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南地區指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南,包括湘贛浙滬全境與鄂皖蘇長江以南地區。我國江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民間藝術的聚集地,歷來都被文人騷客們所贊美,如今,江南地區的多項民間藝術都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剪紙、蘇繡、昆曲等。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江南地區很多優秀的民間藝術都被遺忘,由于得不到有效的傳承,很多技藝都已失傳。本文對江南地區主要民間藝術狀況進行分析,并提出保護策略,以及其在高校教育中的運用辦法。
【關鍵詞】江南" 民間藝術" 保護" 高校教育"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2-0034-03
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是對我國古代藝術文化的尊重,也是對古人智慧的肯定。江南地區歷史悠久,傳承下來的經典民間藝術數不勝數,負有盛名的如昆曲、云錦、刺繡等,進入新時期以后,國家開始對地方的民間藝術實施保護政策,希望能夠將精彩、豐富的民間藝術與技藝世代傳承下去。但是,在實際的保護工作中,卻遇到了諸多的困難。在這樣的形勢之下,一些民間藝術已經被納入到高等教育當中,可以說這是保護民間藝術的一個非常重要途徑。因此,本文對江南地區現存主要民間藝術的保護方式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
一 江南地區民間藝術的生存現狀
江南地區現存的民間藝術有緙絲、刺繡、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紙、泥塑、草編、燈彩、九連環、民俗掛件等數百個品種。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很多民間藝術由于后繼無人,逐漸消亡。
1.生存空間極度萎縮
民間藝術的生存很大程度依賴于其能夠為藝人提供的生存資源。如今,各類文化藝術進軍中國,現代藝術及其產物充斥著文化市場。與手工制作、工序復雜或者技巧難度高的民間藝術相比,現代工藝生產出來的產品,具有快速生產、批量大、質量好、成本低、周期短等優勢,能夠迅速占領市場,并獲得消費者的認同。以昆曲為例,現代的多媒體、影視、電影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對藝術產品的需求。而傳統的昆曲形式,許多觀眾認為與現代主流的藝術產品相比比較乏味,昆曲市場因此逐漸萎縮。
2.民間藝術傳承困難
江南地區的剪紙、皮影制作、蘇繡等民間藝術制作工藝復雜,對初學者的技術和耐心有著很高的要求,一些民間藝人更是牢牢遵循傳男不傳男、只傳關門弟子、只傳直系親屬等封建的傳承理念,進一步阻礙了優秀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揚。
3.經濟的發展顛覆了民間藝人的生存之道
依靠民間藝術生存的藝人們,在經濟發展尤為迅猛的今天,幾乎被現代的經濟文化壓得喘不過氣來。來自于社會的生存壓力,迫使他們改行換業,放棄傳承民間藝術。一些人甚至為了生存肆意地破壞、摧殘民間藝術,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4.民間藝術保護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國家實施對民間藝術保護政策以來,雖然頗有成效,但是對民間藝術的挖掘并不夠,很多優秀的民間藝術逐漸被時間所埋藏,一些地區的保護部門對現有民間藝術的保護不夠重視。
二 加強對江南地區民間藝術的保護力度
對江南地區現存民間藝術的保護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1.制訂有效的保護機制與保護計劃
保護江南地區民間藝術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保護與傳承江南地區民間藝術需要有關部門制訂一個完善的保護機制,通過保護民間藝術傳承人、發放經濟補貼、開發民間藝術產品產業鏈等方式,解決民間藝術保護的根本問題——經濟問題。另外,還需要制訂一個周密的保護計劃,對民間藝術實施長效性的政策保護。
2.推進民間藝術的傳承工作
阻礙民間藝術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傳承困難,解決傳承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好藝人的思想工作,改變其封建的傳承思想;鼓勵有志向的社會人才加入民間藝術傳承行列,并給予優秀傳承人一定的經濟支持;將優秀民間藝術引入教育教學當中,以學校教育為載體,傳承民間藝術。
3.為民間藝術的生存和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面對現代社會的發展,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最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等。針對這一需求,政府與地方保護機構需要不斷地深化保護工作,加強保護資金的投入,并以民間藝術為資本,籌集更多的保護基金。同時,還應當推動民間藝術的創新發展。以江南地區的泥人技藝為例:現代很多的泥塑作品素材都取之于現代社會的著名人物、經典表情等,而不再是傳統的胖娃娃、古代農民、侍女等。創新的泥塑作品更具吸引力,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而這項民間藝術也擁有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4.樹立全民保護意識
