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我國醫學留學教育蓬勃發展,并已成為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作為全英文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貫穿教學始終的一門課程,對于醫學留學生培養顯得極為重要,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全英文醫學教育的整體質量。目前我國并沒有對全英文醫學留學生漢語課程設置制定標準和具體要求,現階段也沒有關于全英文醫學留學生漢語課程設置的專門研究。本文對目前昆明醫科大學漢語課程設置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對現有漢語課程進行合理設置,將漢語課程調整為三個部分,即預科化的基礎漢語課程、以體驗為主的基礎醫學漢語課程和以語言實踐為主的臨床醫學漢語課程,以期改善醫學留學生漢語教學現狀,提高全英文來華醫學留學生漢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全英文醫學留學生" 漢語" 課程設置" 昆明醫科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2-0019-03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醫學領域取得的進步舉世矚目,我國醫療、教育、科研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吸引了大量留學生來華學習西醫課程。自2000年以來,醫學留學生人數持續大規模增長,2012年學習西醫的來華留學生達到2.9萬余人,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9.3%①,在所有學科中排名第二位。2007年,教育部印發了《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標準》),其中第14條明確要求:“漢語作為必修課程應貫穿教學全過程,以適應學生在華學習生活的便利和后期接觸病人的需要。”②
漢語作為全英文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MBBS學生)貫穿教學始終的一門課程,對于醫學留學生培養顯得極為重要,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全英文醫學教育的整體質量以及人才培養的質量,甚至將直接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聲譽。合理制定MBBS學生漢語課程設置的標準、科學設置漢語課程對漢語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一 問題的提出
首先,《標準》只對MBBS學生漢語教學提出了總體的教學要求,并沒有對課程設置提出標準和具體要求。縱觀近年來全英文臨床醫學專業漢語課程與教學的研究,筆者發現目前并沒有針對(MBBS學生)漢語課程設置的專門研究。
課程設置是在具體教學目標和大綱指導下,根據學習者的特點和需要及對知識和能力結構的要求,最優化地選擇教學內容、安排課程結構、掌握教學進度。課程設置必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它是學校的培養目標在一定學科課程計劃中的集中表現。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是否科學合理,將直接影響教學秩序及教學質量。
其次,《標準》還提出MBBS學生的漢語課程應包括“漢語、醫學漢語”。由此,漢語課程至少應該包括基礎漢語課程和醫學漢語課程。醫學漢語屬于專門用途漢語的一個分支,其涉及內容與通用漢語教學內容差別較大③。對于MBBS學生來說,醫學漢語是輔助其學習專業知識的工具,特別是在臨床見習、實習期間要完成與帶教老師、同事、患者的交流,其重要性不容小覷。目前醫學漢語的課程設置仍然處于探索階段,課程的定位和設置標準不明確,對漢語教學開展的指導不足。此外,怎樣合理地安排基礎漢語與醫學漢語的教學比例;如何分配課時量;二者之間怎樣更好地過渡與銜接;如何體現醫學漢語的實用性與交際性都是要考察解決的問題。
