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較于人工成本極高,且拍攝手法和表現力有諸多限制的實體電影,動畫電影天馬行空不逾矩的多樣化展現形式,以及中國當下電影市場的消費結構,似乎讓中國動畫電影迎來復興的第一步
“大圣”吹響號角
《大圣歸來》刷爆了朋友圈,微博圈,甚至我們的生活圈。無論在哪里,你都能看見這只我們無比熟悉的猴子,以一個英氣逼人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點映階段這只猴子就展現了自己“稱王稱圣任縱橫”的實力,兩天點映過千萬票房,雖然數據并不大,但要知道的是在“他”之前,中國國產動畫電影達到這個高度的,一部也沒有。四十八個小時,這部影片已經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中國動畫電影歷史的榮譽錄上,在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然而故事還沒完,《大圣歸來》一次又一次地改寫著歷史。
中國動畫電影人氣最高,中國動畫電影票房最高,中國動畫電影票房增長速率最快,中國動畫電影排片率呈現“逆增長”。無論哪一點,都是以往的中國動畫電影絕對難望項背的。可以說《大圣歸來》這部動畫電影對中國動畫電影市場來說,絕對進行了翻江倒海的攪動。
可是這也并不能完整詮釋這部電影,因為這只猴子更重要的意義,即“正式吹響了中國國產動畫電影搶占主流市場的號角”。正是由于《大圣歸來》,中國動畫電影的興起之路,就此正式開始了。
低成本撬動高利潤
當然,正如同魯迅先生所說,這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大圣歸來》的成功,其實早見端倪。
首先從動畫電影和真人電影的一個決定性區別——成本來講,動畫電影的低拍攝成本就能夠給電影制作降低風險,提供三五倍,甚至十倍的回報。
真人電影需要片酬,需要劇組支出,需要道具,需要場景費,林林總總的支出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了。而對于動畫電影來說,這些支出卻都等于零。
動畫電影的制作簡化下來,只需要一個導演,一個編劇,一個制作團隊。這三方融合在一起,一部動畫電影就可以完全產出。其成本支出最大的點是制作團隊,相比于制作費用,其它支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而這個過程,還省去了真人拍攝中所需的諸多費用。
這也就成就了動畫電影的小成本優勢,需知動畫電影一百萬以內的成本量級是很常見的,而它的收益和產出比例卻很大。也就是說成本是“1”,動畫電影可以獲得大概“10”的回報,在這樣的情況下,成本小的優勢就為動畫電影的以小博大提供了溫床。
巨大的成本增長空間,就提供了巨大的票房增長空間,即使花出十倍的力氣,用掉一千萬的成本,也只相當于中小量級的真人電影。但不同的是,動畫電影的收益也隨之水漲船高,增加了十倍。這也是真人電影不能比擬的。
當然,現實中,這種簡單的算法模型貼近理想化,但是在國內動畫電影市場,三到五倍的票房增長是一定有保障的,可見動畫電影的低成本,以及為它帶來巨大的潛在利益空間。
觀影“小手拉大手”
從另一方面講,消費需求決定市場態勢,這話也絕對是用于動畫電影。
電影是一種文化,然而它更是一條無比繁復龐大的產業鏈條,它面對的是觀眾,觀眾就是市場。所以中國動畫電影興起的開始,首先得益于當下人們對電影市場的消費需求。
物質的豐富讓電影漸漸由少部分人的藝術愛好,變成了大眾娛樂消費品。二者結合,再加之中國獨生子女的急劇增加,就衍生出了當下的一種“小手拉大手”的電影消費結構——家長愿意且有能力為孩子花錢,不僅不惜金,且十分愿意以孩子為主導,不遺余力地為他們增加娛樂形式,電影變成了這種需求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顯而易見,動畫片和針對低幼層的影片成為滿足這種需求的生力軍。
家長不愛看動畫片——沒關系,在這場消費盛宴中,孩子才是真正的主導者,此外,動畫電影獲得的票房至少是兩個人的,甚至,是三個人的。
票價并不便宜——沒關系,相較于一套動輒數百過千的樂高玩具,剛剛過百元的電影票也并不是什么珍品奇物,一兩百元的文化產品對家長來說,給孩子花也很值。再加上親子票相較于單獨出售的電影票甚至更便宜,自然也就有更多人去看。
由此,消費行為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消費意愿、價格都不成問題了,動畫電影的票房自然能夠得到保障。
好萊塢“和尚”幫念經
即便現在,對于動畫電影,也依然有一大部分人有著“動畫片是給小孩看的”之類的想法。
這種意識或者來自于我們對動畫片認知的不完全,或者由于對動畫片的定位流于片面。在海外,動畫電影當然也針對兒童播放,但是就正如這世界上最知名的動畫公司迪士尼的創始人沃爾特·迪士尼所說:我們的動畫不為了孩子,而為了童真,所以我們的動畫不只為了六歲的兒童,也為了六十歲老人。
國外動畫片也確實做到了這點,不僅在美國本土,動畫電影常常票房高企,老少通吃,也把中國國內的動畫電影消費市場帶了起來——《功夫熊貓》、《超能陸戰隊》、《忍者神龜》、《小黃人》等陸陸續續登陸中國的動畫電影,開始慢慢讓我們知道,動畫原來不只為了小孩兒,也為了我們這些成年人。這些面向全年齡層的進口動畫讓國內成人電影觀眾也慢慢感知到了動畫電影的魅力。在電影院,成人們坐在一起聚精會神地看一部動畫電影的場景越來越多地出現,這樣的轉變自然不只局限于對好萊塢電影的認知,而是國人對所有動畫電影的認知。
在市場對動畫電影轉變觀念的這一點上,可以說,外來的和尚幫我們念了場經。
否極泰來還是曇花一現
有了市場需求,有了先天優勢,有了消費能力,中國動畫電影積攢了這么多力量,也終于藉由《大圣歸來》爆發了。當然,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大圣歸來》只是個尖刀兵,它撕裂了市場,必然為身后的眾多“小大圣”們提供了便利。
這樣的信號中我們不難看到,動畫電影占領市場主流是遲早的趨勢。它也必然會引起各大電影制作公司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出現很多主攻動畫電影的片方。中國動畫電影想必也能借此而迎來浩浩蕩蕩的觀影大潮。
然而蟄伏了這么久,當下國產動畫電影否極泰來,卻也有著不小的問題:最難的是保證質量。
動畫電影的質量標準有二——制作是否精良,劇情好不好。制作需要時間成本,劇情則需要在編劇和分鏡上下大工夫,二者缺一不可。而此二者,都是要耐下心來,靜靜地坐住板凳才能擁有的。我們最熟悉的迪士尼,一年都只能產出兩到三部動畫電影,這樣的速度已經非常快了,且質量上尚不能力求部部精品。其它的動畫電影,若是精品,都必然經歷至少一年的時光,才能上得臺面。
可是我們的國產動畫電影由于成本低,有固定市場,收益較成本大,所以必然會有眾多片方從中撈一把,而這些人,想必是不會付出這樣的時間成本的。那么顯而易見,質量上恐怕難有保障。如果不能真的付出真心和耐性,恐怕中國動畫電影只會如煙花一般的短暫繁盛,定然不能長久地健康發展。
時至今日,我們能夠回憶起的《大鬧天宮》、《哪吒鬧?!?、《天書奇譚》、《人參王國》等等一系列中國動畫曾經何等風光,現在又見中國動畫電影的崛起,應是一件振奮事。只愿它能越來越好,給國內的大小觀眾不斷奉上童真佳作。
(作者單位:北京三盈世紀廣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