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睿,冉青松,冉 強(.四川省畜牧總站,四川 成都 6004;.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四川 成都 6004;.四川省汶川縣畜牧獸醫局,四川 汶川 6000)
發酵床養豬是一項新型養殖技術,其方法是將鋸末屑、粉碎的秸稈、稻殼、微生物添加劑和米糠等輔助發酵劑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勻形成墊料鋪在豬舍發酵池內,將豬只直接放在發酵床上飼養,其糞尿排泄在墊料上,不清掃、不沖洗床舍內糞尿,不向舍外排放糞污,通過發酵床的微生物發酵作用將糞尿進行降解、消化,不浪費水資源,可減少人工操作,實現環保無污染養殖。
發酵床技術最早起源于日本,其后在歐美、韓國等地推廣。在我國則是20世紀90年代,首先在福建試行,隨后在中國掀起一股浪潮,現東三省、山東、福建等地仍有部分豬場使用該技術。此技術集合了環保、生態、節約、省力等優點,受到了政府、發改委、環保部門、農業部門的關注與重視。因此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農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建設的通知》,在甘肅省通渭等71個縣(市、區)進行先期試點,四川省組織了廣元市利州區、昭化區、南充市西充縣、營山縣、達州市萬源市、德陽市旌陽區共6個項目縣(市區)的15個養殖場(專合組織)承擔生豬清潔生產示范項目。項目從2012年10月開始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各項建設指標。現將項目實施現狀、試點過程中出現的利弊及應對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1.1 項目支持內容 項目資金用于改造現有生豬養殖圈舍,建設生態發酵床豬舍;補貼購置配料、布料、翻料、出料等設備費用;補助防雨防滲的原料和出料儲存設施建設費用;補貼購買生態菌劑費用。

1.2 項目實施情況 四川明確了15個養殖場(專合組織)承擔項目建設任務,補助資金達2 140萬元,現已改造發酵床豬舍107000平方米以上,并購置了配套鋸末、微生物菌劑、翻料機等。截至2014年底,6個項目縣(市區)均通過省級驗收組項目驗收。
2.1 降低了生豬糞尿對環境的污染 根據調研結果顯示,發酵床豬舍內需按豬的大小、日齡進行飼養,飼養密度不宜過大,保證生豬每天產生糞尿量能被發酵床微生物充分轉化。發酵床養豬和傳統水泥圈舍養豬相比減少了用水量,糞尿在發酵床內就地轉換,減少了糞污排出,解決了糞尿處理難題,消除了糞尿對空氣、水體和土壤的二次污染。
2.2 降低養殖成本
2.21 發酵床養豬可節約成本支出。和傳統生豬養殖模式相比可節約用水75%~90%,發酵床養豬僅需保證飲用水、墊料表面濕度、降溫等用水,減少了抽水的用電量。舍內不需沖洗、不必每天清糞,僅需喂料、翻墊料、清潔飼料臺、調整濕度等,節省了用勞成本。據項目承擔單位測算,使用發酵床養豬能減少80%圈舍沖洗用水,節約水電費6元/頭;減少污水處理費用12元/頭;減少發病率、死亡率50%以上;墊料收益12.7~22.7元/頭,降低養殖成本平均在50元/頭左右。
2.2.2 發酵床具有調溫作用。冬季,發酵床里微生物發酵,可產生生物熱,讓豬舍內溫度高于普通豬舍2~5℃,豬臥下時腹部接觸溫暖床舍,有利于豬體保溫,可減少地暖空調等安裝使用費用;盛夏,舍內通風透氣,豬只可停留于發酵床旁水泥平臺上,涼爽干燥。
2.3 發酵床墊料可作為優質有機肥用于種煙 發酵床利用玉米秸稈、稻殼等農業副產品作原料,為桔桿、稻殼等處理找到了新途徑。發酵床墊料使用1~3年以后可作為優質有機肥還田,但墊料在使用后含有銅、鋅、砷等重金屬元素,不宜直接用于種植果樹、蔬菜等植物,但可將墊料作為優質有機肥用于種煙,增加煙葉產量,以此達到墊料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效果,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種效益的結合。