樹立全民保護意識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從民間挖掘優秀的傳承人和保護者,同時聯合當地企業、財團等加入到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當中,還可以借助媒體的力量,不斷地挖掘未被發現的優秀民間藝術資源與人才,培養人民對民間藝術的喜愛和興趣,營造全民保護民間藝術的良好氛圍。
三 江南地區民間藝術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
在保護民間藝術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將其作為教育資源,投入到學校教學當中。教育教學是任何時期都不可取代的工作,而能夠被改變的是形式、內容、方式等外在的事物。將江南地區現存民間藝術應用于高校教育當中,不僅僅是對民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更對教育具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尤其是藝術類教育,其對于歷史文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具體應用策略如下:
1.將民間藝術作品中的設計元素和精神內涵運用于藝術教育當中
第一,將民間藝術作品的造型觀念運用于藝術教育當中。江南地區民間藝術作品造型設計取材大都來自于生活、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以及歷史故事和其他技藝。以剪紙為例,江南地區的剪紙多取材花鳥類、文字類、動物類等,將取材對象的特點進行夸張式的放大,然后再將其展現在紅色的紙張當中。很多剪紙的題材更是富有愛國情懷、生活寓意。對于藝術設計來講,取材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作品的設計不僅要題材新穎,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刻的內涵,能夠表達一種思想、文化或者精神。在進行藝術教育的時候,老師完全可以選取一些比較有內涵,且取材比較新穎,表達方式非常獨特的民間藝術作品,如蘇州的水墨、瓷刻等,這些藝術品表現方式非常獨特,用材也很新穎,在現代的藝術教育當中,完全可以借鑒民族之風進行創作,定是別有一番風韻,同時把江南地區民間藝術夸張而又接地氣的造型理念運用于藝術教育當中。
第二,吸收民間、民俗藝術的審美意向。民間民俗藝術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能夠傳承上百年,甚至千年,其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這種藝術能夠在任何時期都能打動某個群體。而現代的某些審美觀念、藝術作品、工藝品,甚至是某一思想,總是在被推到高潮后迅速消亡。究其原因就在于缺少本土審美特點,在大量吸取外來元素之后,逐漸地被其他新興的外來元素所替代。
不論是在藝術教育,還是在其他項目的高校教育當中,都可以借鑒民間藝術的審美意象及取向,選擇具有本土氣息、富有創新性的元素,并將其演化為一種思想、一種手段或是一種技巧,最后以保障該事物的長期留存。例如:繪制水墨畫時可以借鑒蘇州娟扇的審美意象,選擇具有古典氣息的繪制內容,如侍女、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等,盡量選擇具有古典氣息,與當地文化氣息相接近的題材,創新之處則放在用色和筆法上。
2.加大江南地區民間藝術的開發力度,擇優選取應用于高校教育當中
民間所流傳的藝術并不完全適用于高校教育。例如制陶,這是一項對制作工序非常考究的藝術,將其投入到高校教育當中并不現實。在選擇民間藝術的時候,不能夠過于盲目。民間藝術教育題材的選取在于其與教育的切入性,以及其保護和傳承的迫切性。在選擇民間藝術的時候,要根據高校教育需求進行挑選,同時不斷地對現存民間藝術進行挖掘,多種民間藝術相對比,擇優選取,創辦特色教育資源。近年來,蘇州等地區高校一直在不斷地開發民間藝術教育資源,某些高校已將民間藝術作為特色,納入到高校教育當中,并從中汲取精華,開設了以當地民間藝術為基礎的專業。
四 結束語
江南地區民間藝術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而將其運用于高校教育當中,則是一種兩全其美之法,既能夠對江南地區民間藝術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還能不斷地推動流域內的教育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1]鄧湘瓊.對民間藝術保護現狀的思考——以青海河湟地區民間美術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5(3)
[2]劉武、宋健.淺談藝術教育對我國民間藝術保護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5(8)
[3]侯乾、路園、李強.以竹木雕之鄉石市鄉個案談民間藝術保護與發展[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5(3)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