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玉珍
上海市已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政府賦予了社會中介組織更多職責。將“服務”置于首要,服務企業、服務社會、服務政府,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擔當起使命和責任,這是社會中介組織開展工作的宗旨所在。多年來,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協會通過住宅質量鏈對住宅工程全過程進行質量管理,累積了大量經驗和數據。為了使全市住宅工程質量總體水平進一步提升,重視質量、追求質量、崇尚質量、關注質量的良好社會氛圍已進一步形成。
協會在2005年成立的“上海市住宅質量公約組織”,在住宅工程領域內得到了各方充分肯定,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該組織通過以下幾種技術服務,對住宅建設過程各個環節的質量進行管控。
公約巡檢——對在建住宅工程進行質量巡檢,為參建各方及時指出質量行為和施工質量方面的問題,指導施工現場體系建設做好四個管理;分戶復核——對竣工階段建設方或第三方分戶驗收機構的分戶驗收工作進行復核,不僅及時發現整改質量問題,還對分戶驗收人員、機構進行信息備案管理,逐步提高全市分戶驗收機構的整體水平;用戶滿意——為入住后2 年內的住宅,進行新建住宅用戶滿意度測評;投訴處理——為“上海市新建住宅質量熱線”提供技術支持和專家建議,幫助調解質量糾紛,維護社區和諧。
隨著上海市工程質量監督體制改革的展開和不斷深化,如何對建筑工程質量實行預控,對質量事故防患于未然的研究還相當少。要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質量,就得根本轉變陳舊的管理思想與管理方式,實現對建筑工程質量的預警管理,變被動跟蹤調節為主動預期控制,這才是政府建設主管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面臨種種工程質量問題,僅憑政府的力量不足以保證工程質量管理體制的有效運行。政府對質量的監督管理是責無旁貸的,然而質量的保證和提高,首先有賴于社會的質量意識、市場的質量機制和產品的質量責任體系,其次才是企業的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所以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必須建立以質量為中心的市場利益機制,用法制來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在深刻認識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探索和建立有特色的工程質量管理方法,從微觀到宏觀的全過程評價,得出住宅工程質量評價,對上海市的建設工程質量水平進行系統描述,最終促使住宅工程質量水平的提高。
住宅建設工程質量評價體系的實施和操作,應建立一個系統化、結構化的評價體系,對住宅質量狀況進行全面、真實、科學的反映和描述。住宅建設工程質量評價體系主要框架和內容詳見圖1。
為了全面反映住宅質量內涵,需要一個完善的住宅質量評價方法。通過住宅質量空間模型來體現,并根據這個模型構建住宅建設工程質量指數。
① 質量行為。涉及參建各方企業資質、現場人員配置、分包情況、質量事故等,得出合格率。單項總分均為100 分,按工程行為進行評分,將各單項分相加平均,得出當年質量行為總分。
② 實體質量。在施工過程中,通過巡檢所發現的各類施工問題,得出合格率。單項總分均為100分,按工程進行評分,將各單項總分相加平均,得出當年實體質量總分。

圖1 住宅建設工程質量評價體系框架圖
③ 分戶驗收。對于竣工工程,按比例隨機抽取進行復驗,得出一次合格率。單項總分均為100分,按各工程計算合格率,將單項總分相加平均,得出當年分戶驗收一次合格率。
④ 用戶滿意度。根菌竣工交付后業主的評價,得出滿意度。總分為100 分,進行用戶滿意度評價,各項目平均后得出當年用戶滿意度。
⑤ 投訴及不良記錄(扣分項)。對于保修期內的質量問題,查有實據確屬住宅質量問題的市民投訴。每上升1% 扣1 分,扣滿10 分;投訴量下降或持平不扣分。
量表是測量應用技術中的基本工具,它是對調查資料進行數量化的一種工具。住宅建設工程質量指數評價量表使用的是五段量表。由一組態度表述組成,對態度強度的表述作了進一步細分,為“優、良、一般、較差、非常差”五類,對應的分值分別為“90、80、70、60、50”。
我國正面臨著經濟體制轉變與工程質量管理體制改革,新的形勢給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政府管理部門必須改變管理思路,以積極的態度探索解決上海市住宅工程質量管理問題的新方法。本文所確立的住宅建設工程質量評價體系可實現對住宅建設工程質量進行從微觀到宏觀的全過程評價,得出住宅建設工程質量評價指數,對上海市的住宅建設工程質量水平進行系統描述。當然,這套方法仍處于研究和探索階段,需要經過實踐檢驗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