨膳食營養的能量攝入增加而增加,這一觀點在本次研究中也得到證實。 4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port on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M〕.Geneva:WHO,1997:107-8. 2王隴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一:2002綜合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1-4. 3Miller WC,Lindeman AK,Wallace JP,etal.Diet composition,energy intake,and exercise in relation to body fat in man and woman〔J〕.Am J Clin Nutr,1990;52(3):426-30. 4Heilbronn LK,de Jonge L,Frisard ML,etal.Effect of 6-month caloric restriction on bilmarkers of longevity,metabolic adaptation,and oxidative stress in overweight individual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6;295(13):1539-48. 5馬冠生,欒德春,李艷平,等.中國成年職業人群身體活動水平與代謝綜合征的關系〔J〕.營養學報,2007;29(6):521-3. 6葛可佑.中國營養科學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27. 7家體委群體司國家成人體質監測中心.中國成年人體質監測工作手冊〔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7:82-4. 8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我國成人體重指數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5-108. 9李米環,李國強.能量代謝指標定量評價肥胖的方法學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24):4803-5. 10李米環,李國強.基于能量代謝與體質量指數關系的體力活動問卷的信效度評價〔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11):2082-4. 11李米環,李國強,雷宗怡,等.西安市中老年女性能量代謝水平與健康狀況的關系〔J〕.廣東醫學,2011;32(8):1051-3. 12Corella D,Tucker K,Lahoz C,etal.Alcohol drinking determines the effect of the APOE locus on LDL-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s in men: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J〕.Am J Clin Nurt,2001;73(5):736. 13李米環,李國強.能量代謝指標與肥胖評價方法關系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24):4763-5. 14翟鳳英,王惠君,杜樹發,等.成年女性超重和肥胖狀況及成因〔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0;6(3):5-7. 15王維群.營養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0-3. 16Miller WC,Niederpruem M,Wallace JP,etal.Dietary fat,sugar,and fiber prediet body fat content〔J〕.J Am Diet Assoc,1994;94(6):612-5. 17黃承鈺.醫學營養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37. 18汪鐘立,張勤,賀丹軍,等.肥胖和糖尿病患者飲食行為學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0;22(6):343-6. 〔2012-10-25修回〕 (編輯安冉冉/張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