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共需平衡及采補平衡的矛盾依然很突出。為了防患城市突發供水危機選取城市后備應急水源地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過對幾個后備水源地的資源量、經濟條件等方面分析其作為后備水源地的可行性。也對其水量、地下水補排條件以及水化學特征進行描述,最后綜合評價開發利用的潛力。
關鍵字:后備水源地、涌水量、補排條件、動態規律、水化學特征
正文:
后備水源地的確定,取水構筑物形式的選擇及布局,在規劃過程中主要從本地區地下水資源質和量的分布狀況;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的優劣;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地下水系統的生態保護;供水目的及其技術經濟條件等方面予以考慮。基于上述條件,哈爾濱地區擬選以下幾個后備水源地:
1.蜚克圖鎮水源地
1.1水文地質條件
①含水層特征
該擬選后備水源地第四系厚度70-110m,富含第四系孔隙潛水、微承壓水,地下水位埋深4-5m;含水層厚度30-40m,巖性為中砂、中粗砂。透水性好,滲透系數一般為30-70m/d,單井推斷涌水量2000-5000m3/d,水量豐富。
②地下水補給排條件
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及側向徑流補給,地下水流向自南東流向北西向下游徑流及人工開采為其排泄途徑。
③地下水動態規律
區內地下水隨季節變化,且與蜚克圖河水具有密切聯系,一般在1月份水位最低,5月份隨冰雪融化地下水位小幅度回升,5月中旬至6月份地下水位又出現一次最低,此后隨降雨量增加地下水位開始上升,至7、8月達到最高,8月末開始緩慢下降至翌年。
④地下水化學特征
地下水水質較好,為無色、無味透明,水化學類型為HCO3-Ca、HCO3-Ca·Na型水,礦化度為1.0g/L,為低礦化淡水。由于地處漫灘區,地下水易被污染。
1.2潛力分析
含水層厚度大,透水性好。富水程度高。地下水年或跨年度調節作用強。補給充分周轉快,天然補給資源為891.95×104m3/a,開采補給量為3613.95×104m3/a,允許開采量為3303.25×104m3/a(合開采量9.05×104m3/d)。開采系數為1.1,可見該后備水源地具有充分的補給資源,潛力很大,開采過程中易形成穩定型水源地。
2.方臺鎮水源地
2.1水文地質條件
①含水層特征
該擬選后備水源地第四系厚度70-100m,富含第四系孔隙承壓水、微承壓水,地下水位埋深6-8m,含水層厚度30-45m,巖性為粗砂、中粗砂、砂礫石,透水性好,水量豐富。
②地下水補給排條件
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及上游區地下側向徑流補給,向下游徑流及人工開采為其主要排泄途徑。
③地下水動態規律
地下水位受氣象、水文因素影響,具有以年為周期,呈單峰型動態曲線變化,水位變化幅度較大,1-4月份地下水位呈緩慢下降狀態,4、5月份達到全年最低水位,之后,由于地表融化雪水滲入及河水水位上漲,地下水位呈現緩慢上升,7、8月份隨著降水量增大,地下水位快速上升,并達到最高水位,形成豐水期,9月份后隨著降水量減少,地下水位緩慢下降至年底。
④地下水化學特征
地下水化學類型為HCO3-Ca、HCO3-Ca·Mg型水,鐵錳含量較高,礦化度小于1.0g/L,屬低礦化淡水。
2.2潛力分析
該擬選后備水源地,水位埋藏淺,巖性顆粒粗,含水層厚度大,分布穩定。具有很好的調節能力。天然補給資源為1782.26×104m3/a,開采補給資源量為4586.78×104m3/a ,允許開采量為4380.00×104m3/a,合日開采量13×104m3。開采系數1.05,具有充足的補給資源,水源地投入使用后易形成穩定型水源地。
3.哈西階地水源地
3.1水文地質條件
①含水層特征
