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文從網絡信息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整合、信息化平臺的應用、教學管理和評價的完善三大方面出發,探討了信息化語境下構建大學英語生態教學環境的具體措施,以使信息技術更好地促進大學英語教學,實現教學系統的生態平衡,提高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關鍵詞】信息化語境" 教育生態學" 教學環境"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2-0058-03
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正逐漸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多媒體網絡教學以及自主學習平臺已經得到了大力的推廣,其他新的信息技術也不斷涌現并開始應用于教學。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基于信息化語境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也將成為未來教學改革的趨勢。然而,信息化技術的介入,必然會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造成一定的沖擊,使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各方面都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因此,如何將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合理優化地加以利用,創建新環境下的生態化教學,是教學改革中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 教育生態學
1976年,美國哥倫比亞的Lawrence Cremin在《公共教育》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態學”這一概念,開始將生態學的思想,原理和方法應用于教育領域。2003年,Leather出版了《語言習得生態學》一書;Kramsch(2008)基于復雜性理論討論了外語教學的生態學視角。而國內吳鼎福(1990)出版了第一本《教育生態學》,涉及教育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文化與教育生態、課堂生態環境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問題。2000年范國睿在《教育生態學》一書中從文化、人口、資源以及環境教學等方面闡述教育生態問題。這些標志著對生態外語課堂教學研究正在興起,一種后現代的教育生態研究趨勢正在形成。
教育生態學認為,教學是一個具有生命活力的開放生態系統,教師是生態系統里的生產者,將來自系統外部或自身創造的信息(即知識),通過教學傳授給作為消費者的學生,學生同時作為分解者消化吸收這些信息(知識),再通過教學環境給老師一定的反饋,實現著生態系統中信息和智能的流動。它強調教育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和諧,構建生態課堂,體現和諧社會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教學生態系統中,教師、學生、教學信息和教學環境是四個主要的生態因子,他們之間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遵循生態系統的基本原則,實現各因子之間的協調發展,才能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生態平衡,促進教學的長足發展。
二 生態化教學環境的基本特征
在教學的生態系統中,教學環境是最重要的組成因素。它既包括教學的物理環境,如班級規模、教室布置、教學設備和資源、教學手段、學習平臺等,也包括教學的精神和文化環境,如師生關系、班風學風、教學氛圍、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等。同時,它既包括與教師課堂教學有關的環境,也包括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所需的環境。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共存于教學環境中,并通過教學環境實現知識和信息的流動和傳遞,因此,構建生態化的教學環境是確保教學高效有序開展,促進學生水平提高的必然途徑。
生態化的教學環境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整體性。生態化教學環境中,各個因素應有序、穩定地組成統一的整體。其中,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相互聯系,共同發展。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互為補充,形成綜合的學習整體。教學的物理環境和精神環境相輔相成,各種因素合理安排和設置。
第二,共生性。生態化教學環境中,各個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一方的存在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另一方的發展。例如教師教學的好壞會影響學生英語水平的進步,同時學生學習表現的好壞也會影響教師教學的情緒和積極性。
第三,開放性。打破封閉單一的傳統型環境對教學的局限,構建開放的教學環境,使教學資源、教學平臺、教學手段等得到及時的拓展更新。當然開放不是指無限制的開放,而是有計劃有原則的開放。
第四,動態平衡性。生態化的教學環境中,創建和諧的生態關系,使教學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互相適應和協調,維持動態平衡性。例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學資源要適應學生的實際水平,否則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使得教學生態失衡。
三 信息化語境下大學英語生態教學環境的構建
信息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引領作用,對教學生態中的各因子進行優化的結構和功能調整,以達到生態平衡,促進教學的有效開展??偟膩碚f,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措施,構建生態化的教學環境。