二 昆明醫科大學漢語課程設置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昆明醫科大學于2011年開始招收MBBS學生,現已有四個年級的學生共310人,學生大多數來自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個別來自泰國、緬甸、巴西、美國和非洲各國。起初,學校漢語課程每周只有4學時,此外還有四至五門的醫學專業課同時開設,學生對醫學專業課的重視程度明顯高于漢語課,漢語課的教學時間被壓縮,無長遠規劃,課時安排沒有科學性。通過三年多的教學實踐,我們不斷對MBBS學生漢語課程設置進行動態調整,豐富課型、優選教材,將漢語課程分為基礎漢語(第一至第四學期)和醫學漢語(第五至第八學期);第一學年漢語課時量從原來的4學時/周被增加到8學時/周;以基礎漢語綜合課為主,增設基礎漢語聽說課;從2012級開始,學校對MBBS學生漢語水平也做出明確規定,要求其畢業前必須通過新漢語水平考試(HSK)三級。雖然學校對漢語課程設置已做出一定調整,表面上學生的漢語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漢語未達到預期目標,漢語教學成效難以提高,教學質量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醫學專業課程任務重、負荷重,漢語課程時間緊、效率低。醫學專業培養周期長、課程繁重,根據我校人才培養方案,漢語課程和醫學課程同時開課,學生專業壓力大,專業學習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就無暇在漢語學習上投入時間與精力,漢語教學被邊緣化。
其次,基礎漢語課時量少,學生HSK過級率低,漢語基礎薄弱。我校MBBS學生的漢語課時只有普通語言專業學生的20%~40%,沒有充足的課時量保障,要通過HSK考試很困難。另外,由于學時量不夠,第一學年結束后學生漢語水平很難滿足日常交際需求,如果接著開設醫學漢語,實際情況是學生很難掌握生僻的醫學詞匯,無法進行有效交流,臨床實習任務很難完成。
再次,現階段漢語課程設置與醫學漢語課程教學大綱不符。莫秀英在《標準》指導下設立課程目標,結合教材《醫學漢語——實習篇》擬定了《醫學漢語教學大綱》④。《大綱》指出,醫學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以培養和訓練留學生在醫院輪科見習實習時的聽說能力為主⑤,兼顧閱讀病歷、檢驗報告等醫院日常文檔的能力以及根據與病人及其家屬、指導醫生等醫護人員的交談記錄病人情況、書寫病歷能力的培養;同時強調應該以聽說技能的訓練為主。而在基礎漢語課程階段課程類型單一,大多數院校只開設綜合漢語課,語言復現率低,無法有效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各項技能。此外,《大綱》還規定醫學漢語課程宜在留學生漢語水平達到新HSK四級后開設⑥。目前我校使用的醫學漢語教材為《醫學漢語——實習篇》,該教材的使用對象一般是已學過基礎漢語、掌握1300~1500個詞匯、掌握基本的漢語語法和常用句式的留學生⑦。而根據現階段的課程設置,經過基礎漢語階段學習的學生無法通過HSK四級考試,甚至很難通過HSK三級考試。
最后,現階段漢語課程設置限制了留學生臨床見習實習階段的漢語交際能力。MBBS學生漢語學習動機主要表現為工具性動機⑧,工具性動機具有明顯的急功近利色彩,充分說明MBBS學生學習漢語只是為了通過考試、順利畢業,因此學習動機不足,常常抱著應付考試的心態,而不從中獲取語言技能、達成交際愿望。且現階段的漢語課程設置一直采取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這就使學生和教師被禁錮在課堂內,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極為不利。傳統課堂模式與臨床實踐脫節,不利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漢語醫學專業知識的掌握。
三 合理安排MBBS漢語課程,優化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教學總體設計的核心內容,也是聯結總體設計和教材編寫、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⑨。然而,現階段我國對MBBS學生的漢語課程設置沒有嚴格標準,各高校在課程的定位、課時量、課程類型和教材選用與處理上也都不大一致。新的課程設置必須符合專業方向和培養目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需求,以提高漢語教學質量為根本任務,以培養高質量的人才為目的,以漢語課程為重點,全面提高基礎漢語、醫學漢語的教學水平,保證教學質量,達到我校優質核心課程標準的要求。
根據現階段我校漢語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結合我校人才培養方案,對現有漢語課程進行優化調整:將第一學年設置為漢語預科課程,教授基礎漢語,開設綜合課、聽力課、口語課、漢字及HSK輔導課程,要求學生第一年結束后通過HSK四級考試,規定只有通過考試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醫學漢語學習;第二、三學年開設基礎醫學漢語體驗課程,所教的內容與同期的醫學專業課程相關,將漢語課程與醫學專業知識相結合;第四學年開設以語言實踐為主的臨床醫學漢語課程,結合醫院輪科的見習實習內容授課,有利于學生把語言實際運用到臨床實踐活動中,完成交際性活動。
