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養老是民生之本,保障老有所養是保障民生的大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國際社會對社區居家養老逐漸達成共識,打造居家養老社區成為趨勢。近年來,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使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我國社區居家養老建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通過對昆明市五華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現狀的實地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昆明市五華區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已經開始探索,相應的政策法規也在不斷完善,但是在服務設施配套、盈利模式、專業人員配備等方面還有很大不足。
【關鍵詞】社區居家養老" 老齡化" 服務體系" 養老機構" 五華區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2-0129-03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占到總人口的15.5%,達到了2.12億。據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將達到20.2億,其中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幾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國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同時,還伴隨著高齡化的快速推進。數據顯示,目前中國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已接近2400萬,占整個老齡人口的11%。在中國第一部老齡產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中明確指出,中國已經步入老齡社會初期,而中國式的老齡化問題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有其獨特之處。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空巢老人問題更加突出,目前在城市有54%的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而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數的增加,近幾年農村空巢老人比例也已接近半數。由于中國自古以來“養兒防老”觀念深入,而傳統的養老模式顯然已無法適應社會需求,因此,圍繞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國家應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提倡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
社區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國民族生活習慣,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養老方式。它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把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最佳結合點集中在社區;讓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繼續得到家里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相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讓老人既有自己的家庭空間,又有不孤單的公共空間。但是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執行,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解決養老機構與社區的結合、服務設施的完善等一系列的問題。因此發展社區居家養老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一 昆明市五華區社區居家養老發展現狀
1.老齡化現象嚴峻
據公安部門統計的全區常住戶籍人口650580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112435人,占總人口數的17.3%,按國家10%的比例五華區已屬于老齡人口化區,2013年五華區老年人口還在持續增長。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峻、老年人口增長速度的明顯加快,已成為構建和諧五華、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必須認真對待的重大戰略問題。
2.探索建立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為解決空巢、獨居、失能、高齡老人的后顧之憂,讓老年人安度晚年,從2012年起,昆明著手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2013年6月,五華區成立了全市首家民營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學府社區居家養老中心,學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共有床位150多張。建有多功能活動室、餐廳、醫療保健室、康復訓練室、網絡室、心理疏導室、宿舍等。可為老年人提供長住、日間照料(日托、月托)、全護、半護、康復訓練、心理咨詢及精神安慰等一系列服務,家屬和老人可根據個人情況自由選擇。
3.政策法規不斷完善
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保障養老服務建設。2000年,民政部等11個部門下發了《關于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意見》,隨后,我國又相繼出臺了一些養老服務的政策法規,2011年出臺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法》,鼓勵和扶持養老事業的發展。在國家大的環境下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云政發〔2014〕57號)、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云政發〔2014〕64號)、《昆明市實施“春風化雨行動”加強養老助殘救助工作的實施意見》(昆通〔2014〕7號)等文件精神,以滿足全市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為目標,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以下簡稱民辦養老機構),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根據文件要求:各級政府部門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支持發展養老服務業,并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
建設補助。對建成通過驗收且依法登記投入運營的民辦養老機構,根據實有床位數,省、市、縣各級財政按照確定的資金補助辦法給予一次性建設補助。2015年至2017年,對用自建產權用房新辦民營養老機構、用租賃用房新辦民營養老機構且租期5年以上的,入住率達到30%以上并年檢合格的,新增床位按每張分別給予一次性建設補助10000元、5000元。
運營補助。對民辦養老機構接收老年人,給予床位運營補助。對入住滿6個月以上并經過年檢合格的,每張床位給予每月50元的運營補助。
