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各方面影響,現有規劃流程存在部分缺失,直接導致許多價值要素被抹殺,筆者提出在常規流程中增加規劃模式研究這一環節,并對沿江地段規劃提出“斑塊嵌入”模式,更好的使自然、人文、城市和諧共存。筆者在高明沿江路以東片規劃中嘗試引入這一模式,促使自然與城市既相互滲透又相互隔離。
【關鍵詞】建設斑塊 規劃模式 價值要素
1、前言
受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現有的規劃大都表現為“自上而下”,著重強調對上位規劃、總體規劃的理解與銜接,但對具體要素的分析與延續不足,直接導致許多價值要素被抹殺,筆者提出改進現有的規劃方法。
2、“斑塊嵌入”規劃模式的分析與操作方法的研究
2.1常規方法的問題分析與完善
2.1.1常規方法的流程
第一步:對上位規劃進行分析、評價,確定需落實及完善的內容;
第二步:現狀調查,提出現狀的問題、特色;
第三步:依據前兩步的分析結果進行功能定位及布局,最終得出規劃方案;
第四步:方案深化并完善成果。
2.1.2常規流程的問題分析
若按常規流程,地塊功能轉換基本為硬性轉換,即被轉化地塊的現狀被新的建設情況所掩埋,這容易導致部分有價值的要素被抹殺,而這些價值往往不能再生。
2.1.3常規流程的完善
常用的規劃方法缺少對地塊規劃模式研究分析這一環節,尤其對于沿江地段這一特殊規劃主體,更需要從規劃流程上確保其生態價值要素。
2.2對“斑塊嵌入”規劃模式的解析
2.2.1“斑塊嵌入”規劃模式的定義
“斑塊嵌入”模式定義:以水體、綠化等作為規劃基底,分別嵌入“保留建設地塊”、“轉化建設地塊”、“新建建設地塊”三大斑塊。
該規劃模式自然而然地使得建設組團間、建設組團和水體間留出綠廊,使得自然、人文、城市活動均有充分展示空間。
2.2.2各組成部分解析
(1)綠色基底
其中“綠色”是基調,由于既要滿足人的親水性、又要留給自然生態一些空間,因此該“綠色”應該是多層次、多級敏感度的。
高級敏感層:貼近大型水體,一般是指森林帶或者濕地,其屬性是“生態”,是城市留給自然的一片凈土,人們只能遠觀或者通過碼頭、木棧道等設施局部深入,滿足市民親水、親自然的美好愿望。
中級敏感層:介于建設斑塊和高級敏感層之間,是城市級的大型公共綠地,其屬性是“休閑”,一方面適當隔離城市喧囂與自然,另一方面也適當融合城市活動與自然,是聯系城市與自然的紐帶。
次級敏感層:城市組團內部的綠地,主要以點狀形式存在,也是人們使用頻率最高的綠化形式。
(2)建設斑塊
保留建設地塊:保留不影響濱江環境、不違背區域發展方向、無拆建條件的地塊。
轉化建設地塊:將那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地塊中的相關要素進行保留或局部保留,并賦予新的功能。
2.3“斑塊嵌入”規劃模式的操作方法研究
前面提出的規劃模式較為抽象,為將此概念更好的運用在規劃中,在“建設斑塊嵌入”模式的指導下,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建設斑塊分層倒入法”。
該方法首先要求將現狀和可能成為綠地的用地設置為綠底,然后根據分析確定三大斑塊,再按照綠底、現狀建設斑塊、轉化建設斑塊和新建建設斑塊的順序分層倒入規劃框架,最后局部修正用地后形成規劃方案。
3、案例應用
3.1項目背景
3.1.1區位
項目地處佛山市高明中心城區西江西岸,是高明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規劃區北起高明第一水廠,南至高明大橋,南北長約5000米,東西寬在60-400米之間,其西側有多座山體,規劃面積約120.72公頃。
3.1.3上位規劃解析
通過對多個上位規劃分析得出與該地塊相關的內容有
(1)西江軸線貫穿中心城區南北,沿江路一帶不僅是一條交通線,更是一條景觀帶、城市建設的演進軸,規劃區應體現山城相融,與水相映,是展示城市風貌的主要界面之一。
(2)規劃的南、北生態綠廊均經過規劃區。
(3)規劃區是未來旅游服務中心和生活休閑中心。
3.2現狀分析
3.2.1現狀問題判斷
(1)高明大橋以北的城市景觀是高明形象的門戶,但被各式工業廠房所充斥,與高明建設“山林水都”之城市形象不相符。
(2)缺少統籌安排而造成開發的混亂,造成景觀不連續、空間不協調,整體水平偏低。
(3)道路交通設施及市政公用設施配套不完善。
3.2.2價值因素挖掘
(1)規劃區的工業是高明工業發展起源;
(2)岸線硬化是工業發展的產物,經改造可使其成為公共休閑空間的一部分;
(3)大型碼頭近期仍用于產品運輸,未來可利用其打造親水平臺;
(4)現狀部分岸線還有大量農田分布,并保有濕地景觀,是不可多得的生態資源。
3.3規劃定位
高明區的門戶,西江“水·都”的臨界面,高明歷史與未來的紐帶,具備優質生態環境、宜人公共空間的城市黃金濱水景觀帶。
3.4規劃構思
3.4.1規劃模式的引入
圖1 用地開發模式圖示
以現有生態岸線和塊狀綠地為基調,將三大斑塊嵌入其中,并設置道路圍合各個組團,并連接城市干道,使市民活動深入“綠色”當中。
根據分析調查得出綠底和三大斑塊基本情況為:
(1)綠底
綠底主要包括規劃的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工業遺跡公園、濱江休閑帶;現狀的荷城公園、靈龜園、高明大橋橋頭公園。
(2)保留建設斑塊
高明水廠、銀海大酒店、銀海廣場、高明海關等,完善其環境和設施建設。
(3)轉化建設斑塊
廣東溢達紡廠現狀生產對濱江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結合上位規劃和周邊需求,將現狀廠房和周邊環境進行改造,使之用于商業和體育公園。
3.4.2具體操作方法的引入
在“斑塊嵌入”模式的指導下,將各組地塊進行分析、剝離與組合,引入建設斑塊分層倒入法,分層、分步驟倒入各個部分,最終得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平面。
圖2 “斑塊嵌入”流程圖示
4、對該模式的總結
顧名思義,“斑塊嵌入”模式首先強調的是“綠底”,在這個有保證的前提下,再“嵌”入各大斑塊。
綠底的強調是生態保護最有力的保證,三大斑塊的嵌入是市民融入自然的充分體現、強調了規劃的可操作性和對人文歷史的尊重,各層次敏感度綠底的劃分則為人與自然交流提供了最佳尺度。
人與城市、場地、河流都充滿著感情的聯系,相信并尊重這種聯系是規劃的中心要義。自然、生態需要保護,文化之根需要挖掘并延續,市民也希望生活可以盡可能便利、豐富,這都是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而規劃則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之一,作為一名規劃工作者,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龐偉.2007年.從工業遺產走向卓越的公共空間-岐江公園的言說和關懷.城市環境設計(第20期):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