1.預科化的基礎漢語課程
將基礎漢語設置為預科是解決醫學留學生漢語教學問題的關鍵,如果第一學年將漢語預科化,就有充足的時間開設形式多樣的課型,細化到“聽、說、讀、寫”分課型開設,通過課堂內外的反復操練,培養留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為學生融入中國社會以及專業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同時,要制定考核要求,規定預科期間應達到HSK四級水平,測試合格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醫學漢語課程的學習,只有嚴格要求,學生才會重視漢語學習并為之付出努力。同時淘汰部分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從而有效地控制了生源質量。
2.以體驗為主的基礎醫學漢語課程
《標準》指出,MBBS學生的教學最終是為了“適應學生后期接觸病人的需要”這一教學目的。醫學漢語的教學內容包括醫院各科室、常用藥物、人體結構、常見病的中文名稱以及各種常見病主要癥狀和體征的漢語表達;學生要會用中文正確書寫病歷,正確閱讀檢驗報告;能用漢語與醫護人員、病人及其家屬進行交流,以了解病人的病史、病情、檢查項目結果、治療方法和方案、治療和康復時期應注意的問題等。《醫學漢語教學大綱》提出聽說能力的訓練以及模擬到醫院實習的情景進行交際訓練應是主要的教學方法。醫學院校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校醫院、臨床技能中心、模擬醫院、附屬醫院正好為漢語教學提供了最真實的場景,可充分利用資源開展教學,將基礎醫學漢語課程設置于真實的語言場景中,采用體驗式漢語教學模式。模擬留學生到醫院各科室輪轉見習實習可能遇到的真實交際情景,將各科最常見疾病的病例及相關詞語和表達方式編成情景對話,讓學生進行實際操練,達到在一定的場景中能夠運用漢語獨立進行交流交際的目的。這樣的交際性練習有利于言語交際能力的直接培養,也為留學生的實際交際活動做準備。
3.以語言實踐為主的臨床醫學漢語課程
來華醫學留學生的臨床實習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個人臨床技能的訓練,更主要的是對學生進行團隊合作訓練,包括病史采集、查體診斷、到各級醫生查房、匯報病例、參與病例討論等,可以說臨床實習是醫學教育的精華。臨床醫學漢語課程的開設是為了提高醫學專業留學生在醫學實踐活動中的漢語實際運用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使用所學的漢語進行醫學實踐活動是教學的中心。教學中,臨床醫學漢語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習科室輪轉安排,利用DV、錄音設備等記錄每組學生的實習過程,課后加以整理編排,設計情境模擬練習,及時讓學生鞏固操練。例如記錄醫生與患者之間的對話,患者怎樣描述病情以及醫生的診療建議;實習生與醫生之間的對話,就各項檢查結果討論對病情的診斷;實習生之間交換對于病人的病情和治療方法的看法等,這些形式可以有效地將課堂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真實的交際能力。還可組織與醫學專業相關的、多樣性的課后語言實踐活動,如旁聽醫生的門診,觀摩怎樣與病人交流;扮演標準化病人,參與病例討論;參與遠程會診、診療或參加志愿者活動走進社區普及健康知識;在醫院做導醫,增加與病患交流的機會等。
注 釋
①《2012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13
②《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定》,教外來〔2007〕39號
③單韻鳴、安然.專門用途漢語課程設置探析——以《科技漢語》課程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8):258
④⑤⑥莫秀英、鄧淑蘭.六年制MBBS醫學漢語課程教學大綱初探[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3):74~76
⑦周小兵、莫秀英主編.醫學漢語——實習篇1[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
⑧李靜.創新合作模式,提升英語授課醫學留學生的漢語教學質量[J].外國留學生工作研究,2014(2):18
⑨陳昌來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97
參考文獻
[1]張曦.論漢語預科化在醫學留學生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J].醫學教育探索,2008(7)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