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歸根結底是“人”的城鎮化,是要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人應該詩意地棲居”。而城市只有首先成為“詩意棲居地”,才能更好地調動人們的心靈,實現“人”的“詩意棲居”。
從身體棲居或安頓肉身角度來說,城市確乎是不二之選。它太會侍候和討好我們的身體了:熱了有空調,冷了有暖氣,落坐有沙發,睡覺有席夢思,拉撒有抽水馬桶,散步有彩色地磚,餐飲有酒肆茶樓,購物有大小超市……城市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身體舒服和生活方便而營造的,在這點上可以說應有盡有。
唯一沒有的是詩意。這是因為,詩意產生于自然,而城市離間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砍掉了樹林,屏蔽了星星,硬化了泥土;詩意產于從容,而城市讓人們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中疲于奔命;詩意產生于純粹與純潔,而城市使得人們在物欲橫流的臟水溝里變得污穢不堪。法國人安托馬·菲雷埃1690年為新編《通用詞典》作注解說:“耕種土地是人類曾經從事的一切活動中最誠實、最純潔的活動。”而文化,則是“人類為使土地肥沃、種植樹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比欢鞘星∏∨c此背道而馳。城市成了土地的破壞者,成了農耕文化和田園風光的終結者,唆使吮吸大地母親乳汁長大的人類恩將仇報,愈發在其母體上胡作非為。換言之,以斷代式思維和掠奪式行為向前推進的現代化、城市化進程正在毫不留情地消解詩意,刪除詩意傳奇。
從“天人合一”到“詩意棲居”
“詩意棲居”的境界離不開哲學思辨,它是引領人居理想和城市精神的統帥?!疤一ㄔ础蹦J街员婚L期追捧,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浸透著老莊哲學所謂“逍遙自在”、“物我兩忘”、“追求寧靜”的思想。
20世紀90年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針對中國城市發展迅猛、但主題迷失的問題,建議城市建設者從中國傳統的山水詩、山水畫和古典園林中汲取營養,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山水城市”,看重的就是傳統人居文化中的詩性智慧和詩畫意境,一種貫穿始終的人居境界。實際上,這種追求自然山水的詩意理念,仍然源自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著名人居環境學家、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在談及“山水城市”建設時指出:“中國傳統城市把山水作為城市構圖的要素,山水與城市渾然一體,顯然與重視山水構圖和城市選址布局的‘風水學說’等理論有關。”
“天人合一”的本質精神就是人與天地一體,《周易》認為,萬物氣所成,氣分為陰和陽,聚天地之氣而生發萬物,人作為氣所生成者之一,與萬物是相同的、相通的、相感的,所以是人與天地一體的。既然大地和人一樣由氣所生成,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看,大地與人一樣是有機的。這是傳統的人居環境思想產生的哲學前提。傳統的風水思想就是典型代表,總是把居住環境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進行規劃和設計,認為人居環境像人一樣有胎息孕育,“物我共生”,相輔相成。安徽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就是按照風水思想進行設計的典型例子。整個村落按照“牛”的創意來規劃設計,村落像個“青牛”,穿越村內的400多米長的九曲十八彎的水渠就是“牛腸”,中心的半月形水塘就是“牛胃”,形成了一個“山為牛頭,樹為牛角,屋為牛身,橋為牛腳”的悠然側臥的牛形村落。牛是農業必不可少的,象征著四季豐收。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化生態景觀。
“詩意棲居”的現實困境
眾所周知,詩經、楚辭、漢賦和唐詩宋詞所依托和表達的大多是鄉村風光。鄉村的消失,勢必在很大程度阻斷我們、尤其我們下一代對古詩詞的理解、體悟和欣賞。小橋流水、平湖歸帆、杏花春雨、秋月霞天、渡頭落日、墟上炊煙以至灞橋揚柳、易水風寒……假如真有一天,這些畫面中一一唐突地豎起整齊劃一的混凝土樓房,那將是多么怵目驚心的場景?。『沃乖姡剿畤嫷人囆g都可能隨之消失。
最后導致的,必是一個民族精神家園的消失。果真如此,我們還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嗎?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依賴于自然,任何一個人居環境首先是離不開環境的,地形氣候、山水格局、花草樹木等?!霸娨鈼印钡牡谝粋€環境條件就是要有花草樹木,要有綠色植被;第二個環境條件要求這些花草樹木必須是生態的和健康的,要有由地面草皮、低矮灌木和高大喬木共同構成的不同空間高度的豐富的自然生態系統,而且這一生態系統中的植被類型還必須是對人體健康有利的,比如在環境污染較多的區域種植女貞樹,能高效率地吸收二氧化硫氣體,在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區域種植松樹,它釋放的大量松節油有助于治療哮喘病和咳嗽;常年開桃紅色或白色花的夾竹桃,其葉、花及樹皮均有毒,接觸后容易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尤其對孕婦不好;常見的常春藤、風信子、杜鵑花、萬年青等植物都是有毒的,因此,在構建居住區生態系統時,應慎重使用。
