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培養能夠獻身醫學事業、尊重他人生命的良好醫德品質、擔負起救死扶傷職責的醫學生,這是高職醫學院校醫德教育努力的方向。本文從完善醫德教育相關課程的設置;提升醫德教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突出以醫德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強化學生醫德實踐,增強醫德教育的實效性;建立靈活的醫德教育評價方式;加強醫德教師德育理論與臨床的有效結合六個方面對高職醫學生醫德教育體系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高職醫學院校 醫德教育體系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7-0150-02
高職醫學院校培養的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他們的醫德素養如何,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患者家庭的悲歡離合。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為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在《醫學教育全球標準》中就把職業道德教育界定為醫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如何培養能夠獻身醫學事業、尊重他人生命的良好醫德品質、擔負起救死扶傷職責的醫學生,這是高職醫學院校醫德教育努力的方向。筆者作為一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德育教師,以包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高職醫學院校醫德教育體系做一些探索。
一 完善醫德教育相關課程的設置
1.要加強“兩課”的學習
隨著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高職醫學院校出現了能力本位的培養目標,因此部分醫學生就出現了“重技能輕品德”的錯誤認識,認為兩課的學習無關緊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醫學生必須加強“兩課”的學習,這樣才能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才能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為形成良好的醫德打下政治基礎。
2.合理開設醫德模塊的相關課程
早在1978年,英國高等教育委員會就提出了對醫學院校必修課的調整意見,認為醫學課程應該增加人文課程的比例,提出將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改為必修課程,增強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感。目前學校開設的醫學倫理學、護理倫理學、人際溝通等課程課時較少,僅有20學時到30學時;教材陳舊、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多為空洞的理論,讓學生覺得比較枯燥;教師幾乎全部是理論教學,缺乏對學生的實踐教學。第一,由于高職醫學生年齡小、文化基礎薄,理解能力相對較低,應適當加大課程學時。第二,教材要與時俱進。教材應將教學改革與教學成果更好地吸納在教材中,與臨床緊密結合,將部分經典案例運用到教學中。第三,科學分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目前醫德課程幾乎全部是理論教學,缺乏學生在實踐中的運用。因此建議增加學生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理論,達到對理論的深刻理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另外,要融入美學、公共藝術課為輔修課程,通過對藝術的學習、熏陶、感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促使學生能夠全方位地進行提升醫德素養的學習。
二 提升醫德教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筆者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我校977名在校學生就“對學校專任醫德教育教師的滿意度”進行了調查,發現僅有27%的學生認為非常滿意。究其原因,學生認為醫德教育的課堂就是教師空洞的說教、滿堂灌、與實際結合不緊密。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夠,甚至認為我們的醫德教育課無關緊要。因此,怎樣提升醫德教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國家對醫德教師的職業素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有高尚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因為喜歡自己而喜歡這門課程。例如:教師不美甲、不化濃妝、在校園里開車不鳴笛、不吸煙、在教學區不高聲說話、主動向學生問好等,點點滴滴的小事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關愛,教師優雅的談吐、以身作則的一舉一動,學生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其次要加強業務學習。由于醫德教育實踐性較強、與社會熱點結合頗為緊密,因此教師在日常的學習中要密切關注實時動態、收集學生專業發展的前沿知識,有效結合在教學中;要加強與
————————————————————————
* 包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
