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法應注意小組的劃分、教師角色的擔當、生生合作以及評價機制的合理和實效,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 合作學習" 組內異質" 組間同質" 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2-0093-03
合作學習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體系和策略,它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而取得實質性進展則是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80年代末傳入中國,并在我國進行了本土化的發展。我國最早介紹合作學習理論的是朱佩榮翻譯蘇聯雷先科瓦等著的《合作的教育學》一文。這種極富創造性與實效性的新型學習方式,越來越得到教育界的認可,甚至有教育評論家曾斷言:“合作學習如果不是當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話,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較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可見合作學習深刻影響著當今的課堂教學改革。21世紀是一個競爭與合作并存的時代,而良好的合作能在競爭中實現雙贏,由此可見合作的重要性,而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來說,合作能力比競爭能力更為重要。學生的發展離不開合作學習,同時學生團隊精神的形成和協作能力的提高也離不開合作學習。在小組合作中,需要學生間的相互溝通、理解,這樣有助于形成積極地對待他人、對待集體的情感與態度。
要想使合作學習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發揮最大功效,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一 小組構建要合理,確保組際水平相當
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中最常見的方式,而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新課程理念也要求我們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影響小組作用是否良性發揮的一個直接因素就是小組的搭配。因而,學習小組應當合理安排和組織,以建立良好的學習群體。如何使小組的搭配做到優勢互補是值得研究的,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在性別、性格、人際交往以及學習成績等方面的差異狀況來合理組合,使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成為最佳搭檔。合作學習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則是小組成員中的合理分工,這些一定要有明確的分工。小組的組織者是誰,歸納總結者是誰,以及由誰記錄,這些一定要有明確的分工。同時,選擇何種發言形式,同學發言時其他同學做什么,同學記錄時其他同學做什么等也要有具體的安排。這就要求選出一個組織能力能力強、責任心強的學生來做組長,再由組長來分配任務和監督學習。例如: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就要求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其主要依據是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等。小組分配的時候一般是4人一組,小組長要由學習基礎好、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同學擔任,各組間力求均衡,沒有明顯的差異,每個小組都可以稱為全班的縮影或者說是截面。這種組內異質的分配,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為學生在學習中互組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組間同質則能保證各小組間展開公平競爭,既有利于增強小組競爭的信心,又有利于學生的參與,確保了組與組之間的公平。
組內異質是為了讓優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學困生得到幫助。它要求不僅僅按成績分組,也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等。如我們班經過多次合作,我發現第四小組每次合作時間總是比其他組要長,于是我細心觀察這個組,發現其中的三個學生雖然成績不錯,卻都屬于沉默寡言型,所以他們的合作氛圍就差。發現問題后,我從別的組調來一個成績比較好,平時很活躍的學生,之后合作的情況明顯好轉,這個組有積極性了,合作的效率高了,時間短了。
二 教師當好“導演”,做學生合作學習的引導者
在強調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還必須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指導、調控能力,否則探究過程就可能失去正確的方向和必要的秩序,教師要做到精心組織、及時調控,當好“導演”。
首先,教師必須做好準備工作,根據學科內容、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制訂出最完備的組織策略。在學習內容方面,一般采用一個學生進行發言,本組的其他成員進行補充,或者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后由小組長總結出本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然后,教師引導全班同學對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交流。最終由教師進行總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可以讓學生鞏固知識,并提高對知識的理解。
巧妙設計問題情境,是思想品德課學習的有效手段。學生提出問題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增強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突破口。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知識點”設計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誘導他們提問,鼓勵他們大膽解惑。在學習“我國的資源環境狀況”一課時,針對日常生活中的“白色污染”提出以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為主題的調查活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因貼近生活,學生動腦思考、自主探究,提出自己的建議。在實踐活動中,對新知識的講解,滲透到具體實踐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學習“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相關知識的時候,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我先呈現給學生幾個案例,自然而然地引出題目“為什么生命是最寶貴的”,以此作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對生命的價值以及怎樣珍惜生命進行討論,在進行一系列討論的過程中,最終得出該如何去實現人生價值的結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