2.4 生物發酵床技術得到改良 由于四川氣候高溫高濕,傳統發酵床在四川不利于疫病控制,因此項目承擔單位對傳統發酵床技術進行了因地制宜的改良,有效緩解了疫病風險。項目承擔單位在原圈舍下部挖60cm的墊料坑,用混凝土做底,以利于墊料翻動;上部增設高架床及漏縫地板,高架床架空在墊料區上40cm處,床體采用柵條式結構,空氣隔絕層既能確保豬只不直接接觸墊料,又為下一步安裝機械翻耙機做好了準備。發酵床旁豬只水泥休息平臺與地面形成約10°夾角,以便于飲水和污水流入排污道,而不進入墊料區,造成墊料潮濕霉變;飼槽和飲水槽置于高架區與管理通道臨近的邊沿上,與墊料區隔開。
3.1 疫病風險難控制 發酵床養殖過程中不能大量使用化學類消毒藥及抗生素,一旦出現隱性帶毒豬排毒,病原體將長期存在于發酵床上,污染發酵床舍。但若對發酵床舍進行徹底的消毒滅源,在殺滅病原微生物的同時又會損害發酵床內的有益菌群,造成發酵床功能喪失。對于豬只發生的細菌性疫病,獸醫常使用抗生素進行應對,部分藥物在豬只體內代謝不充分,易排出進入發酵床,同樣會造成對床內有益菌的損害。豬只長期拱食墊料,在墊料上活動,飛揚的墊料易引起豬只呼吸道疾病。由于發酵床長期未清理打掃,溫度濕度過高,蟲卵易繁殖,豬只若直接接觸發酵床易引發皮膚病和感染寄生蟲病。
3.2 改良型發酵床前期投入高 據項目承擔單位測算,改良式發酵床圈舍改造工程施工難度較大,改造費用較高,每平方米造價達500元,約為傳統發酵床改造費用的2倍。
3.3 人工需求高 發酵床內雖然不沖洗、不需每天清糞,僅需喂料、翻墊料、清潔飼料臺、調整濕度等,看似節省人工,但是四川發酵床并未使用機械翻耙,常需工人進入發酵床定期輔助翻耙,勞動量大,人工需求高。
3.4 不利于選擇飼料 現在很多飼料中都添加了抗菌藥,飼料中抗菌藥若不能被豬只完全吸收,部分抗菌藥將會隨豬只排放到發酵床上,易損害發酵床中的有益菌。
3.5 夏天易造成熱應激 四川夏天氣候高溫高濕,發酵床產生大量生物熱,墊料表面溫度約高于一般豬舍2~5℃,如遇環境溫度升高,陽光直射,豬舍內通風換氣不良,易造成豬只熱應激,重者導致中暑。

4.1 對發酵床豬舍進行改良創新 根據四川地理氣候環境和土壤地下水位,需使用半地上式發酵床,即在原圈舍下部挖60cm的墊料坑,上部預留40cm空間,形成空氣隔絕層,墊料坑上部增設高架床及漏縫地板,發酵床旁建設豬只水泥休息停留平臺。根據海拔位置高低和空氣流速合理確定建筑高度和通風窗建設參數。
4.2 合理選擇發酵床圈舍修建地址 場址應選擇地勢較高、向陽干燥的地方,修建應充分考慮通風透氣,應保證冬天盡量多的陽光照射,夏天應具有良好的通風、防暑降溫措施。
4.3 根據豬只類型使用發酵床 根據豬只大小、類型、日齡選擇不同的飼養方式:育肥豬及仔豬直接在發酵床上飼養;母豬在限位欄飼養;母豬配種及之后的28天在限位欄中飼養,28天后進入發酵床飼養。
4.4 墊料原料選擇和制作機制創新 選擇墊料時應結合各種原料的物理特性(吸水性、透氣性等)和成本進行篩選。可使用松枝末、柏枝末、雜灌末等本地常見雜料作為鋸末、稻殼的代替品,保證碳氮比25:1的原料為墊料的主體原料即可。為保證墊料供應,可以采取墊料商品化制作(購買)和分戶制作(發動周邊農民)相結合的運作機制。
4.5 選擇健康豬進入發酵床 發酵床養豬會造成用抗生素使用和消毒受限,特別是近年來豬只經常發生疫病混合感染,疫病風險極高。因此必須保證豬只在進入發酵床之前進行過集中驅蟲,使主要疫病的抗體滴度達到有效保護水平。
4.6 盡量減少人工使用量 發酵床常需工人進行定期輔助翻耙,人工耗費大,應引進規格適合翻耙機,全機械化操作,保證墊料疏松,防止墊料板結,減少人工使用量。
綜上所述,清潔生產是必然要求,健康養豬是必然趨勢,對于發酵床養豬技術既不能輕易否定,也不能盲目推廣,有條件、有優勢、有資金的地區可以進行有益試點,做到規范、標準,在不破壞資源、環境情況下的進行生豬清潔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