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氣污染是大氣中污染物濃度達到有害程度,超過了環境質量標準和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活條件,對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凡是能使空氣質量變壞的物質都是空氣污染物。本文系統介紹了空氣污染的基本概念及空氣污染對經濟建設造成的危害,呼吁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關注和解決大氣問題。
【關鍵詞】空氣污染;現狀;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
前言:隨著人類文明逐漸走向深入,社會經濟、知識水平有了飛躍性的提高,而工業生產成為提高經濟力量的主要力量,但工業生產也是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氣污染不僅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而且還會抑制經濟的發展, 所以研究這一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一、概述空氣污染的定義
空氣污染(又稱為大氣污染),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定義,“空氣污染(大氣污染)通常系指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并因此危害了人體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環境的現象”。所謂空氣污染,即指空氣中含有一種或多種污染物質,其存在的性質、量及時間會傷害到人類、損害財物,植物及動物的生命,以及干擾舒適的生活環境,如臭味的存在。換言之,只要是某一種物質其存在的性質、量及時間足夠對人類或其他生物、財物產生影響者,我們就可以稱其為空氣污染物;而其存在造成之現象,即是空氣污染。
二、分析我國空氣污染的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企業的不斷擴張,對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在一些工業污染比較嚴重的區域,經常會出現霧霾天氣,霾原本是表示風沙天氣的,有“風而雨土為霾”之說。今年北京、邢臺、保定等地霧霾的天氣明顯增加,這說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被污染程度在加劇。
我國大氣污染問題主要表現為煤煙型污染。城市大氣環境中的總懸浮顆粒物濃度都普遍超標,二氧化硫污染一直保持較高水平,并且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趨勢。現在,全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達1857萬噸,煙塵1159萬噸,工業粉塵1175萬噸。全國大多數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在全國47個重點城市中,大約70%以上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參加環境統計的共有338個城市中,其中多達137個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超過國家三級標準,占到統計城市的40%,屬于嚴重污染型城市。酸雨區的污染日益突出,酸雨區由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區逐漸發展到現在的華南、西南、華中和華東4個大面積的酸雨區,酸雨覆蓋面積已經占國土面積的30%以上,我國已成為繼北美、歐洲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區。
三、針對現階段我國空氣污染對經濟建設帶來的不良影響
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出現,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不足,逐漸成為中國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到2005年,中國已有三分之一的國土被酸雨侵蝕,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不足20%,工業危險廢物處置率僅為32%,全球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中國占5個。大氣污染也對人民健康造成了明顯的危害。據聯合國開發署2002年報告稱,中國每年空氣污染導致1500萬人患支氣管病。每年有200萬人死于癌癥,北京市肺癌發病率就已躍居惡性腫瘤之首,其中大氣污染最重的石景山區,肺癌死亡率比全市平均值高30%。下面以北京為例說明空氣污染對國民經濟帶來的巨大影響。有關研究表明,2004年,北京市環境污染虛擬治理成本為29.19億元,對當年GDP(6060.28億元)的扣減指數為0.48%;全市污染損失成本為116.52億元,占當年GDP的比重為1.92%。從數據上看,虛擬治理成本扣減指數和污染損失成本比重均低于全國1.8%和3.05%的平均水平。根據研究結果,大氣污染對北京環境造成的經濟損失最重。
中國城市地區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以及硫磺含量目前是全世界最高的,其中山西太原空氣中懸浮微粒含量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標準的8倍,北京和沈陽接近6倍,濟南接近7倍。而至于空氣中二氧化硫的含量,重慶最高,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標準的7倍。污染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人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展。如果把污染給中國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折合成美元計算,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高達540億美元。可見空氣污染已經對我國經濟建設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四、治理氣污染的解決策略
1.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
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煤炭占貨物總能源消耗的73%,煤炭燃燒過程中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懸浮粒子和其他污染物。等結果,從根本上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必須首先改善能源結構,使用天然氣和二次能源,例如,如天然氣、液化石油氣、電、等,還應注意所謂的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利用率。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時間內不會有根本性的變化。這一點,當前類型,應當首先,促進煤炭和洗滌煤的生產和使用,以減少粉塵和二氧化硫排放。平均利用率只有30%的中國能源,能源效率有巨大的潛力。
2.提倡植樹造林、綠化環境
綠化造林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措施控制空氣污染。植物吸收各種有毒、有害氣體,凈化空氣。植物是天然的空氣過濾器。茂密的叢林,以減少風速和當前的大顆粒灰塵下降。樹葉表面粗糙,更蓬松,一些種類的樹葉也分泌粘液,可以吸收大量的粉煤灰。塵土飛揚的葉子雨后清洗,恢復吸附的作用,阻止灰塵,凈化空氣。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森林具有調節功能的空氣成分,一般1公頃的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消費1噸二氧化碳,氧氣釋放0.75t。按成年人考慮,每天應該需要0.75公斤氧氣吸入,0.9公斤的二氧化碳呼出,通過這種方式,每個人平均有10區域的森林將能夠得到足夠的氧氣。
3.科學利用科學技術,降低大氣污染
治理技術一旦解決,治理投入事半功倍,治理工作迅速推進。隨著煤炭洗選技術、煙氣除塵脫硫技術成功研發和完善,火電廠除塵脫硫設施建設才能全面推進,人們才能告別黑煙、黃煙。總之,污染物的防治,排放標準、環境質量標準的提高,監測技術的深化,防治設施建設和運營成本的降低,都是建立在科技進步基礎之上的。
4.健全監查體制,檢測污染性企業
環保部門要通過開展監督監測、執法檢查、專項行動等多種手段,加強對污染源的監督、監測。對超標、超總量排污的污染源,除由環保部門予以行政處罰外,當地政府應對其實行限期治理或停產整治。限期治理期間要限產限排,逾期仍不達標的,依法責令停產關閉。對未按規定建設和運行污染減排設施的企業和單位,要公開通報,限期整改。對惡意排污的行為依法實行重罰。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線,大氣污染問題亟待解救,刻不容緩,要想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必須解決環境問題,否則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大氣污染問題,保護大氣層是我們每一位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自己,為社會,為國家,為全人類,讓我們共同攜手保護大氣層,保護我們的家園。
參考文獻:
[1]劉用凱,金致凡,石成春.抓住契機持續改善空氣質量——以新標準倒逼大氣治理的福州探索[J].環境保護,2013,41(11).
[2]高濤.污染治理對策研究——以大氣治理為例[J].生態經濟,2009(02).
[3]蘇偉權,江承亮,張樸言等.污染治理對策研究--以大氣治理為例[J].大觀周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