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山東省莒南縣相邸鎮防疫檢疫所,山東 莒南 276626)
鵝場周圍建隔離墻、防疫溝等,避免閑雜人員和其他動物進入。
鵝場大門口建消毒池,其寬度大于卡車的寬度,長度大于卡車車輪兩周,池內放入5%~8%的火堿溶液并定期更換。生產區門口建消毒池、更衣消毒室,鵝舍門口建小消毒池,寬度大于舍門。
鵝舍最好安裝一些吸附臭氣及灰塵的過濾裝置。

鵝場應建糞污及污水處理設施,如三級化糞池等,糞污及污水處理設施要與鵝舍同時設計并合理布局。
一般糞污可作農肥,糞污用于農田時,要了解糞污的性質(主要是氮、磷的含量及其他成分,如重金屬等的含量),并估算土地的環境容納量,以免其污染地下水,破壞生態環境,糞便最好堆肥發酵后再用于農田。
病死鵝必須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禁止出售,處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3.1 焚燒 對一些嚴重危害人、禽健康的病禽尸體有必要采用焚燒法處理。焚燒時,先在地上挖一十字形溝,溝的底部放上木柴和干草引火,然后于十字溝交叉處鋪上橫木,其上放置禽尸,禽尸四周再用木柴圍上,最后灑上煤油對禽尸進行焚燒,直到尸體燒成黑炭為止,也可用專門的焚燒爐對病禽尸體進行焚燒。
3.2 高溫處理 此法是將禽尸放入特制的高溫鍋(鍋內溫度達150℃)內熬煮,以達到徹底消毒的目的。熬煮的溫度和時間必須達到消毒要求。
3.3 土埋 采用此法無害化過程緩慢,某些病原微生物能長期生存,因而可能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并造成二次污染,其不是徹底的無害化處理方法。
土埋的埋尸坑必須遠離禽舍、放牧地、居民點和水源地,地勢應高燥,尸坑深度不小于2m。掩埋前在坑底鋪上2~5cm厚的石灰,再投入禽尸,尸體投入后,再撒上石灰或消毒藥物,埋尸坑四周最好設柵欄并作上標記。
3.4 發酵 將禽尸拋入尸坑內,利用生物熱進行發酵,以起到消毒滅菌的作用。尸坑一般深9~10 m,直徑2~3m,坑口加木蓋,坑口高出地面30cm左右。將禽尸投入坑內,堆到距坑口1.5m處后蓋封木蓋,經3~5個月發酵處理,尸體可完全腐敗分解。
處理禽尸時必須將其排泄物、各種廢棄物等一并處理,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糞污的惡臭主要產生于蛋白質腐敗,如果提高鵝日糧蛋白質的消化率或減少蛋白質的供給,糞污臭氣將大大減少。
按可消化氨基酸量配制日糧,補充必要氨基酸和植酸酶等,可提高氮、磷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營養平衡配方技術、生物技術、飼料加工工藝的改進等新技術的應用可減少飼料原因造成的環境污染。
鵝場外及場內各棟鵝舍之間種植常綠樹木及花草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改變場內小氣候、減少環境污染。
許多植物可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減少鵝場臭氣排放,提高場區空氣質量。草地和樹木可以遮擋風沙,降低場區氣流速度,減少冷空氣對鵝的侵襲。場周種植隔離林帶可控制場外動物進入,利于防止疫病傳播。
鵝場應建立和健全衛生防疫制度,同時定期對空氣、水質和土壤等進行監測。
鵝場應確保不受工礦企業的污染,建場后應根據周圍工廠特點監測特定的污染指標,有氯堿廠的則監測氯,有磷肥廠的則監測氟。舍內除常規的溫、濕度監測外,還須監測、控制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的濃度及懸浮微粒、細菌的數量。
水質監測主要根據水源性質而定,若用地下水,應測定水的感官性狀(如顏色、濁度和氣味等)、細菌學指標(大腸菌群數等)和毒理學指標(氟化物和鉛含量等),不符合無公害標準的,應進行沉淀處理和采取加氯等措施。鵝場投產后應對水質情況隨時進行監測。
土壤監測在建場前即應進行,之后可每年監測1~2次,測定的指標有硫化物、氯化物、鉛及氮化物等含量。
鵝場附近的垃圾堆、污水溝、稻草堆是昆蟲、老鼠的繁殖場所,對這些場所應經常進行清理,以防鼠、蟲傳播疾病。
鵝場還應根據蚊、蠅和節肢動物的繁殖季節選擇適當的殺蟲藥對其進行殺滅。
老鼠出沒的地方,如鵝舍、倉庫、飼料間、廚房、廁所及職工宿舍周圍應投放鼠藥滅鼠,以減少疾病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