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婕麗
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院腫瘤科,四川遂寧 629000
1982年Frei提出早期輔助化療的概念,對于手術治療的腫瘤患者應盡早應用輔助化療,在腫瘤診斷明確后即予以化療,然后再進行手術治療,稱為新輔助化療,目前新輔助化療已經成為世界上治療乳腺癌的一種新趨勢。國外研究顯示新輔助化療后獲得病理學完全緩解的乳腺癌患者子總體生存期獲益更高,因此目前追求新輔助化療后患者病理學完全緩解成為臨床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主要目標,探索新的化療方式以達到更好的新輔助化療效果成為乳腺癌臨床治療的重要方向[1-2]。本研究對本院近年收治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紫杉醇、阿霉素每周方案(劑量密集法)進行新輔助化療,探討其近期療效,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初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均經病灶穿刺組織學檢查證實。納入標準:ⅢA期乳腺癌,有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但腫瘤固定;或腫瘤直徑>5cm,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但不固定;(2)ⅢB期乳腺癌,腫瘤直接侵潤胸壁或皮膚,伴隨腋窩內乳淋巴結轉移;(3)患者僅有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而無其他臟器遠處轉移。剔除非初診患者,既往進行治療者,以及心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者。

表1 兩組近期療效的比較[n(%)]

表2 兩組毒副作用的比較[n(%)]
研究共納入49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2~58歲,平均(43.6±8.2)歲。全部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24例、對照組2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3.0±9.4)歲,病理分型為浸潤性導管癌20例,浸潤性小葉癌4例;腫瘤分期為ⅢA期13例,ⅢB期11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4.2±8.3)歲,病理分型為浸潤性導管癌22例,浸潤性小葉癌3例;腫瘤分期為ⅢA期14例,ⅢB期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24例患者給予紫杉醇(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H20059962)70mg/m2,阿霉素(輝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H20000496)30mg/m2,1次/周,連續3周后間歇1周,4周為1個周期;對照組25例患者給予紫杉醇(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H20059962)135mg/m2,d1,阿霉素(輝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H20000496)50mg/m2,d1,3周為1個周期;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周期。
全部患者完成3個周期治療后采用WHO實體瘤近期療效標準評價臨床效果,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RP),穩定(SD)、進展(PD),以完全緩解+部分緩解計算總有效率(RR)。且患者手術后組織標本送病理室,由高年資病理醫師判斷是否病理完全緩解(pCR:原發腫瘤及區域淋巴結均無殘留浸潤性癌細胞,殘留原位癌也屬于病理完全緩解)[3]。化療期間觀察患者毒副作用發生情況,并采用WHO不良反應評價標準比較兩組總有效率及毒副作用發生情況。
采用SPS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7.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病理結果顯示新輔助化療后觀察組病理完全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惡心、嘔吐、脫發、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肌肉關節痛等毒副反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乳腺癌術前化療稱為新輔助化療,新輔助化療有助于了解腫瘤對化療的敏感程度,為進一步化療提供有價值的依據[4-5];此外還能使腫瘤縮小,便于手術,降低分期,使更多的患者能夠進行保乳手術;防止新轉移灶的形成,刺激免疫活性;幫助患者消滅潛在的亞臨床病灶,為局部晚期患者創造手術條件;還能有效防止耐藥細胞株的形成[6-7]。目前新輔助化療已經成為臨床治療乳腺癌的一種新趨勢[8]。
研究顯示新輔助化療和輔助化療患者之間總體生存率、無瘤生存率、局部復發率等無明顯差異,而新輔助化療后獲得病理學完全緩解的患者遠期生存率可明顯增高,可見病理學完全緩解對患者預后有重要影響[9-10];因此達到病理學完全緩解成為新輔助化療主要研究方向。國外基礎研究顯示腫瘤的生長存在一定規律,在腫瘤初期,細胞增殖速度較快,但是當腫瘤體積達到一定大小后,腫瘤細胞的增殖速度減慢,這可能與細胞增殖、凋亡調控或組織形態有關[11]。基于此有學者提出了劑量密集假說,認為化療后腫瘤縮小的速度與腫瘤再生速度成正比,也就是化療前腫瘤符合越小,對數殺傷作用越強,但是當腫瘤細胞未完全殺滅時,殘存腫瘤細胞再生長的速度越快[12];因此認為腫瘤化療應注意強化治療,縮短化療間隔,也就是劑量密集化療。
