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21世紀,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代表和標志,也是人類生活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城市已經成為人類進步和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和核心動力,目前世界的城市化進程在加速,城市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普遍趨勢和潮流,是社會文明程度進步的標志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則更加令世人矚目。
本文對現代城市新區規劃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以期從城市的長期發展戰略出發,做好城市規劃設計,促進城市發展。
關鍵詞:城市新區;規劃設計;結構;綠化
前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腳步的加快,如何做好城市規劃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中非常關鍵的一步。一個良好的城市規劃才能做好土地資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同時也能有效的確保城市居民正常的生活和生產。因此,為了切實實現城市的發展,有效的保護環境和解決各種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應從城市的長期發展戰略出發,做好城市的規劃設計。
1.新城區規劃設計構思
(1)綠地景觀
在城市新區規劃設計中,在布置綠化植被的時候,應該努力朝著園林化的方向發展,這樣的話必須把綠化用地與綠地系統相結合的方式放在第一位來考慮,為了實現這一特點,在新城區的規劃設計中,主要是通過大規模的秩序化格局和優美的綠化環境來實現的。
(2)綠色設計
在現代城市新區規劃設計中,“綠核”和“綠網”是綠色設計的兩個關鍵點,通過對這兩個核心點進行有效的組合,在確保整體綠化形象得到充分體現的基礎上,構建整個新城區的街坊格局。
(3)新城區形象的展現
規劃中的新城區為了體現城市核心的效果,道路方面的規劃設計主要是采用環形道路進行布置,通過采取環形道路的設計方式就可以表現出強烈的張力,從而使得新城區從整體宏觀結構上突破了以往道路格局平淡的感覺,不僅僅從整體上有效地體現出新城區核心的效果;同時還可以體現城市公園與居住區的圍合關系,從空間上凸顯出了新城區在城市中的主導地位。
1.2規劃結構分析
城市的基本形態主要有兩種,分別為集中緊湊式和分散疏松式,根據新城區的特點對城市選擇集中緊湊式的基本形態,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基本形態
在進行新城區的規劃設計中,采取公園和商業商務中心、行政中心互為對景的結構形式,在規劃中,公園在新城區中是作為標志性的中央綠軸。沿著公園軸線的兩側分布著商業商務中心,同時與行政中心結合在一起,作為新城區的公共核心。在公共核心的外圍則環繞著居住區。對于工業用地、公共設施用地以及居住用地的規劃分析主要如下。
1)工業用地。在新城區的規劃設計中,工業用地的面積占全部面積的29.25%。新城區工業用地主要是采取一類工業。主要規劃布置的工業類型為現代創意工業,嚴禁在新城區內布置污染和廢水的工業。在進行工業用地的布置時,還應考慮工業配套的附屬用房,主要包括辦公樓和食堂。對于附屬用房面積的選擇,應根據規范標準進行。當工業用地的總建筑面積在1萬m2以下時,附屬用房的占地面積應控制在20%以下;當工業用地的總建筑面積在1萬m2~2萬m2之間時,附屬用房的占地面積應控制在15%以下;而當工業用地的總建筑面積超過2萬m2時,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適當的降低附屬用房的占地面積。并應根據圖則的要求,確定具體地塊供應用地的建設指標。
2)公共設施用地。在整個新城區的規劃范圍內,公共設施用地占到了9.68%的面積。公共設施用地主要是采取集中布局的方式,并且在進行公共用地設施的布置時,主要是考慮將其與新火車站的商業服務設施結合在一起,這樣在滿足新城區內部配套的商業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又充分實現了新火車的使用功能。新城區的公共設施用地規劃兼顧了信息服務、文化娛樂、公共停車場等多項設施。主要將公共設施布置在園區的核心區域內以及新火車站旁。在核心區域中南部布置有一塊中學用地,在新城區的長遠規劃目標中,該塊中學用地在未來將作為中小學建設用地。同時中學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對外開放。
3)居住用地規劃。在整個新城區的規劃范圍內,居住用地占到了19.22%的面積。根據新城區交通便利的特點,新城區主要發展旅游地產,因此居住用地不僅作為市民居住生活空間,還承擔著旅游區的后勤服務和保障功能。同樣的,應根據圖則的要求,對具體地塊供應用地的建設指標進行確定。
1.3綠化規劃分析
1)新城區的規劃主要考慮的一個要素是綠化規劃,成功的新城區規劃應當是合理有效地把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新城區,通過城區規劃與綠化規劃充分結合起來,可以有效地體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綠色園林的發展與城區的建設相同步,這樣在城區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可以使得綠色園林發揮其協調促進的效果。
2)新城區的綠色建設應與整體的綠化景觀為背景,實現以點帶線、以軸帶面積的綠化效果,同時將之與周邊大環境的綠色生態背景結合在一起,共同構建一個協調、完整的綠化格局。綠地建設能夠滿足新城區的多項服務功能,可供娛樂游玩、觀賞散步,同時其更具有生態效益。從以往的新城區規劃設計經驗來看,對于新城區的規劃設計中,特別應重視城區環境與周邊自然生態環境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通過這種設計方式可以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現代工業生態城區,為新城區市民的生活和生產提供一個優美舒適的環境。
3)在進行綠化系統規劃設計時,采用的布局方式為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綠化系統中,“點”則為各個綠色節點空間的布局;“線”則為以南北方向道路線型的布局;“面”則為建設綠化公園的布局,同時在公園內將綠色環境與溪流水景相結合,實現地綠、天藍、水清的綠化區域。
1.4道路交通規劃分析
在進行新城區道路交通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該區域的地形地貌情況,同時與周邊舊城區結合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又服務于整體的路網結構。新城區的道路交通規劃采用自由網格狀的布置,并且連接總體規劃。新城區道路系統主要分為三級,主干道、區域干道以及支路三級。主干道統一布置有55m紅線,同時在道路兩側對稱布置20m的道路綠化;區域干道統一布置有36m的紅線,而支路的紅線僅為14m~20m。
將新火車站前的廣場選擇作為交通集散廣場。在商業繁華段合理布置足夠的生態停車場,停車場的規模的布置不僅應充分滿足車輛停泊的需要,而且應加強土地的利用率,同時應加強停車場用地的管理,禁止將其作為他用。
同時根據道路交通結構網的布局和特點,在合適的位置布置加油站,以滿足行車加油的需要。在進行加油站的布置時,應盡量避開交通量較大的區域以及人流量大的娛樂和生活區域,同時使得加油站的服務范圍盡可能的大。
2.結束語
從以往大量的城市規劃工程案例來看,合理的城市規劃對于建設城市以及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文章通過結合筆者工作實際,同時以某新城區的規劃設計為例,首先分析了新城區規劃構思,以此為依托來進一步深入探討新城區的規劃設計要點,為同類城區規劃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王小克,張公保.城市意象研究理論在新城區規劃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3,39(4):30-31.
[2]董琦,甄峰.低碳城市理念對城市規劃的引導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8).11-14.
[3]薛峰.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新城區交通規劃[J].中國城市經濟,201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