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提升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建筑施工單位往往在施工的過程中主要以高層建筑結構為主。這種建筑類型不僅功能性比較強,而且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整體需求。因此,在實際的建筑工程中,工作人員需要以提升建筑結構的整體性和穩定性能為主。其中高層建筑的轉換層施工技術就成為施工人員高度重視的重點問題。本文中,筆者為了對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技術進行深入介紹和分析,以具體的工程為例,延伸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關鍵詞: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施工技術;質量控制
轉換層結構的建設和施工主要是以提示建筑結構穩定性為目的,所采用的一種建筑結構類型。具體來說,這種結構的施工工藝和施工程序比較復雜,相對來說施工難度較大。施工人員和技術人員只有對這一施工結構加強重視,才能夠從根本上保證施工工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在施工的過程中,施工人員還以設計圖紙為依據,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保證施工程的整體質量達到最優。
1、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要點
在建筑類型中,無論是商用還是民用都可以設置轉換層結構。這種結構的設計工作中主要是為了提升整體結構的穩定性。但是,轉換層的設計和施工對施工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施工難度相對較大,而且很難符合建筑施工的整體要求。因此,需要在建筑施工設計之前對所有的工作進行掌握,提升施工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施工要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要建立模板施工體系。采用這一施工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現實意義,因為在高層建筑建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應用各種不同類型的鋼筋材料,而且鋼筋的數量相對較多,密集程度也比較高。鋼筋外部主要附著一定的混凝土材料,加大了鋼筋本身的自重量。選擇科學合理的施工模板可以提升系統整體結構的承載力。在轉換層結構中采用這種施工方式是至關重要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提示轉換層結構的穩定性。
第二,要做好鋼筋結構的綁扎工作。由于鋼筋的數量相對較大,作為配筋結構鋼筋的位置會隨著施工的進行以及振動情況的加劇而出現位移的現象。鋼筋結構本身的密集程度要得到控制。因此,做好的方式就是在下料之前將鋼筋結構進行綁扎,保證鋼筋材料分布在固定的位置上,保證結構的整體質量。可見,做好綁扎工作是提升施工質量以及整體穩定性的前提和基礎,施工人員要對這一問題加強重視。
第三,工作人員要提升對混凝土澆筑工作的重視程度。在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施工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嚴重的裂縫現象。雖然裂縫問題是受到多重因素影響而產生的,但是混凝土澆筑工作的不科學和不合理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從這一方面上看,工作人員需要明確地認識到混凝土澆筑工程的重要性,并且在具體的施工工程中對這一問題進行控制。通常情況下,在轉換層梁柱的交叉部位可能會出現鋼筋密集的現象。如果間隙過小,混凝土的下落就受到嚴重的影響,由于混凝土澆筑的不均勻,必然會在其硬化之后出現嚴重的裂縫現象,直接影響到轉換層結構的整體質量。在施工的過程中,提升轉換層結構的穩定性,提升其施工壽命是施工的重點。因此,對混凝土澆筑工作加強重視是施工人員工作的重點。
2、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技術和質量控制
在轉換層結構施工的過程中,施工單位主要采用的是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其尺寸和體積比較大,因此施工的難度也會隨之增加。為了提升高層建筑施工的穩定性,需要對轉換層的施工技術進行控制。
