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筆寫這期的“編輯手記”的時候,驀然發現:2015,已經與我們漸行漸遠;2016,新的一年正向我們走來。期刊編輯是個“催人老“的職業,就是在每一期單調、重復的工作中,時間悄悄流逝,激情慢慢消退。還好有你們——每一位忠實的讀者,因為有你們,才讓我們一直充滿前行的動力。
言歸正傳。通讀完本期雜志,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很多文章都不經意地指向了一個主題:傳統。我們也是通過這種形式,向先人致敬,向歷史致敬,向不平凡的2015年致敬。
先從本期專題說起。當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的時候,我們怎能忘記聰明的中國人曾經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無數的貢獻,“四大發明”、中醫、火箭、珠算、渾天儀、九章算術、周髀算經……都是古代中國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發現殷墟》從另一個方面告訴我們,華夏民族不僅早早地擁有了都市、文字、青銅器這三項標志文明成熟的基本要素,建立了最精密的天文觀察系統,創造了最優越的陰陽合歷,而且商代的醫學已經相當發達。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古代中國是重義輕利、道德旗幟高揚的,那是講究誠、勇、信的國度。《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詮釋了一位愛國愛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典型的、一直被中國人所推崇的“傳統”形象;《當一位君子對另一位君子舉起屠刀》告訴我們古代中國人,人格健全,肉體內充盈的是光芒奪目的道德情操,崇德尚義是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精神特質。
2016,一個平凡的年份,你將擁有嶄新的一天,而我們將迎來創刊10周年。手中的便簽雖已泛黃,入目的字跡仍在心間。往日如煙,大浪淘沙的歲月,沖盡塵垢,洗不掉我們重歸中國傳統文化的激情。
新的一年,站在歷史的節點,通往夢想的路上充滿希望。讓我們一起“直面世間百態人生,傳承中華千年文脈”,讓國學之樹長青不老,讓傳統文化永遠鮮活,散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