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肩負著對全省經濟社會重大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為省委省政府提供決策咨詢服務的重任。他們用汗水無怨無悔的做好每一次調研,實實在在的為百姓謀福祉。本刊特摘編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在開展第三專題第一次學習研討中,室黨組書記楊士吉的講話,以饗讀者。
根據云南省委的統一部署和專題教育安排,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開展了“三嚴三實”和“忠誠干凈擔當”第三專題第一次學習研討。這次學習研討的主題是“嚴以用權,真抓實干,實實在在謀事創業做人”;學習研討要求要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結合起來,與貫徹落實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精神結合起來,特別是要與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
嚴以用權 重點在“嚴”
嚴以用權是“三嚴三實”的重要內容,也是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的關鍵環節。在踐行“三嚴三實”要求中,“嚴以修身”“嚴以律己”是基礎,“嚴以用權”是落腳點,是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嚴以用權,就是要堅持用權為民,按規則、按制度行使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論語·堯曰》上解釋:權,秤也。秤意味著公平,法官的肩章圖案就是天平,代表公平執法。現在人們對權的理解,多和“力”放在一起用,稱為權力。權為法授,法為公器,公權力行使的原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法有授權必須為”,因而權也只能公用。也就是說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權力不得行使;法律對權力明文禁止的更不得行使。但是,權力具有天然的擴張沖動,如果沒有限制就會無限擴張,所以又有了“權界”一說。“權界”指的就是憲法法律、黨紀黨規和紀律制度,是為各級領導干部行使權力制定的“交通規則”,設立的“紅綠燈”。領導干部有權不能任性,必須自覺給權力運行劃“紅線”、布“雷區”、通“高壓”,嚴格在法律規定的范圍、條件下行使權力。所以,權力是把雙刃劍,既可以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公器,也可以變為謀取私利的工具;既可以鍛煉人,使人建功立業,也可以腐蝕人,使人身敗名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截止2015年8月底,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60.6萬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61.6萬人。其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24.2萬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23.9萬人;中央紀委共立案審查中管干部55名,給予黨紀政紀處分57人。在這些違紀違法案件中,大多與用權不嚴、公權私用有關。
堅持用權為民,這是嚴以用權的根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奉行的根本宗旨,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也是黨章的鮮明標志。一切權力歸于人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顯著特點之一,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成功經驗。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提出,共產黨人的權力觀是“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胡錦濤提出的“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民本意識和民權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習近平同志也非常重視權力使用問題,早在2003年6月,他就提出,“當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無愧于民”。2010年,他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講,“馬克思主義權力觀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這些都是我國領導干部對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做出的最好的詮釋。
我們研究室的每一位同志,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無論權力大小,都姓“公”不姓“私”,誰給的權,就要為誰服務,為民不為己。必須謹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做到用權為公、用權為民,只有摒除特權思想,嚴禁特權行為,消除特權現象,才能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沒有特權、制度約束沒有例外”。
堅持按規則、按制度行使權力,這是嚴以用權的關鍵。有規矩,始能定方圓;有法規,方能治家國。政風清明關鍵在于“按規辦理”。領導干部按規則、按制度行使權力,就要敬畏制度,遵守權力使用的制度規定,討論問題講民主、決策事項講程序、執行決議講紀律,確保在制度規定的程序、環節、過程中行使權力。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打著人事制度改革的旗號,為個人說了算預留空間,嚴重違反組織人事紀律;山東省委原常委、濟南市委原書記王敏一面大談廉潔一面大肆斂財,一面嚴責身邊工作人員一面驕縱親屬子女;遼寧廣播電視臺原臺長史聯文大事小情“一把抓”、決策拍板“一言堂”、財務花錢“一支筆”、選人用人“一句話”等等。這些領導干部的違法違紀案例,都是不按規則、不按制度行使權力的反面典型。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是嚴以用權的條件。我國腐敗現象的發生與對權力的監督不力密切相關。胡錦濤同志說:“權力不受制約和監督,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習近平同志也曾說過:“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是一條鐵律”。2013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提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從嚴以用權的視角再次強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約束,遏制權力濫用,讓領導干部不能腐、不敢腐,這才是進行制度建設、實現嚴以用權的核心要素。目前,正在推廣的“權力清單制度”和正在部分地區試點的“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就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有益嘗試。