同行的學術交流與學習,要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地學;要對醫學臨床、護理專業的知識有所涉獵,也可以走進教室聽專業課教師講課,這樣才能在教學中較好地與臨床有效結合起來。再次要時刻謹記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培養的醫護人員不僅要求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還要對社會生活有著正確的認識,能夠較好地處理醫患關系,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明確培養目標,才能迫使教師精心設計教學計劃和每一個教學環節,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最后要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活課堂。將“憤悱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法”“設疑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中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如:通過安排學生親自訪問、調研、收集資料,形成最美醫生典型事跡報告,就會增強學生今后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 突出以醫德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
筆者在“學校舉辦的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對你個人品行的提升是否有幫助”的問卷中,全校977名學生有59%的學生認為有些幫助但不明顯;14%的學生認為沒有幫助。可見,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進一步突出醫德教育。第一,精選主題教育內容。可以安排新生宣讀《醫學生誓言》,激發學生的醫德情感;以5.12護士節等重要醫學節日為契機,組織開展以突出“高尚醫德醫風”為主題的演講、辯論、朗誦比賽;以當前醫患關系的熱點問題,開展模擬情境的角色表演,增強職業體驗。第二,營造主題教育的校園環境。高職醫學院校的校園里,要突出醫學的特色。通過建立醫德名家塑像、醫德名言警句長廊、優秀校友事跡簡介等,有意識地將醫德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第三,利用好網絡平臺。可以創辦網絡醫德討論區,安排專業的醫德教育老師給予指導,引導學生就社會醫療問題進行討論,這樣開放性和互動性才能融為一體,醫德教育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 強化學生醫德實踐,增強醫德教育的實效性
醫德教育僅僅依靠教師課堂的講授,學生在教室的討論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有效結合,學生的體味才能更深刻、才能學以致用。學校應該注重并提供相當規模的實踐活動中心,將校外教育與課堂教育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實現由道德知識向道德行為的轉化。如:去醫院、社區診所、養老院、兒童福利院等地,開展義工活動或為患者提供基礎的護理和咨詢。通過為患者擦身、剪指甲、陪護等工作,提升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自身職業的責任感、使命感;通過與醫護人員的交流,了解當今社會對本專業的新要求;通過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更好地把人際溝通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認識到科學交流的重要性。
五 建立靈活的醫德教育評價機制
醫德教育的評價方式應該體現對學生能力和認知的總體評價,著重強調醫學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實踐能力。第一,建立長效的德育考核機制,從入校開始就建立學生的德育檔案,并與畢業掛鉤、與評選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掛鉤、與實習和就業掛鉤,真正從學校和社會開始重視醫德教育。改變過去唯技能、唯成績的誤區。通過肯定好的醫德,糾正不良的認識和行為,從而提高學生道德判斷與選擇能力,鞏固與提高醫德教育的成效。第二,對醫德課程建立靈活多樣的考核評價方式。改變過去以期末考試成績進行評定,對學生的評價應將期末成績與過程考核成績相結合,這樣可以調動學生日常學習的積極性,如:出勤、提問、作業、階段測試等過程考核的內容占50%,期末試卷成績占50%來綜合評定。第三,改革期末考試的形式。醫德教育的評價,應該進一步強化學生實踐的能力,增強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對護理倫理學、醫學倫理學、人際溝通等課程,可以用角色扮演、情境設置,通過案例分析、現場作答的評價方式;也可以根據如“醫學實踐中的倫理困境”的社會問題,由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寫出調研報告或論文進行評價。依據課程的特色,可以對考試的試卷進行開卷考試、閉卷考試、半開半閉考試等多種形式。
六 加強醫德教師德育理論與臨床的有效結合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我校學生認為當今醫德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堂講授與臨床實際相脫節、認為專任醫德教師在教學上的不足主要表現為缺乏臨床知識。現在的醫德課程往往由德育教師擔任,而德育教師雖有著豐富的馬列理論知識,但對于醫學知識、臨床實踐卻是一片空白。如果由臨床的教師擔任,又存在了臨床實踐經驗強但是德育理論弱的弊端。因此就急需加強醫德教師醫德理論與臨床的有效結合。學院應定期選派醫德教師深入到醫院調研學習,通過與醫務人員的溝通、與患者和家屬的交流,收集發生我們身邊的案例,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有效地把理論與臨床結合起來,教學才能有血有肉,學生才能有效提升其醫德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曉玲.和諧醫患關系視野下醫學生醫德教育體系的構建[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9(5)
[2]鄺紅妹、楊棉華.美國醫德教育對我國高校醫德教育的啟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0)
[3]陳逸萍.加強醫學生醫德醫風教育的調查與思考[J].宜春學院學報,2007(4)
[4]張玉萍.高職院校德育課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1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