詩意的宜居環境的塑造需要人類自身道德的約束和支撐?,F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環境,深受傳統工業化污染的影響,大氣污染、霧霾天氣、水體污染、土地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突出,嚴重影響著我們的人居環境質量。
文化是“詩意棲居”的靈魂,如果不能從文化精神和哲學審美的高度來推進“詩意棲居”的人居環境建設,“詩意棲居”永遠只能是中國人的夢想。當前建設的許多城市,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沒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色,丟失靈魂與個性,根本上來講是缺少文化精神,缺少“詩意人居環境”的理念及其對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與感悟?!霸娨鈼印钡睦砟畋仨毩⒁飧哌h,它更多的是實現精神層面的滿足與超越,而不僅是物質層面的滿足,這是“詩意棲居”文化理想的精髓,也恰恰是許多城市規劃者和城市建設者未能搞懂的哲理,大家往往只停留在對“詩意棲居”概念的簡單理解。
審美的救贖
“在一個貧乏的時代里,詩人何為?”德國詩人荷爾多林如是提問。確實,20世紀以來,我們處在一個“上帝缺席”、“諸神隱退”的時代,甚至一個哲學貧困、世風日下,人文精神墜落、衰敗,高品位審美貧乏而物欲橫流的時代。由于商業文明本身的弊端,由于一味地刺激和撩撥人的感官享樂和虛榮滿足的追求,而將人們的勤奮、競爭和創造引入了歧途。
競爭將變為惡性競爭,創造活動將變為不顧社會效益的標新立異,勤奮也深深打上了狹隘自私的極端個人主義的特征。長此以往無疑會導致各種社會危機、導致人際關系緊張,人類不僅難以與他人和睦相處,也談不上與自然保持可持續性的和諧共生與發展。
可以說,“詩意的棲居”這一命題,乃是哲人們針對此一情形而提倡的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也是人類關照、修筑自身內心精神家園的一種生活態度。某種意義上也正可以視為人們在城市意象的營構與體驗當中走向“和諧城市”創建的一條審美救贖之道。
因此,對于人類居住來說,“詩意的”標準,最重要的當然也就不止是城市的經濟品質,而是一個和諧、自由的生活空間。這種審美化的城市空間的營構,一方面固然離不開經濟及技術品質的保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還是要真正做到“以人為中心”,在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親近與和諧之中追求每個人的自由與自適。
比如,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人們曾迫切希望從高效運作的經濟體系和日益全球化的城市地位來獲得可觀的經濟成就。所以,一些巨型的標志性建筑在許多城市拔地而起,它們不僅成為一個城市意象的符號表征,同時也體現了這個城市集體意志的幻影。比如,集中在浦東的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型建筑群,特別是2010年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很明顯地都成為了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城市的招貼畫以及即將作為全球化城市的符號表征。
情懷與技術并重
為了“詩意的棲居”,我們不僅要關注自然界的多樣性生態平衡,更要尊重人類社會的生態平衡。維持城市社會生態的多元化平衡,才能涵養一個城市的健康長遠發展。因此,城市發展就要做好“大”與“小”統一的文章。“大”固然可以支撐起城市的磅礴氣勢,“小”卻也散發著城市溫潤的人文情懷?!按蟆斌w現城市的宏闊氣度,“小”則涵養城市的清新活力。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兼顧城市空間和功能的多樣化,涵養城市的人文內涵和歷史底蘊,保持城市社會生態的平衡發展,讓人在“詩意的棲居”中與城市達成心的交融。
“詩意棲居”人居環境的實現,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茖W技術的發展,有助于實現“詩意棲居”的理想目標??茖W技術主要從兩個方面為我們實現“詩意棲居”的理想創造了條件。
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建筑技術和手段??萍及l展讓我們建造出許多用傳統方法無法建造的新型建筑和美感建筑,如迪拜塔、東方明珠塔和中央電視臺新辦公樓等;也讓我們建造的房屋更加堅固,更能抵御自然災害,更加安全舒適。
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克服環境的污染與不利創造了有利條件??萍及l展為我們實現節能減排、克服環境污染、解決交通通訊、建造綠色低碳棲居之所提供了條件,許多綠色建筑、低碳建筑、環保建筑應運而生,為人類實現回歸自然的理想帶來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