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這是嚴以用權的內在要求。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簡而言之,就是要做到用權不逾矩。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很多人常把“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掛在嘴邊,這種想法是十分危險的。不能把權力等同于權利,錯誤地認為權力越大,獲利就越多。很多領導干部就是因為“權”和“利”處理不好,掉入了犯罪的深淵,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依法行政,是公職人員的一項神圣職責,任何掌權者都沒有理由濫用手中的權力,更不能把權力當作個人圖謀私利、搞特殊化的工具。這就要求每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對權力要抱有一顆敬畏之心。敬畏,包含 “敬重”和“畏懼”兩層意思。“敬”體現出一種認識態度、一種價值追求,促使領導干部有所作為;而“畏”則表示一種界限、一種自省,警示領導干部應有所不為。因此,對領導干部而言,常懷敬畏之心,既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更是加強人品官德修養的現實需要。
真抓實干 關鍵在“實”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領導干部的必備品格。楊士吉說:“我們在研究室工作的同志,如果干工作僅僅停留在網上找點資料,摘摘抄抄,粘粘貼貼,湊成一篇文章,閉門造車,這是研究不了問題的,更談不上為省委省政府提供決策咨詢服務了。我們為推動云南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決策咨詢服務,不僅是講出來、寫出來的,更是實實在在地抓出來、干出來的。”
“實”是一種精神。“成功緣于實干,禍患始于空談”。有什么樣的作風,就有什么樣的作為。作風上的實與虛,折射的是思想上的公與私。楊士吉書記說,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的黨員干部,面對改革發展的各種難題,能否查實情、說實話、出實招、干實事、求實效,弘揚務實之風,不僅是做人的準則,更是謀事創業的方法論。不馳于浮華,不鶩于虛聲,沉下心來想實事、解難題,這才是深化改革最需要的政治品質。在研究工作室的每個成員除了能“妙筆生花”之外,還必須有一種“眼睛向下”的精神,搞調查研究,決不能“圍著輪子轉”“隔著玻璃看”,來時一陣風,走了一場空;寫咨詢報告,決不能熱衷于搞華而不實的“數字秀”、脫離實際的“口號秀”、夸夸其談的“報告秀”、虛假夸大的“政績秀”;做文稿服務,絕不能欺上瞞下、報喜藏憂,不僅要想到、說到,還要抓到、做到,力戒虛名講實際、力戒漂浮講實踐、力戒空談講實干。
“實”是一種責任。謀事不實,藍圖再好也是畫餅充饑;創業不實,夢想再美也是黃粱一夢;做人不實,職務再高也是虛有其表。當前,我國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作為省政府研究室的一員,有很多重點項目要調研,有很多重大課題要研究,有很多重要文稿要起草,任務非常艱巨。楊士吉書記說,組織上判斷一個干部是否是好干部,不但要看是否敢于擔當,是否有責任心,關鍵還要看實不實。那些喜歡拍腦袋決策卻不顧及后果、喜歡權力在握卻不愿擔當責任、喜歡說卻不愿做的人,都不是好干部。我們研究室的大多數同志,日常工作敢負責、關鍵時刻敢擔當,不存在為官不為的問題,但也有少部分干部不愿擔當、不敢擔當,工作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創新精神不強;明哲保身,怕得罪人,信奉多栽花、少栽刺,搞一團和氣;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有困難就繞彎,有問題就推諉,這與研究室的工作性質和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對于黨員領導干部來講,實不僅是干事創業的基本要求,更是一種歷史責任。
“實”是一種能力。古人云,大人不華,君子務實。“實”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能力。許多“不實”的背后,都隱藏著“不能”的問題。一些人之所以熱衷于做秀、沉迷于表面文章,除了作風飄浮之外,還跟能力不足有很大的關系,胸無點墨,空話大話套話自是必然;腹無良策,以“文件落實文件”在所難免。一些干部遇到難題,往往采取鴕鳥政策,把矛盾蓋起來、讓自己藏起來;推動工作總是習慣掛空檔,不敢迎著困難上、頂著壓力干,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笨辦法不頂用。既無法向前邁進,又不甘落于人后;既沒有能力水平,又怕被人恥笑,于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就來了,表面上如火如荼,實則一地雞毛;看上去動作不少,實則是原地空轉。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面對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尤其是我們研究室作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庫”,更要時刻警惕“能力不足的危險”,要看到我們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還不夠高,決策咨詢服務的總體質量還有待加強,特別是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能起到深遠影響的重大課題研究得還不夠多。我們如果不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苦練內功,是很難勝任本職工作的。
謀事創業 前提在“謀”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楊士吉書記強調:“我們能否在云南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中當好‘參謀’,為省委省政府領導提供高質量的決策咨詢服務,關鍵就看我們‘謀’得對不對、好不好、實不實。”目前,我們很多處室都在參加省、市“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編制規劃的過程就是“謀”的過程,“謀”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未來五年甚至更遠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對研究室來講,能“參”善“謀”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