三 教師要做學生合作學習的合作者與參與者,融入合作學習之中
合作學習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有不可完全預料的發展性。教師要承擔好組織者的職責,就要參與學生的合作學習,融入其中,隨時掌握學生合作的動態。但教師的融入合作又有其獨特的要求,教師既要與學生共同討論,平等地參與合作學習,又要冷靜地觀察,適時了解各組的合作進展情況。然后,根據情況對各小組合作的過程進行合理的調整,譬如,合作時間是否需要延長或縮短;在討論的過程中,是否有學生偏離討論話題;討論的聲音是否過大,影響到其他組等等。一定要杜絕兩種不合理狀況的出現:一是教師完全等同于學生,全心地參與學生的討論,而忘記自身職責;二是靜靜地等待學生的討論結束,或者專心熟悉教案、準備教學用品和課件。在合作學習中,教師以多種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中進行探索。例如,在九年級“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基本經濟制度”一課教學時,針對學生對經濟制度陌生的現狀,可以設計如下活動。活動一:利用課余時間,學生通過向父母咨詢,從自家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20世紀80年代前后農村家庭生活的變化;除了訪談以外,還可以搜集一些舊照片,形象地展示生活的變遷。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圖片,交流變遷,感受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百姓共享經濟繁榮的成果。活動二:結合周圍的一些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對自己的家庭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和感受這些經濟方式給百姓生活帶來的便利。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恍然大悟,能夠暢所欲言,很輕松地理解了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在經濟建設中的巨大作用。而教師這種特殊身份的參與者,通過及時的引導、點撥、支持、肯定,給學生做出了正面的導向,使學生在活躍、輕松的課堂氣氛中獲得知識與感悟。
四 使所有的學生動起來,提高合作學習效率
在合作學習中最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作用。同小組內學生的討論是一種交流,不同小組在全班范圍的匯報、討論是更大范圍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各有不同。在學習過程中,這種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傾聽則是實現這種寶貴資源最大價值的必備條件。因此,教師除了要給學生提供交流機會,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傾聽,傾聽別人的發言。如在學習“走向世界的中國”這一內容時,對于我們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政治作用問題,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我將事先收集的資料呈現給學生,讓每個小組的成員暢所欲言,交流討論,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討論非常熱烈。這種合作學習方式以獨立為基礎,以合作為發展,每個小組目標明確、分工合理,真正做到生生互動。各小組成員互相幫助、互相啟發,通過激烈的討論、探討,達成共識,或保留兩種意見。同時組際交流,各組長代表發言,在全班范圍內交流各小組的學習成果。
五 做好學習評價工作
恰當的評價是合作學習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它除了能夠及時提供反饋外,更對學生合作學習的參與熱情與效果起著巨大的作用。評價時一定要杜絕片面化,要將個體評價與集體評價、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緊密結合,既重視每個個體的積極努力,又不忘記從集體績效的角度看待個人的作用,始終把個體表現納入集體業績中加以考量,更有效地促進合作能力的提高;既關注學生合作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取得成果的過程與方式,以求合作學習的效益最大化。既為學習而合作,又為合作而學習,將思想品德課的內容與形式緊密結合。
合作學習一定要注意少用不利于學生責任心形成的評價方式:譬如,以小組為單位提交作業,教師給以評價,等等。這種方式極易產生負面影響,讓學生感覺這個作業完成與否,似乎不是自己的責任。當小組集體提交作業時,教師的評價總結既要借助于這份材料,又要隨機抽取小組中的一名同學對本組所提交的成果做出說明或解釋;也可以采用第二種方式,就是要求每一個組員都提交成果,然后教師隨機抽取一份,借以評價全組。
通常合作學習的評價者由教師擔任,但也不應忽視學生作為評價者的權利與作用。在合作學習中,“當事人”的身份,使學生的評價可能更真實、更客觀;同時,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會對自己本組的學習過程進行理性審視、比較分析,從而獲得更深的感受。因此,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學會評價。譬如:指導學生從合作學習的準備和實施、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對學習的貢獻度、合作技能的掌握和運用、小組合作的有效性、本組任務的完成情況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這種評價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在小組檢查、討論學習內容中反省自身的合作行為。
總之,合作是新時代的要求,而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合作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在新的課程環境下,要求教師首先要積極營造一種合作學習的環境;其次要精心設計問題;最后要恰當引導學生。把握以學生發展為本的主線,努力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廣闊的空間和舞臺,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與活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