劑量密集化療的主要目的是縮短化療間隔期,盡量減少在間隔期再生長的細胞數量,同時間隔期縮短意味著腫瘤細胞暴露于化療藥物的時間和頻率更長,這對影響腫瘤細胞生長信號、抑制血管生成有積極作用,能更大程度地達到細胞殺傷作用[13-15]。國外研究采用劑量密集化療治療乳腺癌,遠期隨訪顯示劑量密集治療效果優于常規三周方案[16];國內王梅等采用劑量密集方案進行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結果顯示患者總有效率及病理學完全緩解率均明顯高于常規方案組[17-18]。本研究觀察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劑量密集法每周方案進行新輔助化療,結構顯示患者總有效率及病理學完全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但近期毒副作用并無明顯增加。
綜上所述,紫杉醇、阿霉素每周方案新輔助化療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劑量密度增加,總體療效更高,且近期毒副反應無明顯增加,值得進一步研究應用。
[1]汪星,何英劍,英旻,等.新輔助化療后腋窩陽性淋巴結病理完全緩解對乳腺癌預后的影響[J].中華醫學雜志,2011,91(30):2116-2119.
[2]Candlo AS,Gonzalez-Angulo AM,Kelly HK.Predictors of tumor progression dur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n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 ,2009,27(15 Suppl):a603.
[3]劉晶晶,張瑾.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研究進展[J].中華乳腺病雜志,2012,6(1):67-72.
[4]黃偉煒,鄭弘宇,陳強,等.紫杉醇脂質體與紫杉醇聯合表阿霉素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的對照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0,15(3):235-238.
[5]汪全新.表阿霉素聯合紫杉醇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1,7(12):174-175.
[6]吳家豪,何勁松,倪勇,等.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評價方法進展[J].癌癥,2010,29(2):240-244.
[7]蔣文英,桑劍鋒,蘇磊,等.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及其判斷方法 [J].現代醫學,2011,39(2):237-240.
[8]李成貽,陳艷,洪永強,等.4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輔助化療[J].腫瘤基礎與臨床,2009,22(6):481-483.
[9]Mathew J,Asgeirsson KS,Cheung KL,et al.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future direc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2009,35(2):113-122.
[10]胡薇,施俊義,盛湲,等.吡柔比星或表柔比星聯合紫杉醇新輔助化療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隨機對照研究[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0,31(1):70-73.
[11]Gunter von M,Sibylle L,Manfred K.Neoadjuvantbreast cancer therapy:the German experience[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Supplements,2008,6(2):4-9.
[12]吳天峰,范春香,郗蕊.多西紫杉醇聯合吡柔比星新輔助化療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臨床療效[J].臨床醫學,2011,31(12):12-14.
[13]張夕涼,姜福亭,田磊,等.新輔助化療配合手術治療中晚期乳腺癌的臨床效果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21):4092-4094,4149.
[14]趙興娟,高潤芳,楊璇,等.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FEC與TEC方案近期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13):1068-1069.
[15]凌華晃,韋華軍,鐘亮,等.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三陰乳腺癌的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0):2175-2177.
[16]Citron M.A randomized trial of dose-dense vs conventionally scheduled and sequential vs concurrent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as postoperative adjuvant treatment of node-positive primary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2003,21(8):1431-1439.
[17]王梅,王雅杰,施俊義,等.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每周方案與三周方案療效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0,15(4):336-338.
[18]張莉.紫杉醇聯合表柔比星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療效[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