看待形勢不能盲目樂觀。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十二五”期間,云南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但新常態下云南的經濟發展下行壓力仍然較大,2014年,云南全省生產總值為12814.59億元,居全國第23位,地方財政公共預算為1697.8億元,居全國第22位,人均生產總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僅為全國的58.4%、68.8%、84.2%,分別居全國第29位、28位和21位。加之云南是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四位一體的省份,貧困人口數量居中國第二位、片區縣和重點縣數量居中國第一位,是全國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確保2020年574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76個貧困鄉、427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000元以上,其壓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研究室的同志,要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和擔當,在為省委省政府提供決策咨詢服務過程中,無論是調查研究也好,文稿服務也罷,對形勢的判斷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報喜不報憂,對成績夸夸其談,對問題遮遮掩掩,否則就不是合格的決策咨詢服務工作者,甚至會成為人民的笑柄、歷史的罪人。“十三五”期間,省政府研究室的扶貧攻堅任務也很重,廣南縣南屏鎮建檔立卡貧困村寨227個,占村組總數的91.5%;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806人,占總人口數的47%,占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17%,深度貧困人口3516人,占貧困人數的18%。雖然省政府研究室在扶貧攻堅上沒有太多的經費支持,但也要發揮自身的優勢,“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各處室都要按照“掛包幫”“轉走訪”工作方案,深入掛鉤幫扶的貧困戶,積極建言獻策,重點在智力扶貧上想辦法,同時我們還要幫助廣南縣把“十三五”規劃編制好。
目標定位不能好高騖遠。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必須全力以赴去實現。“十三五”規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的規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議》提出的目標要求是對全國的要求,各地不可能整齊劃一。比如,“兩個翻番”意味著“十三五”時期全國年均經濟增長要保持在6.5%以上,全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5.8%以上,力爭發展和居民收入增長同步,但各地不可能都保持這樣的速度,有些高一點、有些低一點才符合實際。對一些中西部地區,對一些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特別是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主要目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主體功能要得到加強,各項事業有明顯進步,特別是人民生活、公共服務水平有明顯提高。對貧困人口而言,要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收入達到脫貧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指出,云南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如何實現跨越發展?如何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楊士吉說:“這迫切要求我們對云南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定位,找準我們的優勢和短板,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確定科學的發展目標,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跟著也就好定了。發展定位和目標非常關鍵,如果定得不好,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難以實現,跨越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政策舉措不能脫離實際。當前,云南面臨著很多發展機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有兩大戰略都涉及云南,如何抓住這些機遇,以“四個全面”為戰略布局,以“五個著力”為主抓手,以“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為新契機,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實現“三個定位”戰略目標,“謀”就顯得至關重要,“謀”得好、“謀”得實,政策舉措得當,云南就能實現跨越發展;謀”得不好、“謀”得不實,政策舉措失當,云南就會錯失發展良機,甚至走到老路上去。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不是新一輪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發展方式、靠權力刺激抬高速度實現“兩個翻番”。我們不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要考慮更長遠時期的發展要求,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方式。比如,如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這是事關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哪一個發展理念貫徹不到位,發展進程都會受影響。又如,如何轉方式,解決好發展質量和效益問題;如何補短板,解決好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何防風險,增強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等,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下大力破解的重點難點問題。
責任編輯:吳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