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件經過
2013年8月5日10:37,丹陽110kV某變電站10kV延星線送電過程中,手合開關成功后保護裝置發生重啟,結合此前該站也曾出現過10kV保護裝置在開關送電時出現重啟現象,遂對此事件開展調查。
2.現場數據及分析
現場讀取的延星線保護裝置內部報文,發現裝置重啟記錄事件與現場操作時刻一致(圖1),內部事件解析見表1。
圖1 延星112線裝置內部事件截圖
表1 延星112線裝置內部事件解析
序號動作時刻報文內容報文解析
12013-08-05 10:37:25.239遠方/就地動作
22013-08-05 10:37:27.003遠方/就地返回
32013-08-05 10:37:29.001009重啟
42013-08-05 10:38:31.814010:00001000-00000000-0000-0開出:復歸
52013-08-05 10:38:32.322010:00000000-00000000-0000-0開出:
復歸返回
隨后保護人員對延星線保護裝置進行整組試驗,保護裝置傳動正確,于是初步判斷保護裝置在一定條件下發生重新啟動,裝置短暫失去作用。
3.事故原因分析
經與保護裝置廠家溝通了解,該保護裝置有3種復位機制:
(1)Watchdog:看門狗,用于程序異常無法正常運行時復位保護程序,如程序進入死循環、程序指針異常等無法靠軟件解決的情況。
(2)電源監控:芯片工作電壓(VCC)低于4.75V,復位CPU。
(3)手動復位
由于該型號保護廣泛用于各電壓等級變電站,保有量在2萬套以上,可排除軟件問題;同時,結合保護裝置異常重啟現象匯總可見,裝置的每次異常重啟總伴隨開關操作,因此判斷異常重啟的原因應為開關操作產生的干擾信號造成裝置工作電源短時異常觸發CPU插件復位回路。
4.防止事故重復發生的措施和對策
經與裝置廠家協商,該站10kV保護裝置整改按下述方案實施:
(1)出現過異常重啟的線路及站內電容器保護裝置更換可以抵抗6000V浪涌的電源插件;
(2)該站所有10kV保護裝置加裝電源干擾抑制器,二次回路見圖2。
圖2 保護裝置加裝電源干擾抑制器二次接線
上接第374頁
表3 巨型框架及雙重抗側力模型屈曲荷載比較(kN)
屈曲荷載
算例一14.023.512.803.793.7487.2%93.0%
23.443.042.803.323.2788.3%95.1%
32.362.02.802.282.2284.7%94.1%
41.561.162.801.441.3874.3%88.5%
51.431.012.801.291.2371.1%86.0%
60.6320.2082.800.4880.41932.9%66.3%
算例二11.681.232.411.471.4273.3%84.5%
24.393.952.614.214.1790.0%95.0%
33.533.212.413.453.4191.1%96.6%
42.662.242.612.502.4684.4%92.5%
52.602.142.412.302.4082.4%92.3%
62.812.322.612.582.6082.6%92.5%
表3中為巨型框架屈曲荷載,為一級框架(巨型外框架)屈曲荷載,為二級框架(內框架)屈曲荷載,為雙重抗側力結構I的屈曲荷載。對比以及,可以看出由于二級框架的存在,雙重抗側力結構模型I的屈曲荷載更加接近巨型框架的真實屈曲荷載。觀察及的值,發現當大于70%時,兩者的幾乎相等(最大相差4%)。而當 時,和十分接近。
譬如算例一截面5,=71.1%,而=86.0%。這說明此算例中內框架對整體穩定性的貢獻較大,而且巨型框架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雙重抗側力結構屈曲荷載簡單疊加的性質。這個性質直觀上表現為:。
以上算例比較分析。巨型框架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雙重抗側力結構體系的性質:由于一級框架抗側剛度在整體剛度中所占比例較大(一般占80%以上),巨型結構的屈曲荷載可以近似看作外框架和內框架屈曲荷載的簡單疊加。而巨型框架結構和一般的雙重抗側力結構的不同之處,在于巨型結構由于一級框架和二級框架的連接方式與一般雙重抗側力結構的不同。由于一級框架包裹在二級框架的外圍,因此,一級框架與二級框架的共同工作方式,除了像一般雙重抗側力體系中框架與支撐之間的剛性連桿作用,還包括了二級框架柱與一級框架梁的相互作用。這種豎向的相互作用似乎比“將二級柱簡單看作一級梁的彈性地基”作用大很多。
3結論
文章前面已經分析過巨型框架結構與雙重抗側力結構的異同,并且算例表明,當一級框架屈曲荷載占整體巨型框架屈曲荷載的80%以上時,巨型框架的整體屈曲荷載可以看做一級和二級框架屈曲荷載的簡單疊加。此時巨型框架呈現出明顯的雙重抗側力結構的特性??紤]到在一般雙重抗側力結構中,框架有側移和無側移失穩的判定準則為:框架結構承受的水平力小于總水平力的20%,則框架本身可以看作無側移框架。這個判定準則的令一種表述方式為:當支撐體系的抗側剛度占整個雙重抗側力結構抗側剛度的80%以上時,支撐體系有足夠的剩余剛度對框架結構提供支援,使其不發生有側移失穩。因此不妨借助這個概念,我們定義巨型框架:一級框架的抗側剛度占巨型結構整體抗側剛度的80%以上時,一級框架有足夠的剛度對二級框架提供支援,使得二級框架不發生有側移失穩,這樣的巨型結構稱之為巨型框架。而抗側剛度和屈曲荷載成正比,因此上述定義也可以表述為:當一級框架的屈曲荷載大于整體巨型結構屈曲荷載的80%以上時,此結構稱之為巨型結構。筆者通過大量的算例計算證明,這個定義是成立并且可靠的。
參考文獻:
[1]周堅,鄧思華(1998).巨型框架超高層建筑結構分析[C].第九屆建筑工程計算機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1998.
[2]周堅,王媛媛,陳崢(2005).巨型框架結構簡化分析再探[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1(2):29-32
[3]包世華,龔耀清(2002).超高層建筑空間巨型框架的簡化分析[J].工程力學增刊.
[4]龔耀清,包世華(2004).超高層建筑空間巨型框架的穩定計算[J].工程力學,21(6):36-40
[5]龔耀清,馬伏龍(2007).彈性地基上空間巨型框架結構的簡化振動分析[J].工程力學,24(3):8-12
[6]龔耀清,包世華(2008).超高層建筑空間巨型框架自由振動計算的新方法[J].工程力學,25(10):133-140
[7]周曉峰(2001).巨型鋼框架結構的靜力、抗震和抗風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