2.1高支撐體系設計
轉換結構中比較重要的就是高支撐體系,其設計和施工的質量嚴重地影響到整體結構的質量。在轉換梁施工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將這一結構的荷載能力控制在標準的范圍內。一般情況下,各個部分的荷載量之和需要被控制在自身荷載量之下,這樣才能夠提升施工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轉化層樓板所使用的模板材料通常是膠合板,每個膠合板拼接起來,即可組成一個模板,一般而言,大多數高層建筑都會選擇使用滿堂鋼管腳手架支撐的方式。另外,在進行第一、二層結構施時,還需要確定其轉換層是否達到了相應的要求,尤其是立桿位置必須明確,位置一旦出現偏移都會影響其穩定性。
2.2框支梁支模
由于框支梁(h=2.2m)施工時產生的荷載很大,其下各層樓面設計荷載之和小于轉換層框支梁施工時產生荷載,故所有框支梁均采用“斜撐三角形鋼管桁架支模”的方案,將轉換層框支梁施工時產生的荷載傳給本層柱端1.5m范圍及下層柱端600mm范圍內。
2.3支模安全保證措施
施工前編制專項技術方案,從組織管理、材料使用以及技術措施等多方面進行嚴格控制,高支撐模板搭設完成后,必須經驗收合格后方能進入下道工序作業。混凝土澆筑期間,觀察模板及支撐系統的變形情況。該工程結構轉換層混凝土澆筑一次性完成,施工速度快,模板支撐數量大。必須保證轉換層混凝土的結構質量,滿足結構設計要求及模板支撐體系穩定可靠,確保高大模板施工的安全;選材方便,降低工程成本。
3、鋼筋的連接及施工技術的質量控制
3.1鋼筋的連接
板鋼筋采用搭接接長,柱主筋采用電渣壓力焊接長,梁筋采用直螺紋機械連接方法,施工時按相應的規范要求執行。
3.2鋼筋施工
由于框支梁的鋼筋需插入柱內1.2~1.5m(從梁底計),所以柱內混凝土必須待框支梁的鋼筋綁扎完畢方可進行澆筑,澆筑時應避免鋼筋移位和混凝土污染鋼筋。框支梁鋼筋綁扎時應先搭設臨時鋼管支撐,待柱混凝土澆筑完畢并拆除柱模后,重新搭設正式的框支梁支模架。
3.3混凝土澆筑方式
混凝土澆筑可采用斜面分層布料方法施工,即“一個坡度、分層澆筑、循序漸進、一次到頂”。采用插入式振搗,每個混凝土泵配備5臺插入式振搗捧,分3道布置:第1道布置在出料點,使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第2道布置在坡腳處,確保混凝土下部密實;第3道布置在斜面中部,在斜面上各點嚴格控制振搗時間、移動距離和插入深度。每個澆筑區域的振搗由專人負責,嚴防漏振。在混凝土凝固前進行表面二次振搗,以防混凝土表面出現收縮裂縫。在梁柱節點及明顯鋼筋密實處,除了按常規操作工藝認真施工外,必須針對其特點,選用Φ35nun振動棒配合振搗,來保證其密實度。
3.4防裂施工技術措施
為降低梁核心溫度,在梁中沿豎向設置兩套循環降溫管、水箱回路,管徑為25mm降溫管兩個方向的間距均為50cm,在混凝土升溫階段,讓其最大限度地帶走混凝土的內部熱量,降低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降低混凝土水化熱,同時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摻入適量的緩凝劑,降低水化熱,推遲水化熱的峰值。
為防止混凝土表面熱量、水分散發過快,使內外溫差過大,在梁底模及側模外鋪設2層塑料薄膜,與膠合板一起作為梁底面、側面的保溫層。實踐數據表明,在當地八月份,混凝土澆筑后,膠合板內外溫差保持在22—30℃左右。對于混凝土上表面的養護,在混凝土澆筑8小時后,在梁范圍內的板面口筑120×120mm磚圍護,蓄溫水養護不少于7天。
4、結語
高層建筑的結構轉換層作為建筑物內不同結構形式受力的連結與傳承的關鍵節點,因此控制和把握轉換層結構施工質量是非常重要的,盡管其施工過程質量控制難度較大,但只要科學規范施工,并采取嚴密科學的控制方案,其施工質量是可以得到保證的。
參考文獻:
[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02,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2]茍華福.論述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技術及質量控制[J].四川建材.2014(01)
[3]周懷陽,張振萍.探討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技術及質量控制[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06)
[4]孫占山.試論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工藝和質量控制[J].科技與企業.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