人員補助。對取得養老護理職業資格證書,在民辦養老機構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的人員,按照高級、中級、初級不同等級,在職在崗期間,分別給予每人每月150元、100元、50元的護理補助。
養老機構建設一次性補助、床位運營補助和人員補助資金除省級補助外,不足部分由市、縣兩級財政按比例分板塊共同承擔[即第一板塊:市、縣(區)兩級財政按照5∶5的比例承擔;第二板塊:市、縣(區)兩級財政按照6∶4的比例承擔;第三板塊:市、縣(區)兩級財政按照8∶2的比例承擔]。其中,市級承擔部分:50%的資金從福彩公益金中安排,50%的資金由市級財政預算安排。
二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服務設施配套不齊全
昆明五華區作為昆明較繁華的地區,人口多、社區建設發展完善,但這也成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瓶頸所在。社區建設在多年前就已經趨于成熟,這造成了現在的很多社區基本沒有閑置空地來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加大了以家為單位建設或改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的成本。五華區作為昆明市較繁華的地區,地價房價相對較高,開發者更愿意以此來換取更高的經濟利益,造成了五華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配套不齊全。在我們調查中發現,沒有一家社區能夠全部擁有以下的基本設施。最重要的醫療保健設施也只有71.1%的配備率,而這些基礎服務設施,都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發展的基礎。
2.盈利模式難以定位
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屬于微利性盈利機構,強調更多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這就造成了很多企業不愿意率先進入社區居家養老的行業。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7.61%的老年人每月用于養老的花費是在1500元以下。而在五華區最先成立的學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月托費用為每人1308元,日托費用為每人15元。我們在訪談中了解到,這樣的收費標準僅僅是能夠維持服務中心的基本運營,如果提高收費標準,一方面,很多老人和家庭就會無法承受負擔;另一方面,社區居家養老中心也會失去和其他養老機構競爭的優勢。
3.專業護理人員缺乏
在學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我們了解到,所有的護理人員都是從農村或失業、下崗職工中招聘而來,經過相關培訓后上崗。所有的護理人員都是因為生活壓力才從事這份工作的。而老齡化人口是慢性病、心理疾病、急性病癥的多發群體,需要大量的專業護理人員,并且要做到社區、急救中心、醫院的聯動。
三 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的對策
通過我們的調研結果和相關資料分析,要健全社區居家養老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豐富老年人的生活
努力改善居家老人的養老環境,建立健全基礎設施,通過新建、改擴建和購置設備,提升社會養老服務設施水平,“在經濟保障方面,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和城鄉老年人基本醫療保證體系,為他們接受社區養老服務提供支持。除了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以外,也要提供相應的娛樂性活動,比如定期安排老年人體檢、完善體育健身器材開展各種體育競賽、開展能發揮老年人能動性的文娛活動等,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加強制度建設,保障老年人的權益,優惠相關企業
首先,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和完善養老服務的相關標準,健全養老建設工作機制,規范養老服務市場行為,推動養老服務規范化、法制化的發展。其次,通過資金補助,稅收優惠,明確供地方式等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慈善機構及其他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參與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最后,強化監督管理,讓整個行業呈現一種健康向上的發展模式,切實保障老年人權益。
3.培養專業化的養老護理人員
專業化的服務隊伍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居家養老是否成功的關鍵。國家應針對職業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入職規則及制度,減少并最終杜絕無證上崗現象的出現,努力提高護理隊伍的素質和為老人服務的意識,竭盡全力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服務。對于缺乏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工作人員,要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其職業道德素質和服務水平。除此以外,加快發展養老服務志愿者隊伍建設,鼓勵年輕人加入其中,抽出閑暇時間看望需要幫助的老人,拉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共同為和諧社區建設貢獻力量。
4.規范國民的養老意識
由于國民思想的局限,傳統的家庭養老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社區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的養老模式,對傳統的養老思想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那么,規范國民的養老意識,讓國民廣泛接受這一制度,無疑會推進社區居家養老制度的發展。
5.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大部分的老齡人口都是企業的退休職工,而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發展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資源,成本高、利潤低,企業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社會責任意識才會進入該行業。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公益意識,也同樣會促進社區居家養老制度的健全。
昆明市五華區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目前仍然處在發展初期,要推進制度的進一步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各個方面的相應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梁新穎.家庭養老社會化問題探路[J].社會科學輯刊,2000(4):39~41
[2]王海燕.發展城市社區養老,應對人口老齡化[J].理論學刊,2002(3):67~69
[3]趙立新.論社區建設與居家式社區養老[J].人口學刊,2004(3):35~39
[4]牛康.社區養老管理:面對21世紀的中國社會管理課題[J].中外科技信息,2003(11):108~110
[5]龔靜怡.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養老模式[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72~74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