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下,在分析了智慧城市發展背景、概念定義和建設情況的基礎上,總結出中國城市空間轉型應朝低碳、公平和生活質量等前沿方向發展,智慧城市逐漸成為城市空間組織和規劃關注的熱點。而想要實現這一轉變,城市規劃需在社會化、市場化、智慧化的方向轉型,做到從城市空間組織模式轉型角度,根據對其規劃準則和方法思考,開拓面向未來的城市規劃。
【關鍵詞】城市空間組織;規劃;智慧
引言
智慧城市是以技術創新、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將智能技術與城市設施建設、居民活動、城市空間相結合,形成一套智能基礎設施、智慧公共服務和智慧產業等功能。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將城市建成為一個基礎設施先進、信息網絡通暢、科技應用普及、生產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務完備、生態環境優美、惠及全體市民的智慧城市。本文就城市空間組織與規劃的轉型方向和規劃準則進行討論。
1、城市空間組織與規劃的轉型方向
1.1社會化轉型
原先的以去單位化為核心的市場化轉型中,雖然推進了市場化和工業化,但逐漸顯示出市場調節機智的不足,社會發展滯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持續惡化,一個可持續的城市需要社會化轉型。社會化轉型應朝低碳、提升社會公眾影響力、提高生活質量的方向發展。中國城市碳循環多源疊加、多匯銳減,源匯平衡系統遭到破壞,城市空間結構呈現高碳格局,在建設低碳城市的過程中,需要探索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間組織模式,加快疏散中心職能,重新回歸功能混合和緊湊發展,積極促進職住匹配和再平衡,治理交通擁堵、交通能耗和排放。通過空間的組織機制,促進空間資源的平等供給,設計城市規劃的利益再分配和調節機制,保證基本物品的均等分配。在轉型中出現“單一用地、設施供給不足”的現象,居民職住分離,這顯示了城市規劃依靠空間組織結構、土地利用等空間政策對生活質量改善不足,這讓我們認識到城市規劃應以“空間、經濟與社會”的平衡發展為出發點,突出“以人為本”的觀念。
1.2市場化轉型
中國的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空間重構發生在制度轉型的背景下,中國城市化的道路轉型是漸進的,城市空間的市場化轉型大體可概括為“去單位化”,單位制是建國后30年中國城市最基本的社會管理和組織形式,主要特點是居民職住接近,土地混合利用,設施供給齊備,經濟生產和行政管理高度統合,日常行為空間與物質功能空間高度重疊,在之前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單位制的模式顯得有些僵硬,阻礙了城市經濟利益的提高,對居民的空間需求也有一定的壓制,單位制的解體,實現了土地利用模式的轉型,單位人轉變為社區人,社會組織模式加快轉型,去計劃指令大力推進了城市化、拉開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城市容量,城市空間重構由經濟利益與市場力量所控制主導,并將地方行為、土地財政捆綁在一起。但其的快速郊區化規模和速度失控,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如高碳化、不公正、低生活質量等。要想做到市場化轉型,地方政府利用空間資源,通過土地經營、資金杠桿滾動手法推動郊區房地產開發,將開發所得用于市中心改造,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并進一步推動郊區居住開發。“積累體制”從單位轉移到城市,地方政府發展城市經濟、改善投資環境,實行“大力推進城市化、拉開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容量”的經營策略。
1.3智慧化的轉型方向
智慧城市規劃即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以達到使城市生活更加智能,高效利用資源,帶來成本和能源的節約,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環境污染,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智慧城市化轉型圍繞居民的活動與地理空間的關系,打造便捷、舒適的生產生活服務設施,構建高效、暢通的城市各類要素流網絡,營造生態、低碳的城市功能空間。通過感知網絡、“三網融合”技術和數據管理中心建設,對整個城市進行公眾服務、社會管理、社會監督。做到智慧化轉型,要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引導技術與生產、生活、社會生態的全面協調和均衡發展,避免技術過渡超前發展而造成的社會資源浪費。結合物聯網、信息技術等基礎網絡和系統建設為重點,搭建智慧城市建設的信息數據平臺和智能應用基礎,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2、智慧城市空間組織的規劃準則與方法
2.1城市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準則
結合可持續城市空間模式的研究,提出“低碳城市空間規劃策略“”生態城市空間規劃策略“”緊湊城市空間規劃策略“等空間規劃策略,通過城市空間的規劃控制達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將各種社會價值取向融合在一起,對不同的社會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進行協調解決。可持續城市空間能夠為市民帶來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空間福利和機會,實現工作、居住、零售等綜合職能,使城市朝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按照生態的準則來規劃控制城市空間,達到生態系統健康和生態環境質量的標準,同時,通過城市空間的規劃控制,倡導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的城市空間模式,進而達到低碳的目的。
2.2特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準則
城市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發展目標,當一些重大的事件會對城市空間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如戰爭、自然災害、奧運會、世界杯和一些大型的建設目標等。通常這些特定的城市的空間規劃會和其時代價值觀結合,加上特定的城市發展目標產生與之相對應的城市空間準則和標準從而形成特定的城市空間規劃。根據城市空間形態、城市景觀風貌、城市公共活動體系及城市景觀地標體系,通過特色要素的相互聯系以塑造不同層級的特色空間,同時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依據空間景觀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城市總體設計,提出空間特色塑造的目標與方案。
2.3智慧城市空間組織規劃的方法
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將智慧城市發展理念融入到已有的城市規劃體系和內容,打造新的融智能技術、自然生態、社會經濟、制度文化為一體的城市生產、生活和空間組織范式。通過空間規劃控制減少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污染,保護城市內部的綠地和生態系統格局,引入生態的法則約束城市環境,通過生態導向的城市空間規劃控制從而實現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同樣智慧城市將對智力和社會資本、包含傳統交通和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基礎設施投入作為動力,提升社會服務效率、促進生態、低碳經濟發展,實現城市的生態、低碳、協調、公平和可持續發展。在城市建設活動中注重質量的提高,并不僅僅追求數量,結合城市的自身優勢,對城市空間進行特色規劃,同時需要緊密結合市民生活,對特色地段和廊道特殊規劃,適應人的活動需求,綜合市民、規劃管理者和專家的主客觀評價,提出可靠的技術方法和成果。
3.小結
通過對智慧城市的空間組織和規劃的研究,我們總結出要想做到智慧規劃,就必須做到可持續城市發展,注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協調居住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同時也應利用現在的網絡技術和物聯網技術,更方便快捷的進行。與此同時,注意吸收國外先進的經驗,取長補短。
參考文獻:
[1]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戰略.中國城市出版社.2010
[2]呂斌,佘高紅,城市規劃生態化探討:論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的融合.城市規劃學刊[J]2011
[3]鄒軍,朱杰.經濟轉型和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規劃應對[J].城市規劃,2011
作者簡介:趙增霖 出生年月:1987 08 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