1.網絡信息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可用于英語教學的網絡信息資源日益豐富,獲取也越來越便利。將網絡信息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對于加強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和生動性,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內容死板灌輸,教學模式單一枯燥的局面大有裨益。同時,信息化時代下的學生,本身就較多接觸網絡信息資源和技術,對于這樣的結合更容易接受和喜歡,能更好地激發他們英語學習的興趣。
有機結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經過精心設計和合理安排,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氛圍、學生和教師主體等各因子處于最適度狀態,避免網絡信息資源的介入造成的教學失衡。首先,教師要盡力搜索并仔細篩選適合每次教學的網絡信息資源,對這些資源進行優化加工,設計將其自然合理地融入教學環節中。同時,教師也應指導學生如何去搜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完成教學主題中的一些任務,如課堂presentation、利用語料庫學習詞匯、了解比較中西文化等。其次,教師應注意教學中網絡信息資源使用的量和所占的時間比例。信息化語境下的教學并不意味著網絡信息資源可以取代教師的角色,也不能是教學內容的全部。教師應分配好介入的量和占用的時間,達到與教師的講授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整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刻的把握和反思,才能在不斷摸索中找到最適度的信息化教學的平衡模式。
2.動態化地應用多種信息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英語課外學習的平臺和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不再局限于學生自己看書做題等簡單機械式的學習,教師對學生課外學習的監控也逐漸變得易于操作。目前可用于課外學習的信息化平臺主要有以下幾種:(1)英語自主學習平臺。當前很多學校都建有自主學習中心,引進學習軟件,要求學生利用一定的時間完成一定量的課外學習任務。教師可從自主學習管理中心看到每位學生的完成情況,并可以就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這一信息平臺的應用已經較為系統成熟,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移動學習平臺,如微信微博QQ、手機APP等。智能手機的出現,使得移動學習成為可能。移動學習是指在移動終端設備幫助下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薛建強,2014)。教師可以將精心搜集的學習資料或者提供的參考網站、書目等放在微信微博QQ上給學生共享,并通過這些平臺發布閱讀、寫作等任務,同時通過回帖、私信等方式檢查學生的課外學習完成情況。老師還可以挑選一些優秀的手機APP提供給學生,如百詞斬、網易云課堂、英語趣配音、英語流利說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方便隨時進行課外學習。(3)寫作、詞匯類學習軟件。為了輔助學生的課外學習,一些出版社開發出相應的學習軟件,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大班教學教師難以顧及每個學生,給出及時指導的問題,應用軟件給每個學生提出可供參考的意見,讓他們更迅速直觀地獲取知識,得到改進。這些信息化平臺的應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習的途徑,但也需要合理搭配和不斷調整,是一個動態發展應用的過程。
3.完善信息化語境下的教學管理和評價
信息化語境下,學生獲取和構建知識的途徑和方法更加多樣,容易出現盲目性、無序性及不適應性。教師應該在教學管理環節給予正確的指導,幫助學生明確每個階段自主學習的目標、任務、要點,制定適合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計劃,選擇有針對性的信息化資源。同時,目前大班教學的現狀仍是難以改變的,教師無法密切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管理就更需要借助多種網絡信息化平臺,如自主學習平臺、QQ群、微信群等對學生的學習進展加以監督,對學習中的問題加以解答。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這樣的管理方式將越來越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續性。
教學評價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機和信心。改變以單一的考試成績作為終結性評價的模式,重視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已經得到了廣大英語教師的認同。但是在教學實際中往往過多地依賴于教師個人的形成性評價,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相對欠缺。信息化語境下的學習過程更加多元化,因此教學評價應注意各種學習環節學生的表現,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師個人評價的基礎上,多開展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同伴互評,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既對學生給予應有的肯定和鼓勵,又幫助其認識到不足之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 結束語
生態化教學的實現,重點在于實現課堂內教學與課外自主學習的平衡互補,既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效果,又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信息化語境下構建開放、動態平衡的生態教學環境,能使學生和老師的主體性更好地體現,兩者之間的知識流和信息流實現更好的傳播、消化和吸收,從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優化教學改革成果。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2]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高凡、張媛媛.構建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生態化模式[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
[4]薛建強.大學英語移動學習模式的構建與發展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