該擬選后備水源地第四系厚度60-80m,富含孔隙承壓水、微承壓水,含水層厚度30-40m,水位埋深8-12m,含水層巖性為中砂、中粗砂、砂礫石,透水性好,滲透系數一般為35-65m/d,是區內最主要供水目的層。
②地下水補給排條件
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及側向徑流補給,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流動,向下游徑流排泄至松花江。
③地下水動態規律
天然狀態下,地下水水位隨季節變化,一般在5-6月地下水位最低,7月初隨雨季到來,地下水位緩慢上升,8月下旬至9月地下水位出現峰值,9月中旬后地下水位逐漸下降至翌年。水位變幅一般為1.5-3.0m。
④地下水化學特征
地下水為無色、無味、透明,鐵、錳含量偏高,一般為0.8-1.6mg/L。礦化度小于1.0g/L,水化學類型為HCO3-Ca、HCO3-Ca·Mg型
3.2潛力分析
該水源地,含水層厚度大,導水性能好,埋藏相對較深,水質不易被污染,地下水具有承壓性,側向徑流及循環交替強。天然資源量1873.29×104m3/a,開采補給資源為4080.75×104m3/a,允許開采量為1825.00×104m3/a,合日開采量5×104m3/d。開采系數為2.27,開采量的保證程度較高。投產后易成為穩定型水源地。
4.雙城南水源地
4.1水文地質條件
①含水層特征
該擬選后備水源地位于高平原上,第四系厚度大,一般為70-110m,富含第四系孔隙承壓水,水位埋深10-20m,可見兩到三層含水層,累計厚度24-30m,巖性為中砂、中粗砂、砂礫石,透水性好,滲透系數一般為50-70m/d。
②地下水補給排條件
由于區內表層黃土狀粉質粘土重點節理及大孔隙發育,有利于大氣降水滲入,形成黃土狀孔隙裂隙潛水,該潛水水平流動性較差,具有向下越流補給下層承壓水的特點,所以該承壓水含水層不斷接受上層潛水越流補給,同時也接受側向徑流的補給,地下水流向自北東流向南西,排泄方式為人工開采及側向徑流方式排入拉林河。
③地下水動態規律
區內地下水含水層埋藏深,具承壓性,承壓水頭高10-15m,所以地下水位動態變化與區內承壓水水位變化與大氣降水關系密切,但由于承壓水含水層埋藏深,地下水重向補給時間要比孔隙潛水滯后一周左右,一般規律是,每年5、6月初,地下水位最低,6月中旬水位開始緩慢上升,至9月中下旬地下水位達到最高值,此后水位緩慢下降至翌年,地下水位變幅1.0-1.5m。
④地下水化學特征
區內承壓水特征為弱堿性、低礦化度淡水、硬度高,水化學類型為HCO3-Ca·Na或HCO3-Na·Ca型水。
4.2潛力分析
該水源地含水層厚度大,埋藏深,水質不易被污染,水力特性具有承壓性,承壓水頭高度12-18m,含水層透水性好。天然資源量為3391086.23m3/a,開采補給量達3019.20×104m3/a,允許開采量2920.00×104m3/a,合日開采量8×104m3。開采系數為1.03,有充足的保證資源。投產運行后易成為穩定型水源地。
參考文獻:
1. 《北方城市應急供水水源地研究》戴長雷、遲寶明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8年第4期
2. 《城市地下水應急供水水源地研究》葉勇、謝新民等,《水電能源科學》2010年第1期第28卷
3. 《哈爾濱城市供水應急預案初探》付慧、高書偉等,《水利科技與經濟》2007年第7期第13卷
4. 《論西泉眼水庫作為哈爾濱市備用水源工程的可行性》王雪峰、商維臣等,《水利科技與經濟》2006年第8期第12卷
5. 《哈爾濱市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研究》楊萍,東北農業大學,2003年
6. 《哈爾濱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集對策》尹喜霖,地下水,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